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盖和冰川对玉矿的剥蚀、搬运有关。万古冰川之下的原生矿在高寒高压作用下,玉料之中的杂质被冰川萃取带走;另外,冰川的剥蚀、搬运又是一个漫长、激烈的打磨过程,因而造就了白玉河白玉的优良品质。不过,这一观点目前还仅是推断。
第四部分高山草场的维族小孩(图)
原生白玉矿 原生青玉矿 经过考察我们确定,白玉河白玉主要来源于汗尼拉克河源头的白玉原生矿,矿床应该是海拔5000米左右被冰川覆盖的山体。另外,在阿格居改白玉原生矿以东、东南、南部均有较大储量的青白玉、青玉原生矿存在。 头顶着湛蓝的天,眼前是皑皑的雪山,脚下流水淙淙。在行进的路上,队员们使尽了最后的一点力气。对面走过一个背着包裹的老乡,包裹里是一块十公斤左右的山流水。队员们迎上去一问,他告诉记者,在这一带至少还活动着近百个采玉人。这一点由此也说明,产生天然籽玉的源头快要到了,越接近源头,一个疑问也就越重:据记载,早在几千年前的采玉人,他们只是活动在白玉河和墨玉河的下流地段,还没有到源头来采玉的记载,难道古代的人不懂得上山采玉吗?或者说,古代上山采玉的人非常稀少,是源头的玉石不符合当时宫廷的标准吗? (科考队员在海拔五千米的地方休息 专家们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稍事休息,对活动在这里的采玉人进行了简单的调查,根据初步了解,这些在高山地区采玉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地来的回民,还有一部分是河南人,当地人占不到三分之一。 近年来,和田玉的价格大幅度飙升,当地的采玉人说,和田玉十几年价格翻了一千多倍。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了无数贩玉人来此淘玉,那么大量的开采,会不会导致和田玉资源枯竭呢? 专家告诉我们,和田玉是我国玉中的上品,历来就以“玉性温润”著名。而新疆由于地域辽阔,地层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复杂,对和田玉的形成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田玉分布范围很广,从新疆西部的塔什库尔干经和田、于田到东部的且末、若羌沿昆仑山北麓继续分布,绵延长达1100余里。据成矿预测和田玉资源量约为21万吨至28万吨,其中和田地区的和田玉资源量约为4。7万吨,历史上已经开采的和田玉矿床有20多处,从夏、商、周到清末约4000年间,有文字记载的和田玉产量总计9968吨,平均年产量约2。5吨。 据有关地质专家透露,由于和田玉原生矿床多数分布于巍巍昆仑的崇山峻岭中,位于海拔4000…5000米的雪线附近,一般人难以涉足,目前很难开采。 虽然,和田玉还有相当大的储量,但我们还是很担心,照这样采下去,这种天然资源,迟早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 高山草场 高山草场的维族小孩 在这个地区,还有一些放牧的人,这里的高山草场,植被丰富,很多当地的牧民在气候比较好的时候,会到这来住一段,他们既是牧民,也是采玉人,下山的时候总会顺便带几块玉,考察队又继续向源头进发。 离最近的山顶只剩下几百米,大部分人都走不动了,最后只剩下三名驮工和三名考察队员。 科考图片92(剩下的科考队员继续向上攀登) 白玉河的源头最低处海拔5600多米,整个山顶都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冰水从几米厚的冰盖下哗哗地流淌着,那些珍贵的和田玉就在这些冰层下面。每年的七八月份,山洪暴发,洪水把大量的山石带到了白玉河下游,年复一年,无止无休。 北京时间十二点之前,考察队员必须从这里返回宿营地,如果走慢了,被太阳晒化的冰水就会变得非常汹涌,山顶上的人可能就回不去了。好在这些考察队员都不是童话传说里的地主老财。(他们知道,尽管这里遍地都是财宝,但太阳下山之前必须返回。) 其实玉石的分布不止这一处,可为什么其他的河里却很少挖出白玉呢?专家对这个地区的地质进行了考察,认为这里的玉石如果要被水带到下游去难度非常大。因此,这个地区的玉石很可能是由于山顶滑坡或者是地震造成的山崩使大量的混有玉石的石料滑落到了山下,再被水冲到下游。由于这个地区恰好是白玉河的源头,而源头又恰好在富产白玉的矿藏之下,在山体的运动下,才造成了如今著名的和田籽玉。 白玉河 站在白玉河的源头,我们弄明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山洪把玉石冲到河里,需要再经过上万年的磨洗冲刷,才可能形成所谓的羊脂白玉,而目前的这种过度捞拣,使山洪冲下的玉石根本没有形成籽玉的时间,也就是说,现在所谓的籽玉已近绝迹。 我们对源头的考察付出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我们已经站在6000多米的昆仑山顶,望着被白雪覆盖的茫茫山峰,豪情满怀,可是我们的手中却是空空如也。由于玉石矿藏都被压在二三十米的冰川雪丛下面,我们没有找到一块像样的玉石,这一点不免令人有些失望。在出发的时候,我们曾有许多的想法,其中一个就是,让自己的背包装满价值连城的宝玉石,这个希望随着我们日益接近玉石的源头而越来越强烈,然而,当我们到达这里时,我们甚至连一块巴掌大的石头都拿不动,更不要说装满挎包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给我们一挎包玉石,恐怕我们也只有望玉兴叹的份。从山顶向下返回的时候,大家对没有背上沉甸甸的玉石而多少感到有点庆幸。
