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瑞物。
第三部分玉遁于形
经过12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的车队终于驶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开进了一个有人烟的地方。 科考图片21:车队终于驶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开进了一个有人烟的地方。 这是一片绿洲——民丰县,眼睛看惯了金黄和灰土色调,此时顿觉一阵湿润,这是绿色与生命产生的共振。 远方有几处袅袅升起的炊烟,已经北京时间晚上十点多,这里还是晚霞满天,羊群在河滩边悠闲吃着青草。 河滩边的羊群 在民丰,我们住了一夜。翌日,科考队向和田县进发。 和田玉有两个著名的产玉之源,一处就是从于田县向南,进入昆仑山脉,那里有一个著名的阿拉玛斯矿区,目前,最著名的和田白玉山料就产于此;另外一处就是从和田市往南,沿白玉河溯源而上,那里就是盛产历史悠久的籽玉——山流水的源头。 和田玉、 和田白玉 和田玉可以分成三大类型:籽料、山流水和山料。籽料又名籽儿玉,指原生矿剥蚀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的玉石,通常裸露地表或埋于地下,分布于河床及两侧阶地中。籽料的特点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期搬运、冲刷、分选,籽玉一般质量较好;山流水的名字本是由采玉和琢玉艺人命名的,它是指原生玉矿石经风化崩落,被河水冲击至河流中上游而形成的玉石。山流水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棱角稍有磨圆,表面较光滑。第三类山料又称山玉,或叫宝盖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山料块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良莠不齐,质量常不如籽玉。因此,按照和田玉的等级来说,籽料最为贵重,山流水次之,山料又次之。 和田市不愧为玉石之乡,没有到过这里的人根本无法想象玉石对当地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没有到当地玉石市场去看一看的人,更无法想象玉石给人们带来那种强烈的诱惑。 玉石交易市场 玉石交易,和盐、铁一样,过去一直受国家控制。现在玉石集贸市场看到的兴旺场面,也就是近百年来的事情。 哪儿来这么多的玉石,没有人说得清;多少玉石是真正的玉,更没有人能说得清。和田市是和田玉最大的集散地。这里的商店几乎家家卖玉,价格高得惊人,一粒蚕豆大的山料饰物要价两百至三百元,集市上相对则便宜得多。贩玉人有汉族、也有维族,人人的腋下都夹一个小皮包,先从包里掏出一块,神秘兮兮地向你兜售,你看不中,他就再拿出一块更好的。
第三部分玉石交易市场
玉石交易市场 跟我们一起来市场的专家,在人群中很快都不见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玉石的质地。我们这些外来的人,一进玉石市场,就被热闹的交易场面所感染,像发现了宝库似的,看什么都好。到处都是五光十色,花花绿绿的石头,记者小张出发前自称“玉石通”,拿着那点玉石知识或者说见闻,足足给我们炫耀了一路,此刻更迫不及待,很快进入玉石交易状态,一口气就买了上千元的玉石。 科考图片31:真假难辨的和田玉 等到大家再次聚齐,小张得意洋洋地拿着半天的收获给大家看,他手中的玉石个个圆润晶莹,一个玉石专家问了一句,“你在哪里买的?”小张一指前面,又赶忙问道:“您看怎么样?” 专家没有马上回答,只是把他手中的玉石举过头顶,朝着太阳的方向看了看,又还给了他,“这几颗花了多少钱?” “每块两百元,太便宜了!”按小张的经验,这些拇指大小的玉石,在北京一颗最少也要上千元。 专家显出一脸怜悯和无奈:“你上当了,这几颗都是毛玻璃。” 科考图片32:以假乱真的毛玻璃 “毛玻璃?!”小张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求救似地把几颗石头又交给其他几个玉石专家,几个专家都挺认真地看了看,但也异口同声地说:“真是毛玻璃。”有一位年纪大一点的专家不忍重复,只是点了点头。 “哇……!”小张快疯了,大叫着冲入玉石市场。我们大家都同情地目送着他在人群中消失的背影。不一会,只见他又从人群中跑了出来,卖他毛玻璃的人早就找不到了。再说,市场这么多人,上哪儿去找? 小张的惨痛教训,着实让我们大家乐了好几天,只要谁想开开心,就点一下小张,“你那几块毛玻璃,现在怎么样呀?”小张立刻就会垂头丧气半天。 据专家古方说,“和田玉虽说出在和田,但是现在要找到一块真正的和田籽玉,那简直是比沙里淘金还难”。他的话在我们以后的考察中,体会是越来越深。 在和田集市上,有一个不成文的法则,就是不要图便宜,一定要请一个行家。因为近几年来,许多人见贩玉有利可图,假冒伪劣随之而起,据当地的有关部门介绍,玉石市场鱼龙混杂,很多的所谓“玉石”都不是和田玉,而是所谓的俄罗斯玉、河南玉甚至根本不是玉的卡瓦石、东陵石。 