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
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
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
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
华堂张与贵人看。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元和十四年( 819)春,白居易自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经过岳阳时所作的诗歌。诗人几经贬谪,不堪流离漂泊之苦,所以在他描写湖光山色的风景诗中,也透露出淡谈的哀怨和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诗的前四句中有三句描绘了洞庭湖的宏伟阔大。
首句“岳阳城下水漫漫”中“漫漫”一词富于形象性。诗人《新乐府·海漫漫》:“海漫漫,直下无底旁无边。”因此“漫漫”一词给人造成一种水势浩翰、无边无际的感觉。三、四句“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对洞庭湖的广阔浩瀚作了进一步的具体描绘。云梦泽是古代楚地七大泽之一,方圆八、九百里。洞庭湖春天涨水,既远连云梦,傍晚夕阳返照水面之处,又距长安不远,如此夸张洞庭湖壮阔的晚景,使读者对洞庭湖之宏大有了具体可感的了解。同时这句话又暗用晋明帝(司马绍)“日远长安近”的典故。诗人看见夕阳返照之处,不由得想起了长安,想到自己由江州赶赴岳州,距离长安又近了许多。因此这句诗表层意思是运用夸张手法,描绘洞庭晚景的壮阔,深层却寄寓着诗人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五、六句“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用“猿啼”、“雁渡”抒发天涯沦落之感,与上文“近长安”相照应。试思水阔天长,大雁且飞渡不过,不得不频频落水休息,人又如何能轻易跨越?这时我们反过来看诗的第二句“独上危楼凭曲阑”,“独”既是实写,表明他一个人登楼远眺,同时也虚写他常年贬官在外,远离京城,饱尝孤独之感。因此他看到夕阳返照之处,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长安,听到猿啼,看到雁飞就感到世事的艰难。这几句都是见景生情,寓情景中,前后照应,既表现了洞庭的阔大不凡,又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眷念京城的痛苦。
诗的最后两句写洞庭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障,悬挂在豪奢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或许可以使他们稍稍懂得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风波之苦。从而含蓄地表达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不恤民情的怨愤。
夜入瞿塘峡
白居易
瞿塘天下险,
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
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
拔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
高于滟滪堆。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是元和十四年(819 )白居易自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吏,三月经过瞿塘峡时所作。
大凡诗词抒情状物,或含蓄,或直率。含蓄的结同耐人回味。但当诗人感情非常激动时,就会喷薄而出,一泻无余,不会再用含蓄手法了。我们看白居易的这首诗,描述瞿塘之险与抒发内心的哀愁,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堪称为典型的风格直率的作品。
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是其中最险要者。《太平寰宇记·夔州》:“瞿塘峡在州东一里,古西陵峡也。连岸千丈,奔流电激,舟人为之恐惧。”如此危险的地方,晚上行走艰险程度可想而知。因而此诗首二句直率地感叹道:“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从诗人那沉重的感叹中,读者也会受到感染,想像那令人胆战心惊的旅行,为航行的小舟担忧。
三、四句“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十分形象地揭示瞿塘峡的奇险。因为水流夹在两山中间,从舟中向上望去,两岸如屏风合在一起,偌大的天空仅能看到一条白练,一“开”一“合”,两个动词用得极其精警、传神。《水经注·江水》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足见诗人所言不虚。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性命在此被无情的江水吞噬。因此过往行人有“船不发声,飨荐神庙”的迷信习俗。此时的诗人奔波于贬官的途中,政治抱负远未施展,心中本有无限的愁绪,又遇到如此险要的鬼门关,身涉险途,又遇逆风惊浪,前途命运实在难以预卜,所以诗的最后,发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的感慨。因景生情,恰切地反映出诗人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情。
比喻新颖也是这首小诗的一个特点。以屏风、匹练喻山峡之险狭,已颇警拔,而诗人更即景设譬,以滟滪堆之高,喻自己愁绪之多,真可谓妙手天成。前人喻愁,多用水。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居易却能匠心独运,跳出窠臼,创造出喻愁的崭新意象。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千古佳作。
夕阳入水,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铺”字用得贴切精当,透露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宝石名,《通雅》:“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诗中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红色的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前人对此,纷纷以“工致入画”(杨慎《升菴诗话》);“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十四)称赞,可见其摹写之妙,非同凡响。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腾挪跌宕,富于变化。前面还是江面晚景,转眼间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暗含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在这一时刻悬在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足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平常的景致,一经过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熏笼坐到明。
白居易诗鉴赏
以宫怨为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中为数众多。著名诗人如王昌龄、李白等都写下了不少宫怨诗,揭露了封建制度强纳妃嫔的罪恶和残暴,表达了对广大妇女的深切同情。这类诗歌惯用新人受宠来反衬旧人失宠后的凄凉心境,白居易这首《后宫词》也是如此。但是,与一般宫怨题材的诗歌不同,这首诗还隐喻着诗人政治上的失意。
首句“泪湿罗巾梦不成”是说因为伤心把衣衫都哭湿了,难以入睡,伤心已极。第二句则写前殿歌舞阵阵,已至深夜,足见是快乐之极。一方悲伤得泪湿罗衣,一方却沉醉于轻歌曼舞,而悲伤者又时时听到快乐一方的歌舞声,两相对照,悲伤者便愈显悲伤。
第三句“红颜未老恩先断”揭示出宫人伤心的原因。
因为皇帝另宠新欢,她再也得不到皇帝的宠爱了,对于一个深居皇宫的宫人来说,自然是再悲惨不过的伤心事。“斜倚熏笼坐到明”和“梦不成”遥相呼应,这一细节,充分表现出宫人内心的伤痕,仍在无休止地被重创着。诗人另一首《宫怨诗》说:“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也可作此诗注脚。
邓州路中作
白居易
萧萧谁家村,
秋梨夜半坼?
漠漠谁家园,
秋韭花初白?
路逢故里物,
使我嗟行役。
不归渭北村,
又作江南客。
去乡徒自苦,
济世终无益。
自问波上萍,
何如涧中石!
白居易诗鉴赏
穆宗长庆二年( 822 ),刚刚在长安为官两年的白居易,因厌恶官吏们的明争暗斗,荒怠朝政,加之穆宗游猎宴会,不听谏劝,致使国事日荒,觉得住在京城也于国无补,因此力求外任,终被调任杭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年秋天在赴杭州的途中,路经邓州时所写。
年过五十的白居易,由于仕途中的接连失利,早年的雄心壮志已消失殆尽。艰难跋涉中,看到梨叶枯败、韭花初白的村落,不由得又想起自己生活多年的故乡—— 渭河北岸的一个小村。这是诗的前半部分所反映的。诗意虽然平常,但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却极富诗情画意。前四句连用“萧萧谁家村,秋梨叶半坼”和“漠漠谁家园”两个问句,说明他对这些景物似曾相识之感。在他的记忆中,梨树和韭菜曾是那样地熟悉和亲切,以致一见到它们便不由得发问。五、六句“路逢故里物,使我嗟行役”对上述提问作了自我回答。“故里物”是指上述梨、韭,它们在诗人故乡渭上常见。由于在异地不期然遇到故乡的风物,禁不住勾起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从而感叹起这行役在外之苦。“嗟行役”三字自《诗经·陟岵》:“父曰嗟余子役役,夙夜无已”简括而成。诗人的情感由偶遇梨、韭等秋天景物,到想起故乡的美好,从而感叹世役的艰辛,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语言运用亦毫无斧凿痕迹,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超艺术境界。
下文由写景转入以议论为主的对人生的概叹。“又作江南客”指出他旅行的目的,“又”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