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延续可口可乐公司的业务,我们就不得不进一步提高产品价格,但是我们和灌装企业的既有合同却让我们有心无力。此外,我们的灌装企业划分需要和我们的零售客户分店分布相匹配。可口可乐公司需要和所有的灌装企业重新谈判。当时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是卢克?史密斯,在他的牵头下我们开始了这一艰难的进程。
卢克?史密斯和我同每一个灌装商都进行了交谈,他们往往很不情愿才答应改变。公司里流传说,灌装商们最不愿意和自己子女说的话就是:“别让他们在合同上和你们玩花活。”而我们确实是和他们在合同上讨价还价。
就这样,我们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让大多数灌装商都意识到,如果我们不能改弦更张,那么这无异于集体自杀。世界最著名的产品可口可乐已经面临危险,我们需要齐心协力来解决危机。我们做到了这一点。
第二诫 思维僵化,我行我素(4)
当你周围的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但你依旧我行我素,没有想过因时而动,那么你肯定会栽跟头的。
“这是人类的悲剧,时过境迁,而有些人却顽固不化。”
――马基雅维利
透过很多公司,我们都看到一些曾举起创新旗帜的行业巨鳄因为不思进取而走向衰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也看到一些身处高位的人沾沾自喜,拍着胸脯跟人保证公司里一切都运转正常,其实公司已经缓缓地走向下坡路了。
20世纪70年代,我担任着IBM全球贸易公司美国分部的顾问,直到80年代中期,IBM公司的发展都一帆风顺。无论是在销售额、利润还是新专利等指标方面,IBM公司都是计算机行业的领跑者,它是该行业在《财富》500强中排名最靠前的。公司的高管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认为之前发展迅猛的大型机代表着未来的方向。他们的这一判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错。1980年,IBM公司预测到1995年年底,公司的营业收入将突破2 500亿美元大关。1984年,公司的税后利润达到66亿美元,创造了当时所有公司的最高盈利纪录。但是仅仅过了9年,到了1993年1月,IBM公司就宣布损失高达80亿美元了。
在这9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IBM公司过于我行我素了。他们洞悉到电脑界的发展趋势,所以早在1981年年底就已经成功地生产出第一款个人电脑。但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发展趋势会成为日后的主流。公司内部预测到1987年年底,全球个人电脑的销量不足25万台。实际上,早在1985年,全球个人电脑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100万台。IBM公司的高层不明白,或是佯装不懂,个人电脑的营销技巧和之前带给公司行业领军地位的大型电脑的营销手段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和将军总是想要将敌人一举歼灭一样,IBM公司的管理层在内心深处只是坚持原来大型电脑的营销之道。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我经常提醒IBM公司,我在可口可乐公司的办公室里面见到了越来越多的个人电脑,每次IBM公司的高管总会冲我不屑地一笑或耸耸肩。IBM公司的管理层其实就站在河沿儿,无论在那儿站多久,永远都不会看见这条河两次完全一样的状态,因为河水总在不停地流动。历史就像河流的下游,未来就像上游,湍急的河水中始终是机遇和风险并存。而事实上,IBM公司的高管一直忙于盯着下游,似乎那些漂亮、赚钱的大型主机沿着滔滔河流运往全球,他们看着自己过去赚得盆满钵盈而乐不可支。
最后,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也黯然落幕,它的笔记本品牌ThinkPad最终出售给了中国的联想公司。这让人痛惜不已,毕竟IBM公司原先是这一业务的领头羊。尽管IBM公司的表现已经有所起色,但是力挽颓势毕竟不是易事。
第二诫 思维僵化,我行我素(5)
在整个相对年轻而富有成长性的电脑产业中,尽管很多公司立业的基石就是创新精神与创造力,但是它们一旦成功,往往马上就变得故步自封,而且它们并不像IBM公司那样幸运,它们最后就不一定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去。
很多读者应该都记得一家传奇公司的名字――数字设备公司(DEC)。该公司由肯?奥尔森、哈伦?安德森等几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天才工程师在1958年创办,在20世纪80年代的巅峰时期,它的雇员多达10万人,是全球第二大电脑公司,并且因为技术天才层出不穷而闻名业界。它是最早开辟互联网业务的公司,公司研发的Alt*ista引擎是最大的综合性网络搜索引擎之一。早在公司内部邮件的价值得到市场认可以前,数字设备公司就已经在使用公司内部邮件了。公司也早就开始了MP3音乐播放器的研发。总而言之,公司在很多领域都一直在行业中领跑。让这座公司大厦轰然倒塌的原因是它对自己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公司研发的任何产品都是“以数字设备公司为中心”的,公司对自己的知识成果保护得非常谨慎。尽管数字设备公司里人才济济,但是公司还是忽视了电脑行业中各种产品兼容化的特点。不得已,公司的各项业务只能一一出售,最后一项业务于1998年出售,尽管这一品牌的名称在印度软件业还短暂存活了一阵。