第五部分车陷沙土堆(图)
古代管开采山石料叫“攻玉”,“攻玉”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加工琢磨玉,如《诗经小雅》所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是指开采玉,如《穆天子传》中所记周穆王登昆仑山〃。 筋疲力尽的科考队从白玉河源头,返回住地,面临着严重的减员。 车队到达于田县时,正赶上强烈的沙尘暴。平坦的道路也变得十分难走。由于能见度非常低,越野车几次陷进沙土堆。 车陷沙土堆 和田史迹 和田古称“于阗”,是称雄丝绸之路南道的西域古国,史称“境内村庄栉比,连山环抱,民物繁应”,“桑麻禾黍,宛然中土。” 由于于阗古国地处中西交通要道,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辖包括于阗在内的西北边疆。到了唐代,丝绸之路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盛况。为了保证这条商路畅通无阻,唐王朝除了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在于阗设立毗沙都督府外,还在于阗境内广筑城堡,驻兵屯田。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东六百里有兰城镇,南六百里有固城镇,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镇。〃 于阗在清代改名和田,即现在新疆南疆和田所在地。如今的和田城,至少在明清时就已建成。《新疆图志》上说:〃光绪十年改建今城〃,乃指汉军城。据考:在距今城约十公里的约特干村附近。可能是唐宋时的〃绢都〃于阗古城所在地。 荒凉的沙漠 自古以来,玉石和丝绸在丝绸之路上双绝并美,同样被看作是友好交往的象征和信物。 60年代初出土的尼雅古墓中,曾有一块残破地毯。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地毯。据考证,和田是东方式地毯的故乡。当地民间早就流传着〃地毯之父〃那克西万首创织毯法的故事。3000千年以来,和田一直以〃玉石之乡〃、〃地毯王国〃、〃丝绸之都〃享誉中华。 此时科考队开始出现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既然已经到达了白玉河的源头,并对那里进行了考察,考察玉石源头的目的应该说已经达到,因此可以打道回府了,当然在这些话语的背后,也有着许多沉甸甸的原因,一是出现了伤员;二是长期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经过长时间的长途跋涉和长时间的登山,身体已经出现透支现象,他们最怕的就是提到驴子,并在平时就开玩笑说,一个月内不准提“驴”字,因为驴给他们留下的,除了两腿之间被磨得皮开肉绽、浑身酸疼之外,就没有什么美好的感觉了。另一派的意见则认为,既然是对玉石源头的考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白玉河上游的一些自然景观,那些玉矿也是源头,因为从汉代以来,这里就有采玉矿的人,我们对这一段的了解还知之甚少,实际上玉矿才是和田玉最主要的来源。他们认为应当再接再厉,直奔玉矿,两种意见最终还是第二中占了上风,科考队经过研究,决定老弱病残及大部撤走,选两名专家和两名记者组成一支精干的小分队,继续考察玉石的另一个源头——阿拉玛斯矿区。 科考队再次整装上路 小分队出发的时候显得有点悲壮,他们带走两辆越野车,把剩余的考察物资集中到车上,准备撤回的人都站在旁边为他们送行,互道保重,据说前面的路将会比去黑山的那段还要难走,在一起摸爬滚打了那么长的时间,分开还真有点依依不舍,不过考察是一种科学的行为,需要的不只是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此刻更需要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 阿拉玛斯矿区,海拔6000余米,著名的和田白玉山料就产于此。我国在古代开采基础上,于1957年建矿,继续开采了近30年。 山玉开采的玉料块度要比籽玉大,一般均在3公斤以上,520公斤者占绝大多数,0。5公斤以下的碎玉则被混入渣中抛弃,鉴于和田玉的块度和利用率也是玉石品级的参数,品级与价值成正比。3公斤以上玉料可用琢成大件工艺品。 开采山玉的季节自然是在夏季,依矿山海拔高度和气候状况而有小的差异。因和田玉矿多分布在昆仑山近主峰一带,往往高寒多雪。所以采玉者多在5月下旬进矿,68月采矿,9月上旬出山。如海拔较低及交通条件好的矿山可延长采矿期。 早在汉代时,文献中记载有鄯善国出土玉。鄯善国在现今若羌县。塔特勒克苏正位于且末县与若羌县的交界附近。此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