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牛内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海,“蒙牛枕牛奶”网上飞奔。

  一、炼金术之一:起名的哲学

  衡量品牌名称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看“品牌名称”是否正确有效地传递“品牌基因”。“快嘴品牌”会说话,“哑巴品牌”不说话,“歪嘴品牌”说错话。

  人们对创业者有着天生的敬畏:他是抓住哪个线头拉开整个线团的?

  多数人抓的是有形资产的“线头”,少数高手却另辟蹊径,抓住了无形资产的“线头”。

  1999年初的一天。呼和浩特。巴彦塔拉饭店。

  牛根生、孙玉斌、杨文俊、邱连军、白君、邓九强、孙先红,“化整为零”,分批潜入。这是一次秘密集会。

  为什么像“地下党”?原来,不久前,牛根生调兵遣将,本打算在呼和浩特开一家“海鲜大排档”——谁知正在兴头上的时候,一瓢冷水兜头泼来:有人幕后干预,黄了!这是一个颇具意味的信号:你牛根生别想自立门户,即使开饭店也无异于“太岁头上动土”。于是,大家的倔劲上来了:既然你连大排档都不让开,那我们还干自己的老本行去!

  不能公开做,那就隐姓埋名。

  到会的每个人后来都成为蒙牛的发起人之一。因此,这次会议,被蒙牛人亲切地称作“南湖会议”。

  会议的任务是起名。这其实已经是第N次讨论了。为了给待注册的乳制品企业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大家一次又一次“头脑风暴”。

  写新闻的人都知道,“题好文一半”。老子的《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国古代有名家,名实论,还有“师出有名”、“名正言顺”之说。蒙牛把起名作为创办企业的第一步,足见其对无形资产的高瞻远瞩。

  孙先红显然是个“尚简”派。他见大家久议不决,便随口讲了“文盲卖瓜”与“教授卖瓜”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文盲老汉想得少,所以顾虑也少,逮住就做;最初也许有波折,但越做越有经验,最后终于赚了钱。大学教授先计算毛利,次计算工商税务,末了还要考虑风险:如果我买来一车西瓜,万一有五分之一生的怎么办?即使没有这么多生的,万一有五分之一坏了或卖不出去怎么办?……这样“万一”来“万一”去,顾虑重重,最后终于“胜利大退堂”。

  结论:想得简单,才能做得成功。

  这个故事与数年后流行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异曲同工,暗含“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讽喻。末了先红说:你看人家“澳牛”,简简单单,就是“澳洲的牛”。

  一句话提醒了梦中人,不知是谁脱口而出:“那我们就叫‘蒙牛’吧!”

  大家都叫好。

  惟独牛根生不叫好。他说:我姓牛,叫“蒙牛”有“家企业”的嫌疑。

  此前,他曾一再表示:我一定要把企业办成“大家的企业”;如果办成了某一家某一姓的,那将是我最大的失败。

  还有个名字也进入视线:蒙奶。但“奶”是上声,“牛”是阳平,读起来,“蒙奶”的力度不如“蒙牛”的力度大。

  一时僵持不下。有人出主意,把历次会议所起的备选名字全部写下来,然后集体投票,哪个得票高,就用哪个,一次了断!结果,在备选的十几个名字中,“蒙牛”独占鳌头。

  至此,“蒙牛”之名一锤定音!

  “蒙”——内蒙古。背后是:蓝天,白云,草原,畜的故乡,奶的摇篮。

  “牛”——奶牛,牛奶。背后是:牛根生,牛气,牛市,勤奋如牛,气壮如牛。

  【治国点评】

  衡量品牌名称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看“品牌名称”是否正确有效地传递了“品牌基因”。按照“名称”对“基因”的传递程度,可以把市场上的品牌分为三类:快嘴品牌,哑巴品牌,歪嘴品牌。“快嘴品牌”会说话——看了品牌名,不用作任何附加的解释,你就知道它是什么基因。“哑巴品牌”不说话——看了品牌名,如果不作附加解释,你就不知道它到底是啥意思。“歪嘴品牌”说错话——看了品牌名,如果不作附加解释,你就会误解它的品牌基因。结论:品牌命名的关键,就是要求品牌“名称”能够正确有效地传递品牌“基因”。

  “蒙牛”可谓“快嘴品牌”的杰出代表!由于它自己会说话,所以,将老祖宗数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关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文化遗产,以及几代人数十年来所积累的内蒙古牛奶的无形资产,大包大揽,几乎“照单全收”!无怪乎上海人把来自内蒙古的牛奶统统叫作“蒙奶”呢。一个会说话的“快嘴品牌”,较之于不会说话的“哑巴品牌”,节省的广告费何止百万、千万!

