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念的奇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方说,从十点到十一点。想参加的人,都可以来坐个半小时甚至一
小时。 

 

2。 观心 

 

有人可能会问:放松就是禅修的目标吗? 

 

事实上,禅修的目标远远不只如此。然而放松却是禅修必经的起
点,一个人如果懂得放松,就能有颗宁静的心与澄澈的头脑。达到这
样的境界,就已经是在禅修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当然,为了掌握自己心并且让念头平静下来,我们也必须练习观
照我们的觉「受(觉受)」和「想(念头)」。若要掌握自心,你就必
须练习观心。你必须知道如何观察并且辨识浮现在自己心中的每一种
觉受和每一个念头。常照禅师写道: 

 

如果修行者透澈地了解自心,他就只需要吹灰之力而有所成。但
是倘若他对自心一无所知,那所有努力都将成空。 

 

 

如果你想了解自心,只有一个办法:去观察并辨识出跟心有关的
一切。你必须时时刻刻这么做,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而不是
只在禅修的时刻这么做。 

 

禅修时,各种觉受和念头都可能浮现。如果你没有练习观照呼吸,
这些念头很快就会诱引你偏离正念。但呼吸不只是个藉以驱赶这些念
头和觉受的工具;呼吸是联系身心并开启智能之门的工具。 

 

当某种觉受或念头浮现时,你不该刻意地去驱赶它,只要持续专
注于呼吸,这种觉受和念头自然会从你心中消失。你不能只想着躲避
它、憎恨它、气恼它或是惧怕它。 

 

那么,对于这些觉受和念头,你到底该做什么? 

 

其实你只须认知到它们的存在。举例来说,当悲伤悄悄浮现,你
要立即辨识到它的存在:「一种悲伤的感觉刚刚在我心中生起。」如
果这悲伤的感觉持续,就继续觉知:「这悲伤的感受仍在我心里。」
假如有个这样的念头浮现:「已经很晚了,可是邻居还在制造噪音。」
那就要觉知到自己冒出了这个念头。 

 

假如这念头继续存在,就继续觉知它。如果浮现了另外一种觉受
或念头,就用同样的方式辨识它。重要的是,不要让任何觉受或念头
浮现却不加以观照,要像皇宫守卫一样,对所有经过前廊的人的脸孔
都保持清清楚楚的觉察。 

 

假如现在没有任何觉受或念头,那么就觉知自己此刻没有什么觉

 

受或念头。像这样练习,你就能敏于觉知自己的觉受和念头。很快地
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心。你可以将观呼吸和观照觉受和念头的方法结合
运用。 

 

3。 心如何观心? 

 

练习正念时,不要去区分好坏善恶,因为那会引发修行者内心的
战争。 

 

不论什么时候,当好念头生起,就认知:「我心中生起了一个好
念头。」而当坏念头生起,也要认知:「我心中生起了一个坏念头。」
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都别老想着或试着消抹它。认知到它就够了。
如果你已经离开了,你必须知道你已经离开了;而如果你还停留原处,
也要知道你还在原处。一旦你有了这样的醒悟,就没有什么好怕的
了。 

 

当我提到皇宫大门的守卫时,你大概已经想象到这样的画面:一
个有着两扇门的前廊,一个入口,一个出口,而你的心就是那个守卫。
不管什么觉受或念头进入,你都了知它进入了,而当它离去时,你也
注意到它离去了。 

 

但是这个意象有个缺点:它让人觉得进出走廊的人跟那守卫是不
一样的。而事实上,我们的念头和觉受就是我们自己。它们是我们的
一部分。有一种诱惑使得我们把它们,或者至少是它们当中的一部分,
当作是一股与自己敌对的力量,一直试图干扰你的专注(定)或洞见

 

(慧)。 

 

但是,事实上,当我们愤怒时,我们自己就是愤怒本身。当我们
快乐时,我们自己就是快乐本身。当我们产生某些念头,我们本身就
是那些念头。我们既是守卫,也是访客。我们既是自己的心,也是心
的观察者。 

 

因此,驱赶或执着于任何念头都没必要。重要的是去察觉到这个
念头。这种观察并不是将心当成对立的客体;它并不是要建立主体和
客体之间的区别。心不强占心,心也不会把心赶走。心只能观察它自
己。这种观察不是在观察某个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事物。 

 

我记得白隐禅师的公案,他曾经问:「单手相击会拍出什么声音?」
或者,以舌头味觉的经验为例:「是什么把味道和味蕾分开了?」心
直接在心里体验它自己。这非常重要,这他是为什么在《正念经》中
佛陀总会提到: 

 

即受观受,即心观心。 

 

有人说过佛陀之所以用这样的句子是为了要强调「受」和「心」
这两个字,但是我不认写这种说法领悟了佛陀的真意。 

 

