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8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鸵镎叮辉某思淙摆桑嗨锞取S谑且栽奈钩纸凇⒍级街型庵罹拢沉烊T拇切凰担骸俺际毯蚣膊。辔蘅障校跄苤尉吭父∫煌酰芄芫ǎ嫉靡宰ㄐ氖谭钜揭!毙⑽牡鄹锌厮担骸笆碳病⒅尉家揽磕恪N也〕烧庋峙虏恍辛恕0擦⒈I琊ⅲ四慊鼓苡兴≡跄芨∷艘晕ネ菩南嗤兄饽兀俊蔽壕谅砣Τ牵肫刖嘤觯⑽牡奂岢智鬃圆渴鹬富诱蕉贰>谝徽剑刖蟀埽魉С孪源锘澳咸樱Ь室砸诩疲∥蔽核茫壕耸ぷ繁贾梁核梗刖甙吮簧被蛲端阅缍溃勒呷蛴嗳恕
  三月底,孝文帝病情恶化,被迫北还,行至谷塘原,对元勰说:“我的病日益严重,只怕难以再起。这次虽然摧破了陈显达,而天下未平,嗣子幼弱,社稷所依,唯在于你。过去霍光、诸葛孔明以异姓受顾托之命,何况你是亲兄弟,且有贤德,能不努力!”元勰哭着回答说:“臣以至亲,久参机要,职位显赫,海内莫及;所以敢受而不辞,正依恃陛下明如日月,请宽恕臣不知退避的过失。今又委任首辅,总握机政;震主之威,必然取罪啊!如此,虽则陛下爱臣,却又未尽始终之美。”孝文帝默默无言,考虑了很久,说:“详细思虑你的话,确实有道理。”于是放弃了原来的打算,以侍中、护军将军北海王祥为司空,镇南将军王肃为尚书令,镇南大将军广阳王嘉为左仆射,尚书宋弁为吏部尚书,与侍中、太尉元禧,尚书右仆射元澄等六人共同辅政。临终,遗命众宰辅说:“。。迁都洛阳,定鼎河湹,期望荡平南方,复礼万国,上可光耀祖宗,下可普济苍生。怎奈病魔缠身,早离人世,大志难遂。诸位公卿大臣要好好辅佐继子,兴我魏室,不也很好么?大家尽力吧!”四月初一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时年三十三。
  彭城王勰与任城王澄秘密商议,恐凶讯外露,陈显达返兵追逼,故秘不发丧;行抵宛城遣中书舍人张儒奉诏征太子元恪,将凶讯密告留守于烈。太子至鲁阳,乃发丧,即皇帝位,是为宣武帝。
  五月,葬孝文帝于长陵(洛阳湹水以西),庙号高祖。
  评价孝文帝一生勤学,喜好读书,手不释卷。性又聪慧,精通五经,博涉史传。善谈《庄子》、《老子》,尤其通晓佛教义理。舆车之中,戎马之上,都不忘讲经论道。博学多才,擅长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占,侍臣笔录,不改一字,辞旨可观。自太和十年以后,诏令、策书皆亲手拟写;至于议定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也都亲自下笔。其他文章,不下百余篇。爱惜人才,亲贤任能,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见知,崔光、刑峦之徒以文史显达;对有才能的大臣十分器重,不吝爵赏,如对元澄、李冲、王肃、高闾、宋弁等都一一予以重用,他们在制礼作乐、改革旧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亲政以后,日理万机,不辞辛劳,勤于为政。操劳于朝堂之中,奔波于疆场之上,十几年如一日。祭天地、五郊,祀宗庙,常必躬临,不以寒暑为倦。尚书奏案,多自审阅;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他常说:“人君怕的是不能处心公平,推诚待人。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变得如亲兄弟。”
  虚心讷谏,从善如流。他常对史官说:“直书时事,无隐国恶。人君作威作福,史官又不写,将何以有所畏惧。”而用法严谨,虽王公、贵戚、大臣也从不宽贷;然不计小过,宽以待人。左右进食,曾于食中得虫,又进汤误伤帝手,都是一笑了之。
  爱惜民力,生活俭朴。每次外出巡游及用兵,有关官吏奏请修筑道路,孝文帝说:“粗修桥梁,能通车马就行了,不要除草、铲得过平。”在淮南行军,如在境内,禁止士卒踏伤粟稻,有时砍伐百姓树木以供军用,也要留下绢布偿还。宫室非不得已不修,衣服破旧了,洗补以后又重新穿上,所用鞍勒仅铁木而已。
  孝文七子孝文帝有七子:林皇后生废太子恂。文昭高皇后生宣武帝恪、广平文穆王怀。袁贵人生京兆王愉。罗夫人生清河文献王怿、汝南文宣王悦。郑充华嫔生皇子恌,未封王,早夭。
  元恂,字元道,孝文帝长子。生而母死,冯太后亲自抚养,常置左右。
  太和十七年七月,立为皇太子;二十年,改字宣道,十二月被废;次年四月赐死河阳,年十五。内容详见前文。
  宣武帝元恪,孝文帝第二子。太和七年闰四月生于平城,二十一年正月立为皇太子,二十三年夏四月即皇帝位于鲁阳。在位十六年,延昌四年(515)正月卒,时年三十三,葬于景陵,庙号世宗。
  元愉,字宣德,孝文帝第三子。太和二十一年封京兆王。愉好文章,喜诗赋,接引才人,广招儒学宾客,置于馆舍之中,颇加优礼。所得谷帛,多用于散施。又崇信佛道,布施不资。然性奢侈,贪纵不法,出为冀州刺史。因不满外戚高肇擅权,永平元年(508)八月于冀州起兵谋逆,自称皇帝,兵败被执送京师,途中绝气而死,年二十一。
  元怀,孝文帝第四子,封广平王。史籍缺载,事迹不详。
