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然后擦擦嘴,立正敬礼,说:“报告,天气太热,借主席一口水,现在没事了。”会场发出哄堂大笑,毛泽东也微笑了。
有一位记者熟悉陈赓,评价他机智幽默,大智大公,胸无羁绊,禀性卓迈,所以他的作为都能发挥其天性之极致。
淮海战役中,刘伯承和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把黄维兵团包围在双堆集地区。直接进攻黄维兵团的就是陈赓的第四纵队。
黄维兵团是国民党在淮海地区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支劲旅,下辖四个军十一个师及一个快速纵队,约十二万人,是蒋介石五大主力王牌。他们在空军和坦克掩护下,分三路猛攻南坪集地区。刘伯承和陈毅决定集中兵力把它歼灭。
陈赓的部队坚守南坪集,他摸透了老同学黄维的性格,知道他是教书出身,迷信书本,墨守成规,打仗总要从兵法书上找依据,开口就是“兵法云”。陈赓看准了他的弱点,放弃已占阵地,引诱黄维纵兵进入伏击地区,待对方醒悟时为时已晚。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把他的兵团包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地区内。蒋介石命令他与突出重围的李延年兵团汇合,无奈黄维兵团被紧紧钳制,寸步难行。蒋介石只好命令他就地固守,另派三个兵团南驰救援,但是援军步履维艰。
蒋介石用飞机向杜聿明空投亲笔信,命令他立即协同从蚌埠北进的第六兵团,南北夹击解放军,以救黄维。杜聿明接令后大吃一惊,明知这样做会导致全军覆灭,深感为难。邱清泉主张按总裁意志行动,杜聿明只好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杜聿明部很快就被解放军包围,丢掉整个第十六兵团。杜聿明向东南方向突围。邱清泉集中五个师的兵力,以坦克为先导,大炮、飞机全面出动,猛力突围,致使华野第十纵队伤亡很大,有的连队拼到只剩三个人。但他们坚守了十天十夜,粉碎了杜聿明突围的企图。
黄维在双堆集盼不到援军,只好靠自己突围,寻找活路。他两次下令向解放军发射毒瓦斯弹,仍然无济于事。陈赓纵队像一个巨大的磁场,黄维挣脱不了它的控制。中原野战军得到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的增援,向黄维兵团发动总攻。黄维和胡琏临突围前准备好了自杀的安眠药。他们乘坦克随部队突围。各部队争先恐后逃命。最终十万人全部被歼,黄维被俘,只有胡琏逃脱。
黄维被俘后得知与自己对阵的是陈赓,对解放军说:“败在陈赓手上不算冤枉。他是我的同班同学,在学校里我就比不过他。”
黄维兵团全军覆没,国民政府满朝皆惊。蒋介石气急败坏:“又是陈赓!陈赓,黄埔的叛徒!”国民党军中黄埔同学太多,陈赓自然经常要和老同学较量。陈赓一句湘乡话脱口而出:“咯有么子办法呢?”蒋介石既恨陈赓当初不肯跟他走,又后悔当初放走了陈赓。掐指一算,陈赓率领的第四纵队,已经吃掉他将近五十万兵力。
粟裕和陈赓机智顽强,说明霸蛮和灵泛是湖南人的两个法宝。还有很多事例可以佐证这一点,但限于本书的篇幅,这里只好省略了。
第一部分 我本湖南人日本人还没有真正地认识湖南人(1)
和平年代的湖南人,在耕读文化的熏陶下,总是默默无闻地度日。他们崇尚实干,不会争夺在大庭广众发言的话语权。他们先天具有的语言劣势,使他们在外省人面前变得木讷寡语,因为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实在无人恭维。他们埋头干活,低头读书,做人的方式非常低调,因为空谈家在湖南是不受欢迎的。湖南人对空谈家的反感,表现在很轻蔑地说出来的四个字:一张寡嘴。
湖南人欣赏的是真本事,是敢作敢为的气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湖南人注重的是执行能力。紧急关头,能不能独当一面;麻烦来了,能不能把事情摆平。湖南人认为,这才是考验一个人能力的试金石,这才是衡量英雄好汉的标准。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了这个典故,也就书写了湖南人的英雄气概。
这个故事是说,秦始皇虽然征服了楚地,统一了中国,强盛一时,但有人预言,楚国虽然衰败了,但秦国一定会被楚国的人所灭亡。果然,楚国的农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暴政。楚国人就是湖南人,他们敢于斗争,敢于为自己和他人的命运而拼搏。他们不相信血统论,反问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中的气魄,至今读来都令人震撼。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是有依据的,预言者从楚文化中发现了一种死不服输的精神。历代楚王有一个传统,一旦战败,君王就要自杀殉国。所以,自杀的楚王与楚国战败的次数成正比。楚国的将相在战败后就更不会偷生。屈原在《国殇》中记载了这种为国牺牲、不怕死亡的精神。楚国的人即使死了,也要“魂魄毅兮为鬼雄”。
由于这个典故,外省人就有了“你们湖南人天生的就是造反派”的说法。当然,这也是因为,湖南在近代以来,出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家。
陈胜、吴广领导起义,的确需要不怕死的精神。秦朝的暴政,提起来就令人不寒而栗。秦朝的军队,是那样强大无比。农民起义军没有金戈铁甲,却敢于揭竿而起。与秦军交战之中,陈胜的军队被消灭殆尽,但陈胜毫不气馁,重立政权,继续革命。湖南人的先辈们,就是这样一群无所畏惧的勇士!
