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鲁肃不留在南郡,而退驻陆口呢?这件事,有点蹊跷。《资治通鉴》卷六十七,有—段话,我以前读了不十分相信,因为它很像是证明了《三国演义》所说诸葛亮第三次气坏周瑜的经过。
《资治通鉴》的这一段话是说:孙权曾经接受了周瑜和甘宁的建议,想出兵攻取益州,他派人告诉刘备,征求刘备的同意。刘备的答复是:第一,孙权不可以为曹操败于赤壁以后,就不想、或没有力量“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第二,“我刘备与益州牧刘璋是本家远房兄弟,倘若刘璋有得罪了你孙权的地方,请看我的面子,加以原谅。”孙不重视刘备的反对,仍然派遣叔父孙静的大儿子孙瑜,率领水军多人,进驻夏口(汉口),作跃跃欲试的姿态。刘备不让孙瑜的水军,通过公安城之北的长扛。刘备而且“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孙)权不得已,召(孙)瑜还。”
《三国志·孙瑜传》,没有一个字说到孙瑜有率领水军、进驻夏口,被刘备这样大张旗鼓来阻止孙瑜西上。
《关羽传》与《程普传》,不但不曾提起孙瑜率领水军西上,而且明明白白地记载了:关羽之接防江陵,程普之离开江陵而回任江夏太守,是在建安二十年夏天。当时孙权与刘备言归于好,把他们的荆州各郡重新划分,以湘水作为疆界。孙权把南郡送给刘备,刘备把长沙郡,加上桂阳郡,送给孙权。
这时候,张飞与诸葛亮二人均早已在建安十九年四月,与赵云离开了今天的湖北与湖南,进入了今天的四川,去帮助刘备打刘璋。
所以,《资治通鉴》的那一段话,极不可靠。这部《资治通鉴》,并非司马光一手所写,而是于他的校阅之下,“成于众手”。司马光虽则是了不起的一位大历史家,校阅之时也难免有时疏忽,不曾注意到这段话所根据的只是一些传闻、野史。
事实是,周瑜在死前确有邀同孙瑜,去一起打益州的意思,并且孙权也允准了。然而,周瑜一死,这个攻取益州的计划就由于鲁肃并不赞成而作为罢论,孙瑜及其水军始终并未出发。
周瑜是在建安十五年的冬天去世的;刘备应刘璋的邀请进入益州,是在十六年的冬天。孙权派水军到公安来迎接妹妹孙夫人回江东,也是在十六年的冬天,刘备离开公安不久。
孙权对刘备第一次翻脸,是在刘备于建安十九年打败刘璋,夺得益州以后,翻脸的具体行动,是派遣吕蒙率领两万兵进入今天的湖南,而且同时任命了三个郡的太守以下的官吏。这三个郡,是长沙、零陵、桂阳。
刘备在荆州.原本只有四个郡而已;孙权一举而夺了三个,只剩下武陵一个郡未曾抢。他大概是因为武陵为公安城的所在地,有点不好意思罢。
孙权所想夺取的三个郡,有两个郡的官吏望风投降。这两个郡是长沙与桂阳(赵云这时候已经不在桂阳)。不肯投降的,是零陵太守郝普。
刘备在益州接到报告,认为事态严重,就亲自由益州赶到荆州武陵郡的公安城来。来到了以后,他派遣关羽率兵前往湖南,与鲁肃、吕蒙对敌。
孙权自己也从扬州吴郡的京县(镇江)来到了今天湖北嘉鱼西南的陆口,亲自坐镇,指挥前方军事;同时,派了鲁肃,带一万人进驻益阳。
在益阳,鲁肃与关羽两军相遇。
传奇性的“单刀赴会”,便是在这鲁肃、关羽两军相遇以后所发生的;但是其经过与《三目演义》所说,颇有出入;并非一个人叫周仓拿了单刀去赴会;而是双方的将领拿了单刀去赴会。所谓单刀,意思是不带部队前往。双方的部队,彼此停留在一百步的距离之外。
这样的一次“阵前会谈”,其结果是极难预料的。谈得好,双方化干戈为玉帛;谈得不好,混战立刻开始。
鲁肃首先发言:“长沙、桂阳、零陵,这三个郡是我们借给你们的。为什么不还?”
关羽答复:“乌林之战的时候,左将军(刘备)身在行伍之间,和你们一齐出力,破了敌人,怎么可以让他徒劳,分不到一块土地?你这次来,难道是想收回土地的吗?”
鲁肃说:“我第一次见到你们的刘豫州(刘备),是在当阳县长坂坡。当时,他的兵,数目及不上一个‘校’;他本人而且在打穷算盘,想到很远的地方去逃难(到今日的广西梧州,找苍梧太守吴巨)。我们的主上(孙权)同情他无所依靠,就不惜花费物力、民力,让他有个安身之处。谁料到刘豫州很会做作,‘愆德堕好’(违背了道德,抛弃了友好);现今有了益州,仍想兼据荆州的土地。这是普通的人所不忍心做的,身为一方的领导人物,怎么可以如此?”
