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争权说”,这是说武则天想当皇帝,故而杀了李弘、李贤兄弟。三是“身世
说”,认为李贤之死与他生母是武后之姊韩国夫人有关。由于李贤不是武后
亲生子,所以武后对立他为太子,本来就很勉强,而当李贤知道自己的出生
秘密后,自然也就难免被废、被杀的命运。四是“遭谗说”,此说的根据除
了上述明崇俨的谗言外,更重要的证据是1972 年出土的《章怀太子李贤墓志
铭》。它用汉武帝听信江充谗言杀害太子刘据、晋惠帝听信贾后谗言废掉愍
怀太子司马遹、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杀害申生的典故,暗示李贤是遭谗言构
陷而被杀的。
章怀太子究竟死于何人之手?如果死于武后之手,那么她为什么要杀死
自己的儿子?看来一时还难以作定论。武则天在她的墓前立了一块“无字
碑”,意思是把她一生的事业功过,都付与后人评说。或许,武则天杀掉自
己儿子的原因及其是非曲直,这个谜也是她立“无字碑”,想交给后人评说
的内容之一吧?
(崔建国)
永泰公主之死与武则天有关吗?
唐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李显的第七
个女儿。她的墓在乾陵东南约3 里处,是乾陵的陪葬墓之一。这座墓虽然没
有乾陵雄伟,但还是气势不凡的。然而,这位李唐公主尽管出身华贵,却时
乖运蹇,芳龄17 就香消玉殒。究竟何故使她如此薄命呢?
据新旧《唐书》记载,唐大足年间(701 年),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得
幸于武则天,他们恃宠独断政事,横行宫内。当时的皇太孙,也就是太子李
显的儿子李重润(懿德太子)对此愤愤不已,便与其妹永泰公主和妹夫武延
基(武则天的侄孙)等窃议:
“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因此触怒了武则天,致使新婚不到一年
的永泰公主与其夫武延基、
兄李重润,在九月壬申被武则天下令杀害。《资治通鉴》也说:
“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召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
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永泰公主
死于武则天之手,这种说法历来为史家沿袭。而1960 年9 月出土的《永泰公
主墓志铭》却推倒了这桩已成定论的铁案。墓志铭提到永泰公主的死因时,
居然与史书记载迥然不同,说她:“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
舟空泛。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女娥梗�
重碧烟而忽去。弄玉箫声,入彩云而不返,呜呼哀哉!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
薨,春秋十有七。”这里“蛟”是蛟龙,喻男性,指武延基。“雄锷”是利
刃,因古名剑干将、莫邪有雌雄之分而谓。“鸾”是凤鸾,喻女性,指永泰
公主。“槐火”出自《庄子·外物》,谓阴阳错行的火焚烧大槐,此指武延
基被杀。“柏舟”出自《诗经·柏舟》,喻永泰公主守寡,“珠胎”喻女子
怀孕。“琼萼”即琼花,古时喻皇帝子孙。“双童”即二竖,此指病魔。这
段铭文的大意是说“武延基成为刀下之鬼之后,永泰公主为他守寡而孤独地
生活着。丈夫的事情虽未波及牵连她,但她也在九月初四由于怀孕患病而
死”。
《永泰公主墓志铭》的发现,使一些学者对永泰公主的死因提出了与旧
说不同的两种新的看法。一种看法以墓志铭作为根据,否定了旧史的记载,
认为永泰公主并未死于武则天之手,她的死是由于怀孕患病所致。另一种看
法则认为,根据墓志铭,永泰公主的死确与怀孕、生病有关,但是如果要说
永泰公主的死与李重润、武延基的事毫无联系,则不能令人相信。因为,史
书记载李重润、永泰公主和武延基被武则天杀害的“九月壬申”就是这一年
九月初三,它与墓志铭记永泰公主的死日“九月初四”,仅仅一天之差。因
此,不能就此否定史书关于武则天逼令自杀的说法。再者,《唐律》虽有“诸
妇人犯死罪怀孕当决者,听产后一百日乃行刑”的规定,但滥刑无度的武则
天,即使按《唐律》行事,也不等于对永泰公主免于处死。只是缓刑罢了。
这恐怕才是铭文中“槐火未移”的真正所指。何况武则天是完全可能不按《唐
律》行事的。因此,永泰公主缓刑才一天就突然死去,可能由于其夫被杀,
精神受打击而小产病亡,或者是服毒堕胎而死,也有可能是武则天采取其他
明的或暗的手段使她流产而丧生。所以,武则天的赐死是永泰公主身死的首
要原因,而怀孕患病则是次要原因。以上两说孰是孰非,尚需进一步考证研
究。
(崔建国)
杀害岳飞的元凶是谁?