以假充真的和田玉 骗子的手法繁多,他们把捡来的石头放在废弃的变压器机油中浸泡一天,据说这种油浸透力极强,浸了油的石头手感和真正的玉石差不多。这种造假技巧有的甚至连专家也看不出来,当地有个极有名的玉石收购专家,曾经在市场上用十八万元买过一块假玉石,刨开一看竟然是不值一文的石头。俗话说“便宜没好货”,一点不假。 昆仑山探玉源,最重要的一项科考工作就是“鉴别”。在玉石集贸市场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蓄着长须,头顶发亮,腋下夹一小黑包的中年男子,他一直跟在我们后面看我们拍摄和采访。我们一直以为他也是一个玉贩子,等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玉石优劣时,他也凑了过来。原来,这位大胡子是一位来自河南的玉石收藏家,此人姓郭,在这个地方已经有五年之久,在这个玉石市场旁还开了一个小玉器店。我们和他谈起如何辨别玉石真伪,郭先生侃侃而谈,显得非常在行,同行专家也听得频频点头。 “喜欢玉的人,最怕的就是赝品。市场上的玻璃仿制品,恐怕是赝品中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常见的是一批光溜溜、讨人欢喜的被称为翡翠的小圆环、小鸡心、玉牌片的玻璃制品。这种玻璃制品是浇模而成,在高温时的玻璃液在器物的边沿多少会冒溢出一点,冷却后成为隐隐凸起的范线,别说用手摸,肉眼看都会有所发现。如果手上有放大镜,映光观察,其中肯定有大大小小的气泡。” 老郭还给我们介绍了三种鉴别真伪玉石的方法: 一、玻璃质地十分脆硬,结构排列疏松,缺乏玉的致密和坚韧性,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刻,因此,一般在玻璃上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 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必是玻璃。 三、玻璃加入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祖母绿。色泽虽相近,但这些赝品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的感觉。 以高分子材料制作的假玉,属于比较难识的品种,其颜色可以任意调配,放大镜也难找到气泡,只有在红外光谱仪上立显原形,一般的目验很难鉴别,如果要辨其真伪,除了进行破坏性检验:敲碎找石质断面或火烧看其反应外,主要是看玉石表面是否有天然石纹。一般假玉在高清放大镜下会暴露无遗。 “玉器的鉴定,分新玉和旧玉两类。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品种、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细。而旧玉的鉴定就不一般了,它除了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识得玉器的制作时代和在历史上的价值。 羊脂玉如意形洗 玉器历史价值的证实,是以明确的时代为基础的。这就意味着玉器鉴定家必须熟悉各时代玉器的常见造型、特色工艺、流行色质等。接着再参阅有关论及某一时代玉器特点的论文,互相联系,对玉器的断代水平才会产生一种理性的提高。到这个时候,你应尽可能多地接触实物,以校正书上图画与实物之间的视差。 另外,时代的判断在有些玉器鉴定上允许有一定的跨度。玉石器比较珍贵,又不易腐朽。玉器自古常被人当作传家宝,早期的玉器出现在晚几百年的墓葬中,也是有不少先例的。”
第三部分黄玉佛手瓜(图)
清 和田玉方壶 出于欺诈、牟利之目的贩卖假货,这两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唐玄宗执政期间,为了祭拜天地,在礼玉失传、又缺少大规模玉材的情况下,命令手下按《周礼》上描述的古代宗璧形式缩小仿制。对今人言,这种玉器是唐代的文物;以先秦器论,就是不折不扣的赝品。 清宫的藏玉可谓丰富贵重,但谁也想象不到,下面历年进贡上来的玉器中,假冒伪劣者甚多。也不知是手艺百姓愚弄了逼债的官兵,还是贪官污吏愚弄了皇上,反正到了乾隆手上时,真真假假一大堆。” 清。金镶宝石玉碗 玉石之路自商周时期形成,其主要的路线和后来的丝绸之路基本上一致。我们在考察玉石源头之前,曾经对整个玉石路线的重要地段进行了走马观花似的考察。我们参观了很多地方的文物博物馆,以及与玉石有关的古迹。在大量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宝玉石中,有一个现象非常地引人注目——从东往西,沿玉石之路一路出土和发现的玉石以越来越好、越来越精美这样一种梯次出现。从甘肃武威地区边关守将的墓中发现的玉器,其中有许多玉器的制作精美程度远远比同时期皇宫中的要好,而且质地纯正得多,这说明了一种什么现象呢?既然玉石被誉为官方采办,犹如制作钱币,由国家统一控制,从采购到运输,以至到制成器物,全部都是控制在官家手中,按理说,最好的玉石应该是贡献给皇上的,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这就说明,严重的贪污腐化现象同样存在于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