「即受观受」,就是体验某种觉受时,就直接观照那觉受,而不
是去思考觉受的复制品,也就是有关觉受的概念或形象。那些概念形
象只是人们为觉受构设出来的东西,某种外在于觉受且和真正觉受不
相干而看似客观的概念。 

 

「即受观受」就是心在体验「即心观心」。描述性的语句使得它
听来像个谜语、谬论或是绕口令。以外在的观察者客观地观察某件事
物,这是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禅观的方法。因此,守卫和访客的概念
无法适当说明心是怎么观察心的。 

 

《正念经》说,心像是一只在森林中不停从这儿荡到那儿的猴子。
为了不要因为牠行踪飘忽而失去牠的踪迹,我们必须持续观察这只猴
子,甚至与牠合而为一。心观察心就像一个物体和它自己的影子--
这物体根本没办法摆脱它自己的影子。两者其实是一体的。不管心去
了哪里,它还是受心掌控。 

 

佛经里有时会用「绑住猴子」这样的形容来比喻「掌控自心」。
但是猴子的意象也只是种表达方式而已。一旦心能直接且持续地觉知
它自己,它就不再像只猴子。并没有两颗心,一颗从一根树枝荡到另
一根树枝上,另一颗则紧跟在后,想用绳索绑住它。 

 

习禅的人通常都希望能见到自性,以达到证悟。但是如果你才刚
开始学习禅,别期待「见到自性」,甚至最好什么也别期盼。特别是,
别在静坐的时候希望见到佛陀或任何样态的「实相」。 

 

在刚开始习禅的前六个月,只要试着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定力),
创造内在的平静和安详的喜悦。你会摆脱焦虑不安,享受到彻底的休
息,并且使心安静下来。你会焕然一新,对事物将会有更广泛、更清
明的认识,内心的爱也会更深、更强。然后,你就能对于周遭的一切
做出更有建设性的回应。 

 

 

坐禅乃是精神和身体的滋养剂。藉由静坐,我们的身体达到和谐,
感觉更轻盈,也更深入平和中。从观察自心至见到自性,这条路其实
并不难走。一旦你能够让心平静,一旦觉受和念头都不再能扰乱你,
你的心就开始安住在自身了。 

 

你的心会以一种直接且不可思议的方式掌握它自己,而这种方式
从不会去区隔主体和客体。用这种方式,喝茶时,喝茶的人和被喝的
茶之间的区别将会消失;喝茶变成一种直接而奇妙的体验,在这过程
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分别不再存在了。 

 

涣散的心也是心,就像浪花也还是水一样。当心掌握了自身,被
蒙蔽的心(妄心)就变成真实的心(真心)。 

 

真心就是真实的自我,也就是佛陀--就是未被分割、完完整整
的「纯一」,它不会被孤立个体这样的虚妄分别所分割,而这些虚妄
分别则是由概念和语言制造出来的。 

 

但是现在我不想就此谈太多。 

 

 

 

 

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五蕴 

 

 

1。 有「自我」吗? 

 

让我在这里用几行字来谈谈几个修行法门,藉由这些方法,能让
你跳脱狭隘的知见,变得无惧且慈悲。这些方法就是:缘起(相互依
存)观、无常观与慈悲观。 

 

当你坐禅时,在掌握自心之后,你就能专注地观照特定物体间的
相互依存关系。这种禅修法并非对相互依存做哲学的推论思考,而是
心深入心自身,是修行者藉由专注力(定力)揭示被静观的物体展露
真实自性。 

 

想想这个简单而古老的真理:认知的主体不能独立于认知的客体
而独立存在。「看」,就是去看某样东西。「听」,就是去听某样东西。
「愤怒」,是因为某事而愤怒。「希望」,是希望某事。「思考」,乃是
思考某事。一旦认知的对象(那个事物)不存在,也就没有认知的主
体。修行者静观内心,而藉由这么做,得以洞察「认知的主体」与「认
知的客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当我们修习观呼吸时,觉知呼吸的
就是心。当我们修习观身时,觉知身体的就是心。当我们修习观照身
外之物时,觉知这些事物的还是心。因此,静观所有物体间的相互依
存关系(缘起观),就是「观心」。 

 

心的所有对象就是心本身。佛法上,我们称心的对象为「法」。「法」

 

通常被归类于五个范畴: 

 

一、色 

二、受 

三、想 

四、行 

五、识 

 

这五个范畴通常称为「五蕴」。不过,第五蕴「识」含括了所有
其它的四蕴,而且是其它四蕴存在的基础。 

 

对相互依存关系的静观(缘起观),乃是对诸法的深入观照,藉
以契入它们的本性,洞见它们其实都以是实相这一大「整体」的一部
分,也领悟到实相这个整体乃是不可分割的,无法被切成小块而各自
独立存在。 

 

静观的第一个对象是我们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