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盛乐经济园区”,当时其实就是介于市区与和林县之间的一个荒滩。
这里几乎荒无人烟。所以,划定建厂范围的时候,用了两个特定的词:“109国道东侧”、“××号高压线杆往北200米”的低洼处。
因为是“低洼处”,所以,建厂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平地”。
这是一个“勒紧裤带干革命”的工程,一切都打着“节衣缩食”的烙印。起初,全工地只有一台推土机。指挥整个工地的,是一个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自称“全能警察”的中年汉子。为了赶工程,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中年汉子便准时来到一个搭建不久的小屋,敲着窗棂轻声喊:“云大哥,起吧,该下工地了。”里面的“大哥”便吭哧吭哧地起来,边吃焙子,边下工地。傍晚收工的时候,中年汉子掏出50元,塞给大哥:“你补补身子。明早我再来叫你。”这50元不是工资,是他自己掏腰包给云大哥的辛苦费,为的是加快进度——天天如此,大哥感动了,这个后生了不起,是个干大事的料。
这个“全能警察”,这个“干大事的料”,就是蒙牛董事长牛根生。
第一个生产基地建设,牛亲自督战。
在全面开工的动员大会上,老牛大声对一千多名基建人员说:“我是工地上的负责人,有事情就直接找我来解决。”
当时的施工条件特别差,一没电、二没水、三没路。路没有就用人工铺,水没有就用罐车拉,电没有就用柴油发电机发电。
“基建工人的活我都干过,天天都和工人们呆在一块儿,”牛根生说,“晚上用几块木板拼成床,大衣一裹就睡。”
这边工地热火朝天,那边办公室也在招兵买马。
10月份,牛根生又将公司已经培训了3个月的80多人调入工地,组成一支“青年突击队”,每人一套迷彩服,由他直接指挥。外地来的员工不习惯内蒙古的严寒,牛根生就用个人的钱给他们每人买了一件羊毛衫。
液态奶事业部的王浩杰是“青年突击队员”之一。回想起当年的情形,他顿生豪气:“那年冬天,雪大,天冷,我们住在离工地有半小时路的村子里,走着上班。牛总天天和我们滚在一起,他一直背着一小口袋干饼子,饿了就掰一口吃。大家都玩命干,没有一个人叫苦,就盼着工厂早日投产。”
但1999年的天空不会因为一个企业团队的艰辛、高尚而不降风雨。9月,正当整个工地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的时候,大难来临。
6。“老头树”下的壮烈
经人举报,央视曝光:内蒙古蒙牛毁林建厂!
关于这一事件,2003年牛根生在母校北京大学做报告时有过这样一段回忆:
在我们开工的地方,有一些长不高的“老头树”。这些树已经长了30多年,个子比我稍高一点。建厂不久,被人举报,央视曝光,说我们在这里毁林建厂,要抓人,当时传说将判刑5年。后来我们县的吕慧生县长站出来说,这不是企业行为,是县里的行为,到这里建厂是我们县里邀请的,“要判就判我”。他做好了蹲监狱的准备,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定要快些做,一定要做好。做好了,判我5年,3年也许就能出来;如果你做不好,做不快,判我3年,有可能5年都出不来。所以,一定要做好、做快。”
由于吕慧生的壮怀激烈,工厂建设总算得以正常进行。
这一事件的直接结果是,蒙牛人发誓要把工厂建成一个绿色园林!自此,每年每位员工都有种树指标,要活的不要死的。几年下来,这里变成了花园厂区。这是后话。
1999年10月2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在秘书长任亚平陪同下,参观了盛乐经济园区。面对园区巨变,刘明祖挥毫写下了四个大字:事在人为。
这是令人窒息的沉闷空气中闪出的一个“电火花”。机智的蒙牛人把题给园区的这四个字,放大十几倍,烫金铸在了3天后竣工的蒙牛厂房主壁上。使其成为一种信号,一个“护身符”。
厂房建成了,可道路还达不到投产条件。12月份,天寒地冻,推土机推不动,挖掘机铲不动,可青年突击队员硬是用3天的时间,靠铁铲、铁镐一点一点平出了一条厂区路。为了使路基坚硬,便于机动车行驶,他们又在平出的路面上浇水,待冻结后铺上沙子和方砖。
教科书上说,企业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眼光,二是胆量,三是组织能力。这种组织能力,大概既表现在经济资源的组织上,也表现在政治资源的组织上。
7。“曲线救厂”
建设第一个“根据地”时,厂房难题险象环生,设备难题也颇棘手。
第一台液态奶设备,初创的蒙牛自己是买不起的:2500万元,那是一个太过奢侈的数字。
怎么办?
