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梦藿盍α耍院⒆釉谒沃幸坏啪推啤U庵侄圆剪赖南改迕杌妫普娴卣瓜至耸说睦Э嗤季啊!按餐肺萋┪薷纱Γ杲湃缏槲炊暇保镆姑薇槐疽选袄渌铺保∪挥衷馕萋┯炅埽采霞负跷薷纱Γ渚跋缶涂上攵R虼耸苏扒肮撕螅友矍暗囊磺谢叵氲蕉嗄甑牡吲媪骼肷睿媸浅羁嗖豢埃挂鼓衙撸醪幌M炜炝涟。 �
第四段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至篇末,表达诗人的理想和愿望。
诗人在破屋湿床之上,彻夜难眠,由自己的苦难,想到天下广大穷苦人民的苦难,并且把自己的命运和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从中升华出宁愿牺牲自己而能普济天下穷人的崇高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是多么富于浪漫而有气魄的想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又是何等地激情奔泻!这几句豪言壮语正是诗人伟大理想与高尚品质的集中体现。
这首诗,通俗流畅,广为流传,茅屋为秋风所破,从白天、傍晚、夜里、直到第二天早晨,所见所感可写的东西很多,但诗人精心选择了风卷屋茅、顽童抱茅、倚杖叹息、孩儿蹬被、屋湿无干处等场面和细节,进行具体形象地描绘,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所经受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正是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整个社会人民生活的缩影,从而使诗歌的主题思想更富有现实意义。
这首诗第一段以描写为主,二、三段以叙述为主,第四段以抒情为主。前三段写的是具体事物,因为紧扣主题,充满了感情,所以不使人感到板滞,最后一段的抒情,由于用了“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等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也就使抒情避免了抽象、空洞。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朴素、生动。不用典故,没有华丽的辞藻,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有感染力,同时诗的形式自由,挥洒自如。全诗以七言为主,间有九言句式。无论是长句或是短句;无论是快是慢;无论是高昂激烈或是沉郁顿挫,都是随着诗人感情的波澜而变化起伏,摇曳多姿,充分地表达了诗歌的主旨。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诗鉴赏
公元七六四年三月,在军阀混战中,长期处于颠沛流离之中的杜甫,由于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使他喜出望外,携带家眷又回到了成都草堂。飘泊的生活又暂时安定下来了,于是写下了不少充满生活情趣的短诗,这首“绝句”就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幽美的风景画。画面的近处,两个黄鹂在碧绿的翠柳中婉啭鸣唱;湛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悠然自飞;远处,高高的山巅,积着一片皑皑的白雪;门前的江边停泊着一只只从远方来的帆船。
画面的颜色布局,浓淡相间,各得其所。一团葱绿中点染着两点鹅黄;一片青淡淡的蓝天里一行白鹭勾勒出一条白色的曲线;远处的山,衬托着近处的柳;高岸的屋映衬着门前的水,色彩鲜明和谐,引人入胜。
这是诗人饱蘸着喜悦的笔墨勾勒出来的,它反映了诗人对暂居成都草堂的满足,也流露出诗人因见吴船而思离蜀东下的心情。
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在对仗方面尤见功力。
绝句一般两句相对,但这首诗却四句皆对,因此有人称之为截律,诗中每一词都工整地相对,如:“两个”对“一行”,“ 黄鹂”对“白鹭”,“鸣”对“上”, “翠柳”对“青天”,“窗”对“门”,“含”对“泊”,“ 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这种工整的对仗,起到相互勾连作用,使不同事物之间相互映衬,从而给人留下更鲜明的感觉。
这首诗语言平易通俗,宛如平常话。它自然、通脱、流畅、匀称,信手拈来,似拙而实工。句中不少字都很有讲究,含意极深。如“含”字既形象地把广漠的积雪聚集在一窗之中,又把外景与草堂联系起来引出人的感情。全诗无一字写人,但有了这个“含”字,就显见一切景物都是从诗人眼中出发的,表现了诗人对草堂无限喜爱的心理。再如“泊”字,也很含蕴,既描绘了草堂门前港湾的美景—— 万里之外的吴船都来这里停泊;也流露出见鞍思马—— 诗人早就想去蜀东游的心情。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诗鉴赏
花卿名敬定,原为西川牙将,曾平定梓州段子璋之乱,其部下乘势大掠东川,本人亦恃功踞傲。杨慎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可见此诗用以讽喻花卿居功自傲之举。