  元怿,字宣仁,孝文帝第五子。太和二十一年封清河王。怿有才学,长于为政,明于决断,判事甚有条理,名声著于远近。魏明帝世,灵太后临朝,权臣当道,宦官干政,政治腐败。元怿竭力匡辅,以天下为己任,对领军元叉等人裁之以法,引起元叉的忌恨。正光元年(520)七月,元叉与宦官刘腾逼迫明帝,幽闭灵太后,囚禁元怿,诬怿罪状,遂害之,时年三十四。
  汝南王悦,孝文帝第六子,好读佛经,浏览书史,为性放荡,清狂莫测。好左道,合服仙药松术等物,常外出采药,宿于城外小人之所;又不与妃妾同居,而更好男色。及清河王怿为元叉所害,悦了无仇恨之意,反而奉承元叉。叉大喜,以悦为侍中、太尉。北魏末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大诛元氏宗室,悦南奔梁,梁武帝厚相资待,立为魏主,置于境上。及高欢诛尔朱荣,以悦为孝文帝之子,乃征入朝,欲立之。悦既至,清狂如故,多罪失,故不得立。孝武帝初年,遭忌被杀。
  第四节文明太后冯氏临朝听政在北魏历史上,文明太后冯氏是一位承前启后的杰出女政治家。
  冯氏(442?—490),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祖父冯弘,北燕末代国王。北魏兵临和龙,冯弘弃城奔高丽;其子冯朗、冯邈降魏。后来,冯朗官至北魏秦、雍二州刺史,封西郡公。冯氏是冯朗之女,生于长安。
  当冯氏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的时候,晴天里一个霹雳,其父冯朗突然罹难被杀,顿时家破人亡了。冯氏受到株连,被没入平城皇宫,幸好她的姑母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她入宫后得到姑母的照顾。
  冯氏聪明好学,在姑母的抚养教育下,不仅粗通文字,而且见识大有长进。兴安元年(452),文成帝拓跋浚继位,冯氏被选为贵人,当时她只有十四岁。四年后,她被立为皇后。
  北魏前期,黄河流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生产凋敝,民不聊生。许多农民不得不投靠大族豪强,沦为荫附户。“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①。荫附户不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其负担必然要转嫁到其他劳动人民的身上;大族豪强对荫附户实行残酷剥削,荫附户也痛苦不堪,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史称“世祖(拓跋焘)经略四方,内颇虚耗,既而国衅时艰,朝野楚楚”②,这就是文成帝继位时面临的社会现实。文成帝曾经采取了一些补偏救弊的措施,他派出二十多批官员巡视州郡,检查地方垦田、徭赋、吏治和刑法;他五次发诏惩治贪官污吏,并一度减轻赋税,免收相当于常赋一半的杂调。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收效甚微。
  文成帝还没来得及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在二十六岁上死去了。冯氏痛不欲生,在举行焚烧文成帝生前衣物的仪式上,她哭喊着纵身跳入火堆,左右侍从慌忙把她拉了出来。她昏迷良久,方才苏醒过来。
  和平六年(465),文成帝长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小皇帝刚刚十二岁,朝政大权操在车骑大将军乙浑的手中。乙浑心怀叵测,矫诏诛杀异己,先后杀害了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和平原王陆丽等人。四十多天内,他由车骑大将军而太尉、录尚书事,而丞相,凡三迁,位居诸王之上。
  冯氏是个精明的妇人,果敢干练。十多年的宫廷政治生活,使她更加敏锐机智了。她没有沉浸在悲哀中,不动声色地注视着周围事变。当她觉察到乙浑心术不正,谋危帝室时,便密定大计,突然以谋反罪杀掉了乙浑,然后宣布亲自临朝听政,控制北魏政治大权。
  皇兴三年(469)八月,拓跋宏被立为太子。“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①。冯氏亲自抚育还在襁褓中的太子,宣称自此不听政事,还政于献文帝。据说献文帝“幼而神武,聪睿机悟”②,年纪虽小,却很有主① 《魏书·食货志》。
  ② 《魏书·高宗纪》史臣语。
  ① 《魏书·道武皇后刘氏传》。
  ② 《北史·献文帝纪》。
  意。于是乎在皇帝和太后之间出现了一场微妙的斗争。宫闱秘闻,难以尽知;史官避讳,史事遗落,如今只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而已。大概由于太后经常干预和掣肘,献文帝不能自主,但又不愿当傀儡,渐渐心灰意懒,不想过问政事了,这就是他所谓“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③。后来,献文帝干脆准备禅位给他的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只是迫于冯氏的压力和群臣的反对,才传位给太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