《贤治通鉴》这一卷的执笔人,在抄录了《吴书》上的这一番鲁肃的高论以后,加抄了该书的四个字结论:“羽无以答。”
这一位执笔人真是够客观的!他把《三国志·鲁肃传》中的下列几句话,完全不管:(鲁肃)“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鲁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关)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这一位敢于插嘴,而说得极有道理的仁兄,鲁肃不应该对他厉声呵斥。这位仁兄究竟是谁呢?是不是如《三国演义》所称,周仓?周仓的姓名,不见于《三国志》。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只有“演义”的作者自己知道。依照这位作者自己所说,周仓原是黄巾的小头目。既然不过是黄巾的小头目,不可能说得出“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我个人以为这位敢于发言而被鲁肃呵斥的仁兄,一定是关羽的部下军官。否则,关羽没有办法对他使了一个眼色,就打发了他走。
其实,他的似乎冒失的话,在事实上挽救了双方在言语上相持不下的僵局。没有他挺身而出,打个诨,关羽可能被鲁肃的很不讲道理的话,气得立刻打了起来。
倘若打了起来,鲁肃绝对不是关羽的对手。论个人的武艺,或是兵员的数目,均是如此。鲁肃的一万人,如何经得起关羽打?
鲁肃败了以后,孙权一定不肯甘休。那末,赚便宜的是曹操。
这曹操聪明一世,糊涂不只一时。他以前在乌林把大小船只扣在一起,“首尾相接”,已经是够糊涂的了。现在,他听说孙、刘二人就要为区区荆州的湖南三郡,而拚个你死我活,他喜欢得了不得,同时竟然也急得了不得。他下下命令给下面文武官吏,赶快准备进军汉中(今日陕西南部),收拾张鲁,为将来到益州收拾刘备的工作铺路。
刘备一生在力量上比不过曹操,比聪明也常常吃亏,现在,却聪明了起来(也许是受了诸葛亮的影响)。刘备于鲁肃、关羽二人在益阳演出了单刀会议以后,主动向孙权让步,情愿把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都让给孙权(不是“归还”),仅仅要求以一个南郡作为交换条件。孙权欣然接受,派诸葛瑾来负责实现这双方言归于好的大喜事。荆州问题,于是暂告解决
十九 益州易手
刘备在建安十六年的冬天,应刘焉的儿子刘璋之邀,前往益州,防备在汉中的张鲁。
刘焉是汉景帝的后裔,和刘备算是同一支派的皇族。不过,刘焉是从鲁恭王刘余的一系传下来的,而刘备是从中山靖王刘胜的一系传下来的。
刘焉生长在荆州江夏郡竟陵县(湖北天门西北);刘备生长在幽州涿郡涿县(河北的涿县)。
在辈分上,刘焉比刘备高一辈(刘焉的儿子刘璋,算是刘备的远房兄弟)。
刘焉当过地方官的“佐吏”,也做过私塾老师,其后被举为贤良方正,获得进身之阶,一帆风顺,当了雒阳县的县令、冀州的刺史、南阳的太守,与中央的九卿中的宗正与太常。宗正管皇族的族谱、继承次序、家规;太常管祭祀与星象、天文以及人民的教育。
灵帝中平六年,黄巾造反,天下大乱。刘焉觉得京城洛阳与中原各州各郡都不够安全,就设法活动得“益州牧”的位置,兼一个“监军使者”;同时,获得了“县侯”级的封爵(他作了“阳城侯”。东汉的县侯,比乡侯大,乡侯比亭侯大,亭侯比“列侯”大)。
益州在当时并不太平,也有所谓黄巾徒党。这些所谓黄巾徒党,于自称天子的马相的率领之下,已经杀了益州的前任长官(刺史郗俭),攻破了蜀郡、广汉郡、犍为郡(简单说来,蜀郡是今日四川的西部;广汉郡是四川的西北部;犍为郡是四川的西南部)。
马相被益州的“从事”贾龙打了几个月,打平。贾龙肃清了整个益州,迎接刘焉到任。
刘焉把“州治”(州政府的所在地)从雒县(四川省广汉县)移到绵竹。
刘焉治理益州的政策,是对老百姓宽,对地方上的所谓“豪强”严。他一出手,便杀了王咸、李权等等十几个。这些所谓豪强,有些是该杀的,有些也并无死罪,被杀得冤枉。
曾经立了消灭马相之功的益州从事贾龙,对刘焉的辣手作风十分愤慨,便联合了犍为郡太守任岐,与刘焉兵戎相见,但不久就被刘焉打败、杀处。
从此,刘焉在益州境内没有可以对他反抗的人。他听说“益州有天子气”,也的确亲身经验到东汉朝廷的腐败,各州各郡的分崩离析,于是就颇动了“自为天子”的念头。暗中叫人制造了许多皇帝所需要用的马车、人辇、器具等等。不料,忽然有了“天火”,把雒县烧去了一大部分,他的那些准备当皇帝用的马车等等完全烧光。
雒县他不能再住。他把家搬到成都。
他有三个儿子留在长安。汉献帝派其中的最小的一个刘璋,到成都来劝告刘焉,不要妄想非分。刘焉把刘璋留在成都,不让他回长安去复命。
留在长安的大儿子刘范,官居左中郎将,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