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毓鼎曾事光绪帝19 年,“传螭头,领兰台,所居皆史职”。是书记述清宫内
幕甚多,为研究清末统治集团活动的重要资料,信者不少。颇有影响的史学
家李剑农所著《戊戌以后三十年政治史》即采此说。
与康有为至交笃谊的同乡张荫桓,戊戌政变时为户部侍郎,他被牵连获
罪,流戍新疆。途中,对解差王庆保、曹景郕谈及不少变法之事,王、曹据
以整理成《驿舍探幽录》刊行。此书说初五日这一天,日本前相伊藤博文在
勤政殿觐见光绪皇帝时,由张荫桓带领,到班时,张向伊藤拉手;上殿时,
对答词毕,又挽伊藤之袖。拉手、挽袖本为外国礼节,而此时西太后正躲在
帘幕之后,这一切都被她偷听偷看了,她怀疑其中有诈。燕谷老人张鸿的小
说《续孽海花》还明确描写:这天早晨,慈禧太后从颐和园住所赶回皇官,
搜检光绪帝文件,当晚发生政变。台湾学者萧一山据此推断当日发生了政变。
(见《戊戌政变的真相》)
比较流行的是初六日政变说。费行简的《慈禧传信录》、袁世凯的《戊
戌日记》以及苏继祖的《清廷戊戌朝变记》等都是如此记述的。史学界的老
前辈范文澜、郭沫若、胡绳等的著作都主此说。研究生房德邻的硕士论文《戊
戌政变史实考辨》,挖掘了不少新材料,进一步证明政变确于初六日发生。
光绪皇帝亲政时有行动自由和独立处理政事的权力。这一天之后,光绪皇帝
已无独立批阅奏章的权力。政变前,光绪皇帝处理政事是在大内乾清宫或颐
和园仁寿殿,这一天发布的《吁恳慈恩训政诏》却规定“今日始,在便殿办
事”,即在中南海仪鸾殿(今怀仁堂)随同太后办事了。这一天开始,光绪
皇帝的住处也发生了变化,即由通常住的大内养心殿,搬到了涵元殿。涵元
殿在名为南海的大内离宫中心赢台,这里四面皆水,有一板桥以通出入,由
慈禧太后信任内监十余人监守。房德邻并且认为:初六日政变与袁世凯告密
并无关系。慈禧太后得知密告是在初六夜晚,而政变在此日一早便已发生。
在维新过程中,光绪皇帝罢黜顽固派官僚礼部尚书怀塔布,召见握有重兵的
袁世凯,引起慈禧太后的不满和惊惧。及至八月初三日,李鸿章的儿女亲家
杨崇伊上密折,请太后“即日训政”,说康有为兄弟“引入内廷”,并“变
更成法,斥逐老成,位置党羽”,还要将政柄拱手让与东洋前相伊藤博文,
触及慈禧太后痛处,于是决定发动政变。初四日她从颐和园回宫,作了一番
布置,为避免政局震荡并稳往光绪皇帝,故意放出消息说:将于初六日仍回
颐和园。初六日卯初二刻,尚蒙在鼓里的光绪皇帝,按原计划准时到中和殿
看祝版(礼部拟祀社稷坛秋祭文),阅毕出殿,有侍卫、太监来,称奉太后
命,将他引到慈禧太后处。慈禧太后责之曰:“汝之变法维新,本予所许,
但不料汝昏昧糊涂,胆大妄为,一至于此。汝自五岁入宫,继立为帝,抚养
成人,以至归政,予何负于汝?而汝无福承受大业,听人播弄,如木偶然,
朝中亲贵重臣,无一爱戴汝者,皆请予训政。汉大臣中虽有一二阿顺汝者,
予自有法治之。”遂发动了政变,将光绪皇帝幽禁于南海瀛台涵元殿。(黄
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周俊桃)
烽火篇
庄是楚国将军,还是农民领袖?
