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傻ぃ蘖渡桑谕咽浪桌牛侥切榛玫纳裣墒澜纾骸耙<扇瞬试评铮职衍饺爻窬!庇窬澜涛皆继熳鹁哟ΑJ朔路鹪对锻裣稍诓试评铮殖至ǚ上蛴窬A钍宋尴尴蛲骸 跋绕诤孤袍蛏希附勇接翁濉!薄 痘茨献印さ烙ρ怠吩兀接伪焙#黾还窒桑胗胨雠笥讯危窒尚Φ溃骸拔嵊牒孤谟诰袍蛑猓岵豢梢跃米ぁ!薄八烊朐浦小!焙孤馕讲豢芍饫锉扔魃瘛>袍颍盘臁L澹罡叩奶炜铡@畎自谡馐锓从闷湟猓员裙窒桑浇柚嘎橹郏沧魃裣芍巍J烁∠肓妫路鹚嫦扇似涣杩斩ァH┤欢梗嘣嫌迫弧!�
这首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凡俗,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
诗的韵律跌宕多变。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改删山韵,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与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美。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悠长,余音袅袅,令人神往。因此前人对这首诗评价很高:
“ 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
。。今观其。。《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见《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第三卷《正宗》)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诗鉴赏
杨絮飘飞的时节,江南水乡山村的一家小酒馆里,即将离开金陵的李白,满怀别绪,独坐小酌。店内满是被春风卷起四处纷飞的杨花;酒馆里的江南女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他品尝。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诗人仅用“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场面,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信手拈来,自然流畅,纯任直观。
“风吹柳花满店香”时,店中简直就是柳花的世界。柳花本来没有香气,这里何以用一个“香”字呢?
一来“心清闻妙香”,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来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同时又暗暗勾出下文的酒香。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细品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贴。
首句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有了人场面就活了,等到“金陵子弟”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离别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加之“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能舍此而去呢?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绝情而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意韵流长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沈德潜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唐诗别裁》)。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因此诗中将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感伤,表现了诗人青壮年时代风华正茂、风流潇洒的情怀。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诗鉴赏
灞陵位于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送亲别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与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首句点出送别题旨“灞陵”、“灞水”重迭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流浩浩”,固然是实写,也象征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拓开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表现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左右顾盼之状。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无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似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透露着怀古的情绪了。因此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时代著名诗人。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这里指朋友南行之途,乃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既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如意,而且隐含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运送过多少前往长安的人,仿佛古道本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今日的西京,巍巍紫阙之上,日欲落而浮云生,景象黯淡。
这当然也是写实,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就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暗示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今夕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诗是送别诗,真正明点离别的只收尾两句,但全诗紧紧围绕着送别,诗人抒发的感情绵长而深厚。从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音调,能感受出诗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绵绵情思和内心深处的感慨与惆怅。诗以两个较短的五言句开头,但“灞水流浩浩”的后面三字,仿佛临别时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随着这种“流浩浩”的情感和语势,以下都是七言长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个“之”字,一方面造成语气的贯注,一方面又在句中将语势稍稍收缓, 不显得过分流走,又与诗人送之而又欲留之的那种感情相契合。诗的一二句之间,有“灞陵”和“灞水”相递连;三四句“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由于排比和用字的重迭,既相递连,又显得回荡。五六句和七八句的顶针句式更是造成断而复续、回环往复的语气,从而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围绕离别,诗人笔下还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浮云,怀忧去国、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前代诗人王粲。。由于思绪绵绵,向着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更给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诗的风格是飘逸的,但飘逸并不等于飘渺空泛,也不等于清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却又都是丰满的。诗中展现的西京古道、暮霭紫阙、浩浩灞水,以及那无花古树、伤心春草,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而几乎目不暇接的景象。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李白
其一
何处可为别,
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
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
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
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
此情难具论。
同归无早晚,
颍水有清源。
其二
君思颍水绿,
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
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
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
相与济苍生。
李白诗鉴赏
天宝二年(743),李白在翰林。唐玄宗并不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一展宏图的抱负遭到打击,打算离开长安。本诗正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长安青绮门”,是东去的行人辞别京城的起点。再往前走,就是折柳分别的灞桥。酒店里胡姬举杯在手殷勤招呼,更觉得思绪万千,别情无限。在朋友临上马之际,诗人含蓄地倾吐了他的肺腑之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看起来是写眼前之景,但实是暗喻心中难显之情。芳兰摧折,贤能之士偏偏遭打击;鸟雀喧嚣,奸佞之臣猖狂得志;风吹、日没,则是政治黑暗,国势渐衰的写照。在知友临别之际,道出这么两句,包含着深广的忧愤。“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手指飞鸿,并不一定是送别时实有之景,而是暗喻心中欲言之志。
“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扬雄《法言·问明篇》)。
象鸿鸟一样高飞,离开长安,固然有对政治污浊的失望,同时也还有出于实际的全身避祸的考虑。“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表明两人对现实的认识很清醒,归趋也正相同。“颍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堪为归隐之地;又是历史的,更符归隐之情,许由的流风未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