德国人利希霍芬看到了战争年代的湖南人,因此他说湖南是中国的一个士兵之乡,以盛产勇士而著名。但他没有看到,在战火平息的时候,湖南人都是老实巴交的农夫和平民。在时局艰危的时候,这些唯耕与读的湖南百姓会突然血脉贲张,挺身而出,迎着险恶冲将上去。
日本人对湖南人特别感兴趣,他们自以为湖南人身上有一种和他们自己很相似的东西。他们从血型理论中寻找根据,认为湖南人和日本人是相似的血型结构,都是以A型血为主。他们说,根据研究结果,湖南人A型血的比例非常高,是中国各省人中A型血比例最高的。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湖南人,湖南人比他们想象的要更加丰富,更加勇敢,更能辨别邪恶与正义。
但日本人有一点没有说错,湖南人的确是不怕死的。侵华日军和湖南人交过手,对过阵,他们太了解湖南人的这种秉性。
楚文化中的这种“死不足畏”的传统,被近代湖南人继承光大。湘潭才子杨度喊出了“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弘扬了一种更高境界的“死士精神”。
杨度的诗句一问世,立即被湖南人奉为“省歌”,湖南志士争相传诵。它激起了无数湖南少年的豪情,陈天华、黄兴、蔡锷等人,就是吟诵着这首歌而感到热血沸腾。
受死士精神的激励,湖南人主动“求死报国”的层出不穷。
湖南人不怕死,特别表现在中国人抵御外侮的时候。在抗击日本侵略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湖南人付出了生命财产的巨大牺牲。
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打了二十二次大会战,其中就有六场大会战发生在湖南,其中包括三次长沙会战、一次常德会战、一次长衡会战和一次湘西会战。大会战的数字,说明了在湖南这块土地上,正面战场的反侵略战争,打得最为惨烈。
不仅如此,在正面战场的历次会战中,北平和天津陷落了,太原陷落了,上海和南京陷落了,徐州陷落了,武汉陷落了,唯独长沙在前三次会战中挡住了日军的铁蹄,在战火之中巍然屹立。长沙会战,震惊世界。历次长沙会战中的第九战区中国作战军队,固然是来自全国各地,但湘军也是其中的劲旅。而湖南的民众配合抗日军队打击侵略者,为部队提供兵员,带路、修工事,保障后勤供给,破坏道路和桥梁,默默承受战火的摧残,为会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湖南人的身影活跃在各地的抗战前线。
在敌后抗日战场上,威震敌胆的八路军中,著名将领彭德怀、左权、贺龙、罗荣桓、陈赓等等,都是湖南人,平型关大捷举世闻名,杨得志和杨勇等湖南名将率部冲锋陷阵;在战功卓著的新四军中,湖南人刘少奇担任政委,七个师中有三个师的师长是湖南人,他们是粟裕、黄克诚和谭震林。
在正面战场上,淞沪会战中,参战的湘军几乎拼完了所有的力量。武汉会战,南浔线上有一支湘军顽强抵抗冈村宁次第一军的进攻,在大别山南麓,湖南人宋希廉率领一支中央军在富金山打了一场大硬仗,按照白崇禧和孙连仲的要求,延滞了日军南下的步伐。南昌会战、桂南会战和滇缅会战,湖南籍的将领们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位于武汉与广州之间的长沙,暴露在日军军锋之下。蒋介石决定在日军打到长沙时,将这座古城一把火烧掉,实行焦土抗战。由于放火行动缺乏严密组织和指挥,在日军还没有攻击长沙的时候,没有等到长沙市民安全撤离,放火行动就开始了,长沙立即便成一片火海。文夕之夜,历史名城长沙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火炉,烈焰吞噬了许多生命。
“文夕大火”把长沙烧毁十分之九,使长沙成为一片废墟,两万多人和五万多栋房屋被大火吞噬。全城弥漫着焦煳的气味,满目都是破砖残瓦和败壁颓垣。长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四个破坏最严重的城市,另外三个是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这座从明清以来一直繁荣的名城元气大伤,若干年后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