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诗,其诗内容较广泛,有部分诗章颇能反映现实,鞭挞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工画,所作水墨罗汉像颇著名;兼工草书,时称“姜体”。
有《禅月集》,辑诗二十五卷。《全唐诗》编存其诗十二卷。
少年行
贯休
锦衣鲜华手擎鹘,
闲行气貌多轻忽。
稼穑艰难总不知,
五帝三皇是何物!
贯休诗鉴赏
这首诗是贯休入蜀后的作品。前蜀王王建很赏识贯休的才华,每有雅会,必请贯休出席助兴。有一次,王建让贯休朗诵自己的近作,此时显宦贵戚们都在场,贯休有意要讽刺一下这帮子酒囊饭袋,便背诵了《公子行》三首。王建听罢拍案称绝,而贵戚们却如坐针毡,对他恨之入骨。
这首诗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一无所成,只会吃喝玩乐的贵族子弟,对这些“公子”的形象刻画得真是入木三分,维妙维肖。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公子”们的衣著、行为和神气。这些人过着极端腐败的寄生生活,却心安理得,趾高气扬,诗的后两句则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个侧面揭露了“公子”哥们的懒惰和愚昧无知。这些“锦绣其外,败絮其中”的“公子”
们不学无术已属可怜,而他们还要依仗家族的势力招摇过市,盛气凌人 ,这就使人感到可恶而又可憎了! 诗人嘲笑贵族“公子”的主旨,在于抨击唐代末年门阀制度的腐朽衰败。
罗隐诗鉴赏
生平简介
罗隐(833—909),唐著名文学家 。本名横,字 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县)人,一作余杭(今属浙江)人。少时即负盛名。但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 ,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黄巢农民起义爆发后,他为避战乱而返归故乡,投奔镇海节度使钱鏐 ,钱鏐很赏识他的才华 ,光启三年 (887),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天祐三年(906),充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二年(908),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使,不久病卒,终年七十七岁,是唐代享有高龄的诗人之一。
罗隐生活于动乱年代,又久受压抑,诗工七言绝句,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
有诗集《甲乙集》十卷传世。
雪
罗 隐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罗隐诗鉴赏
这首诗以《雪》为题 ,但其立意不在吟咏雪景, 而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和不满,流露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瑞雪兆丰年 ”,本来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 一场瑞雪即便能够促进来年庄稼的丰收,百姓的景况又会怎么样呢?他们饥寒交迫的处境能得到些许的改善吗?唐朝末年,沉重的赋税徭役把人民逼上了绝路,广大百姓的命运是不能以一场丰收来获得彻底改变的。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等诗句,就是黎民悲惨命运的写照。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农民是没有任何美妙前景可以展望的,他们的前面处处是“饥寒交迫”和“死亡”
的路标,他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飘缈的未来,而是严酷的现实!如何医治“眼前疮”才是他们所真正关心的。一场大雪的降落,给富人带来的自然是赏雪的雅兴,因为丰年是属于他们的;而对穷人来说,则不啻是降落了一场灾难。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在暴风雪袭来的寒夜,他们无处栖身,就只能成为“冻死骨”而陈尸街头旷野。面对一场瑞雪,富者高兴贫者愁,这是多么悬殊的感情差别呵!
《雪》的可贵之处,不仅主题思想深刻,而且构思新颖,不同于历代咏雪诗中借咏而颂扬“皇家的瑞气”的俗套,另外,诗中对为富不仁者的讥刺之情也历历如绘,可触可感。开头“ 尽道丰年瑞 ”的“尽道”二字,语含讥讽;次句的反问,是诗人进一步给“尽道”者所出的一道难题。三四句虽然好似信笔点染,轻描淡写,但其中所包含的讥刺之情更加冰腾跃如,给人造成强烈的冷隽感。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 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
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
一笑君王便著绯!
