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8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明帝曹睿时,司马懿长期参与领导对吴作战,对战局有深刻认识。有一天,曹睿向司马懿询问对吴作战的方略,司马懿答:“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堕,破之必矣。”
  司马懿于太和五年(231)、青龙二年(234)曾两度领兵在祁山和五丈原抗击蜀丞相诸葛亮的北伐。就双方的情况来说,蜀军有十万人,魏军大约在二十万左右,魏占绝对优势。诸葛亮孤军深入,距离后方基地甚远,而且道路艰险,运输不便,所以军粮供应是一个大问题;魏军的背后就是自己的屯田基地,故粮食充裕。但诸葛亮善于治军,指挥若定,蜀军又经过长期北伐准备,训练有素,故从战斗力来说,魏则逊蜀一筹。在这种情况下,魏如与蜀采取速决战,失败的可能性不小,必胜的把握则无;但若据险坚守,以逸待劳,避免决战,不要多久就能把蜀军拖垮,可稳操胜算。曹魏朝廷对这种情况十分清楚,所以当司马懿领兵往拒诸葛亮时,魏明帝就向他下令:“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掠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①。深谋远虑的司马懿当然洞悉那时的战局,所以他坚定地执行这一作战方针。尽管他的将领讽刺他“畏蜀如虎”,但司马懿仍轻易不与诸葛亮交锋。诸葛亮也千方百计地想引诱魏军出战,甚至把一套巾帼装饰送给司马懿,讥笑他像妇女一样懦弱。司马懿伪装大怒,向朝廷上表请求决战,实际上是想让朝廷出面制止作军事冒险,以压服他手下求战心切的将领。果然,魏明帝迅即派大臣辛毗“杖节为军师”,赶到前线,坚决制止魏军出战。在司马懿这种坚壁不战的方针下,使足智多①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谋的诸葛亮竟一筹莫展,不能越雷池一步,他的北伐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司马懿的军事才略还表现在他对孟达叛魏和辽东公孙度的平定上。
  孟达原是蜀汉的降将,曹丕任命他为新城(今湖北房县)太守。曹丕死后,孟达在诸葛亮的策动下,又欲叛魏归蜀。司马懿时领兵驻宛,他听到这消息后,一面写信给孟达进行假意安抚,一面立即倍道兼行,潜军进讨,仅用八天时间行军一千二百里,赶到了新城郡的郡治上庸城下。起初孟达给诸葛亮的信说:“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司马懿率领魏军提前二十多天迅速赶来,完全出乎孟达的预料,打乱了他的叛乱部署,使他陷于被动地位。当时“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魏军“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只有采取速决战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他一面派兵分拒蜀、吴对孟达的援军,一面亲率主力分八道猛攻上庸城。仅用十六天的时间,司马懿就破上庸,斩孟达,干脆利落地结束了这场战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政权虚与委蛇,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后,对魏更加不逊。景初元年,魏明帝派毋丘俭率兵伐辽东,反为所败,公孙渊遂自立为燕王,并引诱鲜卑对魏进行侵扰。第二年,魏明帝改派司马懿领兵四万继续伐辽东。在出兵前,他们君臣之间有一段对话:天子曰:“。。君度其(公孙渊)作何计?”对曰:“弃城豫走,上计也。据辽水以距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天子曰:“其计将安出?”对曰:“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天子曰:“往还几时?”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
  司马懿率军进入辽东后,公孙渊果然派步骑数万在辽水东岸的辽隧(今辽宁海城县西)坚壁拒魏。司马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强渡辽水后,不攻辽东军的营垒,而直指公孙渊的老巢襄平(今辽宁辽阳县北),辽东军大惊,离开壁垒往堵魏军,司马懿纵兵迎击,三战皆捷,辽东军退保襄平,魏军进而围之。时恰逢连日大雨,平地水深数尺,魏军急切不能合围,辽东军利用水势仍可樵采、放牧。魏将欲断其樵牧,司马懿不听,说:“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持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不久雨停水退,魏军遂完全包围襄平,并“起土山地道,楯橹钩橦,发矢石雨下”,昼夜发动猛攻。公孙渊突围逃跑,被魏军击斩,辽东悉平。
  嘉平三年(251),司马懿病死。公元265 年,他的孙子司马炎废掉了魏帝,建立起西晋政权。