绍兴十年(1140 年),宋军与金兵激战于顺昌、郾城等地,连获大捷。
两河义军纷起响应,金兵闻风丧胆。值此良机,岳飞上书急奏高宗赵构:“此
正是陛下中兴之时,乃金贼灭亡之日。”正当他拟挥师北进,恢复河朔,一
雪靖康之耻之际,却在一天内接到宋廷十二道金牌,严令大军班师。随之,
他本人也被召回临安,解除了兵权。岳飞的10 年抗金之功,顿时毁于一旦。
绍兴十一年(1141 年)十月,岳飞被秦桧等诬以谋反罪身入囹圄。同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金绍兴和议订立不过一月,他便被赵构赐死在大理寺狱
内。死讯传出,“天下闻者无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秦桧是
害死岳飞的元凶,是时人众口一词的结论。后来,通过小说、戏剧和长跪在
西湖岳庙前秦桧夫妻铁像的宣传影响,使这个说法成了不容更改的铁案。
然而,即使在当时,也有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岳飞死后一年,有人作
悼诗云:“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矛头已经暗指赵构。宋亡
之后,关于这桩公案的争论纷起。明人高启写诗认为:“每忆上方谁请剑?
空嗟高庙自藏弓。”文征明的《满江红》中有这样的词句:“岂不念,中原
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
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明确地指出高宗赵构才是杀害岳飞
的元凶,秦桧只是帮凶而已。此说一出,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
秦桧是金人的奸细,自然与抗金事业势不两立。岳飞在抗金的民族斗争
中作战最力,是金人的心腹之患。秦桧秉承主子的旨意,要害死岳飞是可以
理解的。令人费解的是赵构为什么要害死自己倚为军事支柱的岳飞呢?而且
宋太祖赵匡胤曾传下秘密誓约,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
孙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这条誓约在北宋历朝,执行得非常严格,赵构
何以敢违约破例?这在主张赵构是杀害岳飞元凶的学者中存在着分歧。
一说认为“帝之忌兄,而不欲其归”。高宗看到岳飞一心要“迎二圣”,
而徽、钦两帝回来,自己就当不成皇帝了。他害怕中原光复,因而杀了岳飞。
另一说则认为“迎二圣”并不是高宗要杀岳飞的原因。赵构杀岳飞,主
要原因是怕他久握重兵,跋扈难制。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是赵宋王朝恪守
不渝的家规。只要武将功大、官高而权重,就意味着对皇权构成威胁。
岳飞个性强,“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不容易和人合作。绍兴七
年(1137 年),他上书奏请高宗建储:“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同年,
他又因守母丧,未经高宗批准便自行解职,把兵权交给张宪。这两件事犯了
高宗的大忌。加之高宗有过在金营作人质,从扬州南渡等惊险经历,对金兵
始终心存恐惧。他对战争前景有两怕:一怕全胜,二怕大败。胜则怕武将兵
多、功高而权重,败则怕欲为临安布衣而不能。因此一心求和,想当个安安
稳稳的太平皇帝。所以,秦桧利用岳飞部下的告讦来证明岳飞的跋扈。正好
迎合了赵构害怕岳飞立盖世之功,挟震主之威的心理,加上岳飞又是反对和
议最力的主战派,故而下令杀了岳飞。
值得注意的是,有位台湾学者经过对《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三朝北盟会编》、《大金国志》等史籍的考证研究,提出了一种新说法,
认为岳飞的死是由于高宗思母所致。原来高宗的生母韦氏太后,是徽宗的贤
妃,在靖康二年(1127 年)四月初一,与徽、钦二帝同被金人俘执北去。赵
构南渡初安,特别思念生母。尤其是其子赵专死后,更感到自己虽有天下,
但无父(徽宗死于绍兴五年)无子,处境悲凉。因此曾说:金人若将韦太后
送回,“余皆非所问也”。绍兴八年(1138 年),他又伤心地表示:“太后
春秋已高,朕朝夕思念,欲早相见,故不惮屈已,以冀和议之成者,此也。”
秦桧知道金人的和谈决策后,便利用赵构思母的心理,请求金人以放回韦太
后为条件,于绍兴十年(1141 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达成和议。此时,高宗又
对秦桧表示:“然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既无及矣,太后年逾六十,
日夜痛心!今虽与之立誓,当奏告天地宗庙社稷明言若归我太后,朕不惮屈
己与之和,如其不然,则此要盟,神固不听,朕亦不惮用兵也。”但是金人
怎会轻易释回韦太后?他们利用高宗思母心切,又以“释母”必先杀掉岳飞
来要挟。因此,赵构为一己私利,竟然下毒手害死了岳飞。(李安《宋高宗
“赐岳飞死于大理寺”考注——岳武穆真正死因》。原载《中国宪政》第3
卷9 期,见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印刷的《宋史研究集》第4 辑)
如果真像这位台湾学者说的,为一老媪竟使岳飞这智勇冠世的一代名将
遭之横死,岂不惜哉!
(崔建国)
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是谁?
明成祖即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朱元璋死,手握重兵,雄踞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