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8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愚浅之人所能测。若说句心里话,乐迁与恋旧,不过一半对一半罢了。”孝文帝说:“你既然不表示异议,那就等于赞同,就是对迁都的支持。朕派你还镇平城,留台政事一一托附给你。”
  洛阳久经战乱,旧时宫室残破不堪,孝文帝驻跸洛阳西北角的金墉城。
  城西有王南寺,一有闲暇,常亲诣寺内,与僧侣讲论佛义。城东北有上商里,殷顽民昔日所居之处,孝文帝改名闻义里,命朝士居处其中;朝士们迭相讥刺,不久竟纷纷离去。这年十月初,下诏征召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臣董爵共同负责营建新都洛阳;随后,率众北巡,自金墉西入河南,经虎牢城(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在滑台城东设坛祭庙,把迁都的事情告诉祖宗。又命安定王休率领从官赴平城迎取眷属。十一月,徙居邺城行宫。
  任城王澄至平城,留守百官始知迁都,莫不惊骇。澄援引古今迁都史实,多方开导,细加解说,众人无不折服。澄遂驰马南还邺城,孝文帝得到奏报,十分高兴地说:“若非任城,朕迁都大业难以成功。”
  正在这时,南齐秘书丞王肃自建邺降魏。王肃,东晋丞相王导之后,博学多通,才华出众,尤其通晓旧事。孝文帝闻王肃至邺,亲切引见,备问周至。王肃辞义敏捷,对答如流,又不失君臣之礼;当言及为国之道,乃引经据典,陈说治乱,侃侃而谈,深合孝文帝心意。孝文帝细心听纳,不断点头嗟叹,言谈之间,不觉促席近前,丝毫不感到疲倦。王肃遂趁机言及萧齐危亡之兆、可乘之机,力劝大举南伐。自此以后,孝文帝南进之心转甚,对王肃也礼遇日隆,亲贵旧臣莫能相间,每每屏退左右与王肃单独谈论,有时谈至深夜而不罢。王肃也尽忠竭诚,无所隐避。自是君臣相得,如刘备之与孔明。时孝文帝方欲大兴礼乐,变革旧俗,凡朝仪文物,多由王肃主持制定。孝文帝十分器重这位汉族大臣,亲切地呼他为“王生”。
  太和十八年(494)一月,孝文帝回到洛阳。中书侍郎韩显宗上书说:“听说陛下今夏将巡视中山。去冬陛下驻■邺城,正当农隙之时,犹比屋供奉,百姓不胜劳费;况夏月正是收蚕割麦季节,农事极忙,百姓将何以堪命!且六军于酷暑中行军,恐生疾疫。臣愿陛下早还平城,既省各州供张之苦,又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早日完成洛都营缮工程。”又说:“洛阳宫殿故基,皆魏明帝所造,前世早有人讥讽他太奢华。现今营缮,宜加裁减。又近年以来,平城官宦富室,竞起第宅,以豪华相尚,宜因迁徙之机,设立制度,加以节制。”孝文帝看罢表章,连声道好,多所采纳。
  三月,孝文帝北巡至平城,临太极殿,引见留守百官大议迁都。他晓谕群臣说:“朕将迁都洛阳,诸位大臣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燕州刺史穆罴首先出班跪奏道:“迁都事大,依臣愚见,不宜迁都。”孝文帝平心静气地问道:“你就讲讲不能迁都的理由吧!”穆罴振振有词地说:“国家北有柔然之冠,南有荆扬(指南齐政权)未曾宾服,西有吐谷浑之阻,东有高句丽之难。四方未能平定,国家尚待统一。以此相推,所以不可。况征讨四方,需要大量戎马,如果没有马,怎能取得胜利?”孝文帝反驳说:“马常出北方,牧场设在代郡,何必担心无马?今代郡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正因这个缘故,所以要迁都中原。”穆罴仍不服气,接着非难道:“臣听说黄帝都于涿鹿。以此说来,古代圣王不必都要定都中原。”孝文帝应声答道:“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也迁都河南。”尚书于果接着奏道:“臣不以为代郡胜过伊、洛之美,但自先帝以来,久居此地,百姓已安,一旦南迁,众人未必乐意。”平阳公丕以老臣自居,也带着责备的口气说:“陛下去年亲率六军南讨萧氏,到了洛阳,派任城王澄至平城宣旨,命臣等议论迁洛。初奉恩旨,心中惶惑。迁都大事,应当讯问卜筮,审定是否大吉,然后定夺。”孝文帝耐心地回答道:“周公、召公是古代圣贤,乃能卜居相宅,往营洛邑。今日没有这样的圣贤,占卜又有什么益处!况且《左传》上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黄帝占卜不成功,贤哲天老也说是‘吉’,黄帝听从了他的话,终至昌盛吉利,这样,具有全德的人预计未来就比龟卜还正确。作帝王的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哪能常居一地!朕的远祖,世代居于塞外荒凉之地;平文皇帝开始都于东木根山,昭成皇帝营建盛乐(今内蒙呼和浩特市)新城,道武皇帝又迁都平城,朕为什么就不能迁都中原?”一席话说得众人哑口无言。前怀州刺史青龙、前秦州刺史吕文恩等虽仍抱着顽固态度,也都辞屈而退。第二天,孝文帝亲临朝堂,宣布诏令,部分迁都洛阳。