不变通是人性的一种痼疾。
也许,亨利?福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文化,这位才华出众的企业家的行为模式或许是向我们阐释这种痼疾危害的最好例证。
亨利?福特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并不是因为他首创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模式,尽管他用毕生的精力制造出了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T 型车,但让他成为时代骄子的是他对大众产品营销的驾驭能力。他比同时代任何人都更清楚地看到,如果能降低汽车成本,那么他就能够把汽车从一种富人的奢侈品变为大众能够承受的消费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冒了两个风险:首先,他不断地降低每辆车的成本来提高销售量;其次,当时汽车流水线装配工人的平均日薪为美元,但是亨利?福特在1914年宣布给工人5美元的日薪,这个高薪在当年是闻所未闻的。
现在出现了一个新商业术语――“生产型消费者”(pro…sumer),他们本身既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亨利?福特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预计到了这种趋势。他把工人的工资翻了一番,这就在一夜之间让汽车的消费市场扩大了许多,因为很多汽车工人的薪水高到他们能买得起自己生产的产品了。不仅如此,他还赢得了工薪阶层的忠心,而之前很多工人的工作状态并不稳定。当时,汽车工业普遍认为人员的高流动率是难以避免的。亨利?福特用实际行动推翻了所谓的传统智慧。
第二诫 思维僵化,我行我素(6)
但是,仅仅过了几年,这个富有远见的商业领袖也开始变得固执己见,他的这种固执几乎毁了整个公司。
他曾经宣称:“不管你想要什么颜色的汽车,福特汽车只有黑色。”在一段时期内,这种傲慢还不成问题,但是没过多久,人们就开始对单调的黑色车感到厌倦了。尽管在20世纪20年代,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购买宽敞、高速、豪华和亮色的汽车,但亨利?福特还是坚守他的黑色T 型车。这种状况自1908年以来就未改变,他认为这就是美国人需要的汽车,他也不打算改变自己的观点。
不进则退。雪佛兰和道奇等汽车行业的后起之秀开始侵蚀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对福特公司汽车行业的龙头地位发起了挑战。最后,福特公司内部更多理性的头脑占据了上风,公司决定要生产一款更好的汽车。亨利?福特将主要的生产厂暂时关闭了半年,在1928年成功推出了A型车。尽管如此,当年亨利?福特的这种顽固还是差点将公司推向了灾难的边缘,而且公司再也没能收回丧失了的竞争优势。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继续生产耗油量惊人的SUV(运动型多功能车),而在新兴市场中领跑的丰田汽车公司已经成功研发出省油的混合动力车。丰田公司前北美区总裁吉姆?普雷斯曾经说过:“两个国家喝的茶模样一样,研发能力也一样,但是全球的能源是越来越充裕,还是越来越稀缺?空气质量是越来越理想,还是越来越糟糕?你的行动能够更具有预见性和建设性,从而和整个社会合拍吗?或者你只是死守昔日的辉煌而不思创新,直到头撞南墙再清醒过来?”
每个公司和每个行业失败的故事自然是不一样的。有些公司的失败在外人看来要更加明显。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在20世纪初,无论生产冰块的公司怎样努力,它们也难以扭转自己的地位被电冰箱公司取代的命运,它们必须要投身至其他行业才行。但是,当年3 000多家自行车公司大部分都倒闭了,而有些转行开始生产汽车(就像怀特兄弟进入飞机工业一样),这种变化看上去就不那么彰明较著了。不过,在各个行业中,肯定有些经营者的理念要比另一些人更加灵活变通。
不过,对于造成一些业界大鳄最后搁浅而亡的原因却是毫无争议的。蒙哥马利?沃德公司(Montgomery Ward)曾是美国零售界巨头,并在全球首创了邮购服务。公司最后的失败完全要归罪于一个人的顽固不化。
蒙哥马利?沃德公司之所以兵败滑铁卢,是因为一位名叫斯韦尔?埃弗里的律师。这位保守透顶的董事长曾在大萧条时期拯救了公司,当年他就主张大幅缩减公司规模,而当年很多公司都在扩张。但是,斯韦尔?埃弗里一辈子都没能摒弃大萧条思维,因此人们都称他为“悲观斯韦尔”。他的时钟已经定格在了1929年,在他眼中,经济危机似乎马上就会发生。
第二诫 思维僵化,我行我素(7)
在“二战”后,类似于宾夕法尼亚州莱维顿的新兴住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