罗隐诗鉴赏
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之后,唐僖宗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急忙逃往四川。一路上,有个耍猴的艺人也随同前往。这人驯猴有方,他驯养的猴子乖巧异常,能够按照礼仪的规定,像大臣一样地站班朝见皇帝。因此,这个耍猴人就博取了僖宗李儇的欢心,下令赏赐他以朱绂。于是,这个艺人便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一跃而当上了大官。罗隐有感于此事,写下了这首政治讽刺诗,诗中,诗人把自己屡试不第的不幸遭遇与耍猴人的平步青云的事实同时提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压抑贤才、重用庸才的不合理性,同时,也抨击了封建皇帝的昏庸腐败和不理国政的荒唐之举 。它宛如一幅辛辣的讽刺漫画, 悬挂于古典诗歌艺术的长廊,至今仍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选材典型,是这首诗歌重要的艺术特色。在唐朝末年,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已经到了极点,统治者的丑行真是比比皆是,闻不胜闻。但是诗人没有面面俱到地罗列封建帝王的劣迹,而是选取了耍猴者获宠邀恩这样一个既典型又带普遍意义的材料入诗,把嘲讽的对象贬得体无完肤,窘态毕露,收到引人发笑,发人深思的喜剧效果。
其次,对比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也使诗歌增色不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对比分为正对与反对两种,认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正对是以并 列的事物相比较,反对则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物互相映衬。这首诗中,诗人以自己的屡试不中,仕进无门与耍猴人凭雕虫小技而腾达于仕途的绝然相反的两种事实互相映衬,对比鲜明,从而巧妙地把诗人的愤懑之情表达出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七 夕
罗 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
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
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
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
惆怅佳期又一年。
罗隐诗鉴赏
七夕,阴历七月七日,相传为牛郎渡过银河与织女为一年一度相会。这天晚上,民间陈列瓜果,穿针乞巧。这首诗就是写七夕的。首联 :“络角星河菡萏 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角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络 是网络,当指雾气网络在角宿上。星河,天上的银河,是分离牛郎织女的。菡萏天,是荷花盛开的天气。大概想象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这是指天上说的。下句指人间,有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
次联:“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谢女檀郎,泛指女子和男子。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这家的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这里就要写七夕的诗而言。玑:小珠。三联:“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上一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李商隐《无题》: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这是制作结 婚用的圆帐。牛郎织女相会,也要制作圆帐。簇是指丛聚成团,把香罗几重叠起来缝制圆顶帐子,正是丛聚成团,故称簇。窈窕,状美好。“排窈窕”,既指安排得很好 ,也指安排好织女,窈窕也指女子的美好。 这联下一句指人间,那家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
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婵娟 ,美好,指织女星。 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比写法,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有景物,又有欢笑,构成天上与人间相对照。二联专写人间 ,不提七夕 ,在“锦绣篇”里暗指咏七夕。三联又是对照写法 ,“香 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穿罢”指人间 。“铜壶漏报” 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联写人间“欢笑 ”,与第四 联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映衬。再像写谢女的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在这样的映衬里,不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吗?再就写天上或人间的词句来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写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写人间,即四句写天上,四句写人间。但这首诗题为《七夕 》,应以写牛郎织女 相会为主,因此使人感到作者还是看重人间,所以这样安排吧?作者写人间的欢乐胜过天上,在当时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难得的。
金陵夜泊
罗 隐
冷烟轻霭傍衰丛,
此夕秦淮驻断蓬。
栖雁远惊沽酒火,
乱鸦高避落帆风。
地销王气波声急,
山带秋阴树影空。
六代精灵人不见,
思量应在月明中。
罗隐诗鉴赏
金陵,是六朝帝王之都,这里曾演出过一幕幕历史的悲喜剧,穿城流过的秦淮河是目睹这些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历史迈入晚唐,天荒地老,昔日擅六代豪华的秦淮河,在兵火余劫之后,呈现出寒水烟笼,萧瑟冷落的衰败景象。在一个秋色迷离的傍晚,十上不第、传食诸侯、因人成事的诗人罗隐,泊舟秦淮,目击眼前衰景,白云苍狗的尘寰之感涌上心头,他写下这首吊古悲今的伤心之诗。
冷烟、薄霭、衰丛,诗一开始就以愁惨之墨,描绘出一幅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