战国时代后期,在楚国有一个名声烜赫、影响颇大的人物——庄。但
是,各种史书关于他的记载十分歧异,因而使后世对庄这个历史人物的身
份、事迹、评价,一直争论不休。
许多史书记载着庄是楚国将军。《史记·西南夷列传》说:“楚威王
时,使将军庄将兵”沿着长江西征,一直打到今云南省的滇池附近,以兵
威使该地属楚。正要归国向楚王报功,恰遇秦兵攻入巴、黔中郡(今四川南
部和贵州东部一带),因道路阻塞,庄就在滇池自立为王,晋代堂璩撰写
的《华阳国志》,所记与此略同,两书还明言,庄是“楚庄王苗裔”(即
后代子孙)。《史记·索隐》更说他是“楚庄王弟”。可知庄还是一位与
楚王室有着亲属关系的贵族。《荀子·议兵篇》称:“齐之田单、楚之庄、
秦之卫鞅、燕之缪肌(即乐毅)”都是当时的“善用兵者”。足见庄在楚
国为将,就像田单在齐、商鞅在秦、乐毅在燕一样,曾因善于攻城略地而立
过大功。
然而另一些记载却表明,庄是楚国的农民起义领袖。《韩非子·喻老
篇》记,有人向楚王谏道:“主为盗于境内”,官吏不能禁止,这是“政
之乱也”。《论衡·命义篇》也说:“盗跖、庄,横行天下,聚党数千,
攻夺人物,断斩人身”,真是太“无道”了。《荀子·议兵篇》指出:“庄
起,楚分而为三四”;《商君书·弱民篇》并言:“庄发于内,楚分为
五。”可知,同于庄的起义,楚国内部一片混乱,政权系统受到阻隔而分
裂为三、四、五部分。《吕氏春秋·异用篇》、贾谊《吊屈原赋》都把庄
与春秋战国间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盗跖”相提并论。《吕氏春秋·介立篇》
更提到“庄之暴郢”,彼此“相暴以相杀”。高诱注:“庄,楚成王之
大盗。”足见庄的农民起义队伍曾经打到楚的国都郢,在那里和楚国的统
治阶级进行过殊死的战斗。
在史籍记载中,楚国的庄忽而是听从国王调遣的能攻善战的将军,忽
而是向统治者进行武装斗争的农民起义领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目前
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大致有这样三种意见。
一、变叛说。据《荀子》和《商君书》的论述,庄农民起义发生于楚
“兵殆于垂沙,唐蔑死”之后,即公元前301 年。这一年,秦、齐、韩、魏
四国联合,大举攻楚,在垂沙(今河南泌阳一带)把楚军打得落花流水,主
将唐蔑被杀。这就必然会加深楚国内部的危机和阶级矛盾,庄农民起义因
之爆发。至于楚王遣将军庄西征至滇池,后因秦攻占黔中郡而道路阻塞,
此事当在公元前281 年。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
280 年),“攻楚黔中,拔之。”《后汉书》所记和《艺文类聚》、《北堂
书钞》、《太平御览》等书所引,遣庄的楚王都作“楚顷襄王”,正与此
时的楚王相合。庄领导起义与庄将兵西征,前后正好相差20 年。故《荀
子》杨倞:“ 初为盗,后为楚将。”显然他背叛了农民阶级。
二、两人说。宋人王应麟所著的《困学纪闻》,在《楚庄有二》条中
认为,一个庄是“楚之大盗”,与“盗跖齐名”。《韩非子》明言“庄
为盗于境内”,他的身份是十分明确的;而楚王派出去西征至滇池的将军,
是“楚庄王苗裔”,乃贵族统治者,“此又一庄也”。近来也有学者认为,
如果“为盗”的庄与“将军”庄是同一个人,那么一定是庄在起义
后投降楚王成为将军的,但历史上绝无这方面的记载。因此,说当时的楚国
有两个同名的庄,比较合理。
三、农民领袖称王说。主张这种意见的学者认为,楚国当怀王末年至顷
襄王时期,在与秦及中原诸国的战争中接连败北,丧师辱国,内外交困,国
势积弱。遭遇如此困境,楚国不可能再派重兵远征至滇池等西南边地。因此,
楚顷襄王遣将军庄长驱西南略地之说,当是一种错误。实际的情况应该
是,庄在领导了楚国内部的农民大起义,一直打到楚都郢之后,终因敌不
过楚国统治阶级的强大围剿,在不利的形势下,庄毅然率起义军向楚国统
治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到达滇池附近与当地民众结合,建立起农民政
权,自立为王。王充《论衡》所说的庄为盗“横行天下”,即指此事。庄
称王、建立农民政权,要比秦末陈胜,吴广称王、建立农民政权,早了70
多年。
上述三种解释,究竟哪一说符合于历史的实际呢?杨宽先生所著《战国
史》,在1955 年初版时持变叛说,到1980 年修订重版时又改为两人说,近
年来还不断有人提出商榷。看来,庄这一历史人物的面貌,仍然是一件疑
案。
(郑嘉融)
陈涉究竟是何地人?
陈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他的大泽乡揭竿而起之
举,在我国农民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
中记录了这次起义的全过程。可是作为这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涉究竟是何
地人,却众说纷纭,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陈涉是阳城人。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告成
镇。著名学者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注为:“阳城,古城邑,汉置县,故
治即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三十五里之告成镇。”这一说法主要依据唐司马贞
《索隐》:“韦昭云属颍川。《地理志》云属汝南。不同者按郡县之名随代
分割,盖阳城旧属汝南。”张守节《正义》云:“即河南阳城也。”《辞海》
1980 年版云:
“古县名。春秋,郑邑,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武周
改名告成。唐天祐中又改名阳邑,五代唐复改名阳城,周显德中并入登封。
旧说秦未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即本县人。”现在的中学教科书也采用此传统
说法。但近年来,有人对此说法存疑。
王秀山同志在《光明日报》1984 年3 月21 日撰文认为:经河南有关考
古工作者几个月调查研究考证,陈涉家乡在今河南商水扶苏村。秦末陈胜假
借被秦始皇废黜的世子扶苏名义举兵,在家乡阳城陈庄修一城池(今叫扶苏
城)。《史记》载:“陈胜起兵,自称公子扶苏,从人望也,盖涉筑此城。”
宋时的《舆地纪胜》也说:“在县西二十里,秦二世时,陈涉诈称扶苏,此
城盖涉所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