  第二节邓艾、钟会邓艾脱颖而出①邓艾(197—264),字士载,南阳郡棘阳县人②。邓氏曾经是南阳一带的大族,但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他的父亲早年亡故,撇下孤儿寡母二人。他们生活在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兼并剧烈的东汉“帝乡”,日子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不过,邓艾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征荆州,夺取了南阳,迁徙一批南阳居民到汝南屯田。邓艾时年十二岁,随同母亲被迫迁居汝南郡襄城,沦落为屯田部民,替官家放牛。这个放牛郎颇有点志气,有一次,他在颍川瞻仰了前太丘长陈寔碑,见碑文上镌刻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的词句,就自名为范,字士则,立志要有所作为。后来,由于同族中也有人叫这个名字,他才更名为艾,字士载。
  在屯田民中,有才学的人寥若晨星,邓艾以才学优异被推荐为襄城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可惜邓艾口吃,说话结结巴巴,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指派他充当稻田守丛草吏。而这个屯田小吏与众不同,他每见高山大泽,顿时精神抖擞,专心致志地观察地形地貌,说应当从哪儿进攻,往哪儿撤退,在哪儿驻营,头头是道,俨然是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他一本正经的样子,不由得引起旁人的嗤笑。
  当时,一个出身贫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邓艾熬过了近二十个春秋,总算当上了襄城典农功曹。奇迹终于出现了,襄城典农都尉选举上计吏选中了邓艾,邓艾到洛阳拜见太尉司马懿的时候,又得到这位魏国权臣的青睐,被擢用为太尉府的掾吏,后来进而升任尚书郎。
  邓艾脱颖而出了,虽然不免迟了些。
  正始(240—249)初,朝廷委派他巡视陈县(今河南淮阳)、项县(今河南沈丘)以东直至寿春等地。他经过认真的实地调查,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他认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上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屯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费。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①这两项建议都被司马懿采纳并实施了。于是,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北以淮水为界,自钟离以南,横石以西,至沘水源头① 本节材料依据《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者,不另作注。
  ② 据《晋书·地理志下》荆州条:及(晋)武帝平吴,“分南阳立义阳郡”。可见义阳后立,邓艾原籍当为南阳。
  ① 参见《晋书·食货志》。
  之间的四百多里范围的土地上,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同时,淮阳、百尺两条河渠也拓宽了,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颍南、颍北修成了许多陂田。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几年之后,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东南边境一旦有事,魏国大军可以泛舟南下,直达江淮,而且再也不必动员大量人力运送军粮,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江淮军屯获得的巨大成功,初步显示了邓艾的政治才能。
  立功淮南、陇右正始四年(243),邓艾出任征西将军府参军事之职,继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249),蜀将姜维骚扰陇西,邓艾奉命配合征西将军郭淮出兵御敌。两军尚未交手,姜维就掉头撤兵。郭淮下令西击羌人,邓艾建议说:“姜维刚刚退兵,估计并没有走远,或许还可能再来,将军应当分兵驻守,以防不测。”郭淮留邓艾屯兵于白水北岸。不出所料,三天之后姜维部将廖化率军到达白水南岸,与魏军隔河相望。只是蜀军忙于安营扎寨,丝毫没有发动进攻的迹象,邓艾对诸将说:“敌军重来,我军人少,按理他们应该渡河作战,但是他们并不架桥。这是姜维设计牵制我们,使我们不便行动,而他们则乘机东袭洮城。”他果断挥师回援洮城,一夜急行军六十里,赶在姜维的前面进入洮城。当姜维兵临城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