“锦城丝管日纷纷”—— 意思是花卿在成都无日不宴饮歌舞。“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别名。虽写“锦城”,根据末句“人间能得几回闻”,可指“丝管日纷纷”并非泛指,而是仅就花卿幕下而言。“纷纷”
二字给人以急管繁弦之感。“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风荡漾于锦江上空,隐约可以听见,而更多的飘入云空,难以追摄。这句不但写出那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而且表现出了它的缥缈。“半入云”三字又引出下文对乐声的赞美——“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里将乐曲比为天上仙乐,看来是对乐曲的极度称美了。晚唐李群玉就化用这两句诗来赞美歌妓:“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唐时,人们常把宫廷乐曲称为“天乐”。(刘禹·1875·《唐诗鉴赏大典》
锡《与歌者何戡》:“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自天宝后,梨园弟子多流落人间。随着玄宗入蜀,宫廷艺人亦有流离其间。因此宫中音乐颇多外传。刘禹锡《田顺郎歌》云:“清歌不是世间音,玉殿常开君主心,唯有顺郎全学得,一声飞出九重深。”然而杜甫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就暗示了花卿的享受几乎等同帝王。联系花敬定其人的恃功骄奢,与结语“即赞为贬”的《戏赠花卿歌》,这里显然是有所讽喻的。只不过投赠之什,措语相当曲婉罢了。因此杨伦《杜诗镜诠》高度评价此诗说:“似谀似(实)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戏为六绝句选一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诗鉴赏
杜甫在绝句题材的开拓成就很高,以绝句评论诗文就是他开创的。后世仿效者绵绵不绝,如元好问、王士祯等俱有名篇,“论诗绝句”于是成为百代不易之一体。《戏为六绝句》是杜甫论诗绝句的代表作。
唐代诗歌理论自陈子昂、李白提出复古主张以后,明确了诗歌发展方向,但一些人粗暴地全盘否定六朝文学,殃及“四杰”—— 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本来已有意识摆脱传统因袭的影响,从色情、宫廷等黄色无聊的题材中解放出来,将视野转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同时在律绝歌行等诗体的发展上也有贡献。但因他们尚未全然摆脱六朝藻绘余习,有人就对他们求全责备,吹毛求疵。至于以“轻薄为文(诗)”哂之,又更甚焉。
杜甫显然并不同意这种见解和态度。“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二句首先指出这种时弊,而且表明了自己的反对态度。“当时体”这个创语,包含有一个极为精辟的见解, 即大凡作家都是“当时”历史的产物,诗风文风的形成与时代有关。应当把它放到一定历史环境中去考察,看它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而不能以今例古,一概而论苛求前人。用这种观点来看王杨卢骆尚染六朝色彩的诗文,就会发现尽管它们还留有六朝色彩,但毕竟有了新的气象,足称初唐之“当时体”,符合诗文发展的进步趋势。
轻诋前贤者大抵眼高手低,而杜甫所指时人眼亦未高。他们苛责前贤,又不能反求诸己。因此后两句诗人进而对这些人发一当头棒喝:“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史炳《杜诗琐证》解释说:“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
曾不知尔曹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常流。”这里,杜甫对四杰赞以不朽,给予充分肯定。
此诗虽主议论,但兼用比兴(末句),富于激情,结构上两联各以一句说四杰、一句说时人,承转自然,有唱叹之音。因此虽以议论入诗,而非押韵之文。在艺术上亦是值得称道的。
绝句二首选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少暖睡鸳鸯。
杜甫诗鉴赏
先唐以五绝写景,有所谓“一时而四景皆列”的手法,这种手法写景,工致如画,杜甫比较偏爱。作于广德二年成都草堂的“迟日江山丽”一首绝句,即运用此法。它四句皆对,工整自然。
“迟日江山丽”。《诗经·豳风·七月》云:“春日迟迟”, 是说仲春的日子,白昼一天比一天长。这时风和日丽,山河尤为秀美可爱。“迟日”二字笼罩全篇,给人以温暖明媚之感。
“ 春风花草香”。前句描绘春光明媚,此句则表现春的气息。前句偏于触觉,此句偏于嗅觉。因“日”见“丽”,凭“风”传“香”,用字工对,又表现出景物间的联系。
前两句着力表现春天给人的总体感受,较为宏观,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