  秋七月,孝文帝离平城继续北巡,临朔州,登阴山,观云川,视察怀朔、武川、抚冥、柔玄等军事重镇。所过之处,问民疾苦,贫窘、孤老之人分别赐以粟帛。九月中旬,返归平城宫,喘息未定,又颁行三载考绩之诏,临朝堂亲自黜陟百官,尚书令陆叡、左仆射元赞、尚书于果、散骑常侍元景、中庶子游肇等十余人,因不能尽职尽能、犯颜直谏,或解任、或降官、或削夺俸禄,并当面列举他们的过失,依法而行。吏部尚书、任城王澄居功骄傲,也被解除少保之任。孝文帝又意味深长地对陆叡说:“鲜卑人每每讲‘鲜卑习俗质朴粗鲁,何用知书!’朕听到这样的话,心中真不是滋味。现今知书的人很多,岂能都是圣人,就看他学不学啊!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若是永居代北,再碰上不好文的帝王,那就不免要面墙啊!”陆叡假惺惺地答道:“确实如圣上所言。匈奴人金日c 不入汉朝作官,怎能七世知名。”孝文帝听罢甚为高兴。
  十月,以太尉、平阳公丕为太傅,录尚书事,留守平城。孝文帝拜辞太庙,奉迁祖宗牌位,从平城出发,经邺城,于十一月下旬回到洛阳。为清定流品,他以清河大族、尚书崔亮为吏部郎,负责选举;为解决迁洛后战马缺乏的问题,他命后军将军宇文福巡视牧地,选定洛阳稍北的河南孟县一带作为新牧场,取名河阳牧场,每年从河西走廊的河西牧场将大批牲畜先徙牧并州(今山西一带),再步步南迁到河阳,这样可使牲畜渐习水土,不至死伤。河阳牧场常年畜养戎马十万匹,杂畜无数,以宇文福为司卫监,专事管理,致使牲畜蕃滋,略无耗失。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朝廷百官改着汉族官吏朝服。几天后,又下诏免除代迁户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政府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他们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
  恰在这时,萧道成的侄子萧鸾杀海陵王萧昭文,篡位自立,称明帝。消息传来,孝文帝怒斥萧鸾不忠不义,遂以此为借口,兴师问罪。他先派行征南将军薛真度向襄阳,大将军刘昶向义阳,徐州刺史拓跋衍向锺离,平南将军刘藻向南郑,分四路大举伐齐。十二月底,又亲率大军三十万南伐,渡淮河直抵寿阳。由于寿阳防守严密,魏军不能攻下,只好放弃寿阳沿淮河东攻锺离。刘昶、王肃众号二十万,并力围攻义阳,结果遭到齐军的内外夹击,被迫解围而去。锺离也久攻不下,魏士卒死伤严重,其他几路人马也先后受挫。次年三月,孝文帝被迫撤兵,返抵彭城时,从平城传来冯熙病逝的噩耗。冯熙,冯皇后之父,孝文帝之岳丈,官拜太师。不愿迁都的太傅、录尚书事拓跋丕与尚书令陆叡急忙派人送来表章,请孝文帝回平城奔丧。孝文帝十分气恼地说:“开天辟地以来,哪有天子从远方为舅①奔丧的事!现在刚开始经营洛阳,岂宜妄相诱引,陷君不义!留台令、仆以下,可付御史贬官。”他下令就地为冯熙举哀,派人迎冯熙灵柩,南葬洛阳。四月下旬,孝文帝入鲁城(今山东曲阜),亲自祭祀孔子,拜孔氏四人、颜氏二人为官,在孔氏宗族中选取一人封崇圣侯,并命兗州修复孔子墓,重新树碑勒铭。离开鲁城,北入础x(今山东茌平古黄河南岸),命掌管礼仪的谒者仆射成淹准备舟楫,打算从泗水入黄河,沿河溯流西上还洛。成淹谏道:“河水凶猛湍急,陛下不宜乘船。”孝文帝回答说:“因为平城无漕运之路,故京邑人民贫困。现今迁都洛阳,将使四方运路畅达,而黄河急浚,人们都感到难以涉渡。朕这样做,正是为了开导百姓之心。知卿一片诚意,而今天却不能接受你的建议。”太和十九年(495)五月下旬,孝文帝从前线回到洛阳,不顾鞍马劳顿,又立即召集群臣,商议禁绝胡语。他问群臣道:“你们想使魏朝与殷、周比美,还是想让汉、晋独自超越前代?”咸阳王禧答道:“群臣愿陛下超越前代圣王。”孝文帝又问:“然则应当变风易俗,还是继续因循守旧呢?”禧答道:“愿圣上政治日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