“曲线救国”。通过沟通,在看好蒙牛团队的情况下,利乐公司采取了灵活的变通策略:先在北京找了一家租赁公司,然后由这家租赁公司以第三方的身份,把设备转租给蒙牛。如果蒙牛将来不出问题,那就一直租下去;如果万一出了问题,就撤回设备。双方都没有风险。
蒙牛人在设备整合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
牛根生评价说,为了促成这件事,利乐公司的优秀客户代表刘燕开了“一阴一阳”两个会:蒙牛一个会,利乐一个会。
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蒙牛第一个自建生产基地终于矗立于世!1999年底,蒙牛冰淇淋生产线正式投产;2000年2月21日,蒙牛液态奶生产线正式投产。
雨后彩虹。
自此,蒙牛由虚转实。
时至2005年,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了20多个生产基地,成为中国乳业中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企业”。“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三无状态”变成了“三大亮点”: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三、炼金术之三:产品质量的好坏等于人格品行的好坏
一切竞争从设计时开始。设计定“基因”,执行促“发育”。在设计阶段寻找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优势,哪怕只是“一点儿”,就可以打出自己的万里江山。因为冠军与亚军的差别就那么“一点儿”,画家与画匠的差别就那么“一点儿”,大禹与大鲧的差别就那么“一点儿”,天才与神经病的基因差别还是那么一点儿。多那么“一点儿”,就可以把企业举入天堂;少那么“一点儿”,就可以把企业拖入地狱。
1。营销的98%是在家里完成的
蒙牛有个基本观念:一切竞争从设计时开始。
蒙牛在产品设计上,高屋建瓴,创造性地采取了两项举措:“一净一稠”。这一“比别人多走一步”的举措,为其产品差异化战略注入了新的元素。
“一净”着眼于卫生,用的是“加法”,采取了一项足以载入中国乳业发展史的创举: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奶车桑拿浴车间。
什么是“奶车桑拿浴车间”?简单说,就是为了保证奶源清洁而采取的一项举措:奶罐车从奶源基地每向工厂送完一次奶,都要在高压喷淋设备下进行“三洗”,酸洗一遍,碱洗一遍,开水及蒸气洗一遍,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杜绝了陈奶残留污染新奶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牛奶的原汁原味。不清洗行不行呢?也行,现代杀菌技术,无论牛奶里有多少细菌,高温一过,都能杀死;但这样一来,牛奶里细菌尸体就多了,奶的品质就下降了,口感指标也跟着下降。
初创阶段的蒙牛,“勒紧裤带”建厂,资金自然是捉襟见肘。因此,建不建这个“奶车桑拿浴车间”,内部着实争论了一番。反对的人说,建车间需要花钱不说,光洗车的钱,一年也得多支三四百万元,国内没有一家这样做,我们刚刚创立,有必要这样做吗?牛根生断然答道:我们要建的是“百年老店”;建“百年老店”的大规律,不能看国内,而要看国际。既然国际巨头有这个“奶车桑拿”,那我们蒙牛就不能没有,否则,我们怎么能走到别人的前面?
最终,支持的意见占了上风。后来,这个“奶车桑拿浴车间”,在保障牛奶原汁原味、胜出竞争队友方面,立下汗马功劳。
“一稠”着眼于价值,用的是“减法”:添加了“闪蒸”工艺,在百分之百原奶的基础上又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从而使牛奶闻更香饮更浓。
一“净”一“稠”,虽然增加了成本减少了利润,却赢得了巨大的市场——“百年蒙牛”,不在乎一时一事之“利”,而在乎塑造长胜品牌之“势”。
在牛奶安全管理方面,蒙牛更是强调“产品等于人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公司有专门的品控中心,时间上全过程、空间上全方位,对产品质量进行“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端控制”。企业通过多项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ISO9001、ISO14001、GMP、OHSAS18001、HACCP五大体系认证。
2002年,蒙牛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同年,液态奶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并被列为国家免检产品。
“营销的98%是在家里完成的”——据说,这就是蒙牛产品风靡全国的秘密。
2。摔包震动了我
下面是一名员工眼中的质量管理:
“质量就是生命,产品就是人品”,这是初来蒙牛所看到的众多标语中的一条。刚来集团时发生的一件事使我对这条标语的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刚入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令人费解的是,一天我在厂内看到一些人把许多牛奶摔包倒掉。一箱又一箱白白的牛奶就那样倒掉了,看着真可惜。
来到车间已有一段时间了,一天班长让我去帮忙摔包。到了摔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