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郝隆一样落拓不羁,不愿和世俗权贵同流合污。读了这两句诗,想起郝隆“晒书”的故事,足以增添诗的情趣;由于直抒胸臆,即使对这个典故不了解,也不妨碍理解诗的内容。这正是李颀用典的聪明之处。
再次,用白描的手法写陈章甫罢官后的生活与心态。“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罢官后时常一醉方休,万事都不放在心上。但醉卧醒来,仍不能不空望孤云。
“空望”二字一方面,反映出陈章甫虽有高情远志,却不能实现,只能空望,不难想见他胸中的不平和愤懑!二来,通过落拓失意而凝望孤云的情态,突出了他不愿投靠达官贵人的孤高性格。
最后六句是第三段,用高度概括的笔触,写两人的遭遇和惜别难舍之情。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陈章甫为人耿直,敢于顶撞当朝权贵。这样正直不阿的人,在封建社会中当然难以见容。对此,诗人扣住送别,借津渡风波,很自然地将陈章甫的遭遇融汇进了这一艺术形象之中,它既是诗人对陈章甫仕途失意的艺术概括,又是对“连天黑”的世道的揭露与批判。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李颀家在颍阳,古属郑国,因此自称郑国游人。李颀原想以苦读建功立业,可是在任新乡县尉之后,由于他不愿趋奉权贵很长时间未被升职重用,不仅幻想破灭,而且落到了“数年作吏家屡空”的结果,因此他产生了辞官归隐的思想。“洛阳行子”指陈章甫。他怀才不遇,对社会世道不满,但又无力改变,只得空自叹息而已。这两句,写出了他们对现实失望和不满的共同心声。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以谒问透露出世态炎凉,反映了李颀与陈章甫之间的深厚友谊,不因陈的被罢官而有所减损。就全篇而言,诗人的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送刘昱
李颀
八月寒苇花,
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
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
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
试听沙边有雁声。
李颀诗鉴赏
刘昱是李颀的朋友。李颀曾经奉使行役到江南一带,《送刘昱》,就是他在宦游江南时所作。全诗共八句,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以写景起兴,抒写离情别绪;后四句是第二部分,在设想的景况中,寄寓一腔深情厚谊。以临风寒苇轻点别绪,以秋江白浪,抒发豪情。描写肃杀而又雄壮的分别场景和离别氛围。尤其是“谁是浔阳客”一问,意在言外,由读者去发挥联想。李颀在临别之际,既不写黯然神伤之景,也不抒魂销肠断之愁,却着意摹写江边雄浑壮阔的景色。以昂扬奔放的情绪和笔调来抒写离情,送别而不消沉,这正是李颀豪放的个性特色。
诗的第二部分,是诗人对友人的祝愿与叮咛,是别后境况的推测。他祈愿天气由雨转晴,航船乘潮而行,友人的旅途能够顺利。“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是对天时地利的形象描绘。“行舟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汉书·苏武传》有雁足传书之说,后世诗人常以鸿雁象征书信。李颀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鸿雁写得富有情趣。那守候在行舟边的鸿雁,不时地鸣叫,似乎在催促友人快些写信,以便早日一解诗人的牵挂和思念。尤为传神的是“试听”
两字。似乎诗人先听到了沙洲上的雁鸣,继而劝友人也来倾听。难怪沈德潜称赞说:“不须著力,自足神韵。”以新颖而奇异的构思把难以名状的离情别绪化为生动的形象,是李颀送别诗的特点和强项。
《送刘昱》虽然是一首古体诗,但在古拗中时有律句,在散漫中夹带对偶,丰富多姿。如第一段头两句都是拗句,而第三句用律句;第二段四句七言诗,除第一句是连下五个平声字的拗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格律严整的律句,与七律仄起式的第二、三、四句平仄格律全同,在声律上兼有铿锵顿挫的音乐感、柔和婉谐的美感。再如“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两句,在前后一片散漫之中,突然插入工整的对偶句,正所谓“于局势散漫中求整饬”(《说诗晬语》),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在声韵与情境的配合方面,第一段用节拍急促的五言诗,配以短促的入声韵,抒写临别时激烈的情怀;第二段,情境由激烈转为舒展,声韵也随之转换,变五言为七言,化急节为慢声,配上悠扬的平声韵,更显情深意切。
望秦川
李颀
秦川朝望迥,
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
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
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
凄其霜露浓。
李颀诗鉴赏
这首诗,是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写的。诗由“望”字入手,描述了长安附近,渭河平原一带,秋风萧瑟、凄凉寥落的景象。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清晨,遥望辽阔的秦川大地,太阳刚刚从东面苍凉的峰峦间隙中显露出来,照得长安、渭水一片苍翠。一个“迥”字,将渭河平原的辽远开阔,准确地表现了出来。红日东升,本是极其绚丽多彩的景色,但是由于诗人的心境不佳,这美景也随着萧瑟的秋风显得肃穆苍凉。
太阳升起来了,将大地照得十分清洁、明净,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远处山葱草翠,近处渭水泛波。那蜿蜒起伏、逶迤连绵的城阙不是帝都长安么!这“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句中的“净”
字和“重”字,将长安城周围的庄重肃穆,秋色的苍劲凄清,传神地点染出来。
接着,诗人进一步渲染秋的悲凉气氛,“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五陵”, 指长安城北、东北、西北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长陵(高祖刘邦)、安陵(惠帝刘盈)、阳陵(景帝刘启)、茂陵(武帝刘彻)、平陵(照帝刘弗)。汉代豪门贵族曾聚居于此。这两句是说,帝都附近,家家有竹,秋风袭来,竹摇叶动,萧萧飒飒,五陵松柏,蓊郁苍翠,微风吹动,松涛声响,更给长安增添了几分寒意。
前面的诗句在着意渲染气氛,结尾两句则是要说明写本诗的原意。诗人“望秦川”是因为“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诗人才华出众,为时人所推重,四十五岁中进士后,只任过新乡县尉那样的小官,而且长期不得升迁,而现在就要返乡,诗人郁郁不得志而有“归欤”之叹。“客”是作者自指,因为当时在外作官是作客他乡,辞官回乡叫“归”。“凄其”就是凄然,心情悲凉的样子。“霜露浓”是比喻官场上不得志,就像是遭受风霜雨露那样,萎靡不振失去生机。尾联是全诗的主旨,表明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决心。
这首抒情诗,对秋景的描述极为生动细致的,它不但用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的心境,而且将秦川大地的秋色呈献在读者面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情景交融的诗篇。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
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
凉州胡人为我吹。
旁邻闻者多叹息,
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
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
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
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
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
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
美酒一杯声一曲。
李颀诗鉴赏
李颀最著名的诗有三类,一是送别诗,二是边塞诗,三是写音乐的。李颀涉及音乐的诗有三首。一首写琴(《琴歌》),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一首写觱篥,三首诗很容易雷同,李颀却作得各有千秋,各得其妙。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先说明乐器的材料与来源。选用入声韵,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从听者的反应说明(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从听者的反映说明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会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知者寥寥,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奏出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犹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且有的象风吹枯桑,有的象吹动老柏,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象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细致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又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变沉着,后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黄云遮天四目萧条,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仿佛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繁花似锦,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
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
“岁夜”二字点出此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美酒一杯声一曲”,写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