  二、炼金术之二:先建市场,后建工厂

  世上难产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死胎”,一种是“巨婴”。蒙牛恰恰被逼成了后者……面对“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窘境,蒙牛跳出“先建工厂,后建市场”的窠臼,创造性地提出“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战略。

  1。一间民宅里的秘密

  1999年1月13日,蒙牛的前身——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这是一个“秘密公司”。

  注册时,出于安全考虑,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栏填的是“白英”,而不是“牛根生”——就这样,在隐姓埋名中,企业诞生了。

  在呼和浩特公园南路附近,七拐八绕,才看到一座破旧的六层宿舍楼;宿舍楼的底层,有一户两居室53平方米的民宅;民宅里摆了6张桌子,一台茶几,一条沙发,一张单人床——都是从牛根生家里搬来的。牛根生来了,没有座位,就坐在单人床上办公。

  这就是蒙牛开业时所租的第一间办公室,月租金200多元。没有任何标志,没有半点张扬,整个公司羞答答地蜷伏在居民区,匍匐前行。

  要“偏僻得没人想到,普通得没人注意”。这就是租赁办公场所前,牛根生给办公室主任白君所下的指示。

  在1999年最初的3个月中,这个名叫“蒙牛”的公司几乎完全不为公众所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小”,在什么单位工作是每个成员必须坚守的秘密。

  但地火在蔓延!

  十数个“隐形人”在全国往来穿梭。

  震惊全国的“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经营模式,以及“筹股风波”,就是在这间53平方米的简陋民宅里“指点江山”如虎脱笼的。这正应了一位著名政治家的反问句:“世界上的大事,有几件是在敲锣打鼓中完成的?”两年后,蒙牛火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凤凰卫视的记者都曾到这间民宅里探访,其时,许多居民依然不知道“为什么要拍这座破房子”。

  民宅里不便接待重要客户。孙先红便在自己位于公园西路的“先行广告公司”里准备了一间办公室,上挂“蒙牛乳业总经理”的牌子,成了牛根生的“门面”。

  张治国与张伟1999年5月追访牛根生,正是在这间办公室里。

  采访老牛是一场艰苦的战役。

  先是找不到。1998年前的牛根生,是全国知名大企业的副总,叱咤风云;1999年上半年的牛根生,销声匿迹,问谁谁不知。

  好容易找到了,却又被“挡驾”。因为直到这一天,牛还是一个“隐形人”,没有任何一家媒体透露过蒙牛与牛根生的关联。

  等到封锁冲破了,终于见了面,牛又说:“既然来了,就见个面,但是我从来不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急了,抛出了一连串质询。牛若有所思。最后,在开出“可以提蒙牛,但绝对不能提牛根生”的先决条件后,终于可以采访。

  采访完,由于种种原因,又没处发表。一直拖了两个多月后,1999年7月21日,《内蒙古日报》率先刊发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当然,这个时候,牛的名字已经没有保密的必要了。

  张治国那时是第一次见到牛根生。两位记者对这次采访的评论是“两个震惊”:一是震惊于牛根生的脸——这绝对是一张大气磅礴的“扩张型脸”,给人一种“突破边界”的感觉。二是震惊于牛根生的思想——“没想到内蒙古居然有这么杰出的企业家”,思如泉涌,妙语连珠。“我们问一次,他答一次。他语速非常快,表情特别丰富,有时候近乎在吼,仿佛面对的不是我们三个人(牛的秘书也在场),而是一礼堂的听众”。

  下面是这次采访后整理的几个片断。

  2。志在“百年老店”

  【观点一】同行不是冤家,竞争“双赢”。企业企图垄断,政府应该反垄断,取缔竞争就等于取缔消费者的检验权,就等于取缔“看不见的手”。

  记者:蒙牛的广告牌上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字样,这当然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广告艺术。那么请问,您认为蒙牛有超过伊利的那一天吗?如果有,是什么时候?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

  牛根生:没有。竞争只会促进发展。你发展别人也发展,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双赢”,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一个地方因竞争而催生多个名牌的例子国内国际都很多。德国是弹丸之地,比我们内蒙古还小,但它产生了5个世界级的名牌汽车公司。有一年,一个记者问“奔驰”的老总,奔驰车为什么飞速进步、风靡世界,“奔驰”老总回答说“因为宝马将我们撵得太紧了”。记者转问“宝马”老总同一个问题,宝马老总回答说“因为奔驰跑得太快了”。德国只有六七千万人,5个汽车公司竞争的结果是,它们不能不把目光从德国移向全世界,结果,5家公司都成为世界级名牌。日本的情况也是这样,像丰田呀,松下呀,都在竞争中共同取得了超常进步。美国百事可乐诞生以后,可口可乐的销售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度增长,这是由于竞争逼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