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8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亮“又欲率众黜导,又以谘鉴”(《晋书·庾亮传》),也因郗鉴不许而未敢贸然兴兵。由于郗鉴制止了这两次即将发生的内乱,对于保证东晋政局在相当一段时间的安定是有重要作用的。咸康五年(339)郗鉴病故,时年七十一岁。
  第十章庾亮、陶侃、桓温第一节庾亮①高门子弟,东晋姻戚东汉末年,颍川郡鄢陵县县衙有一个门卒庾乘,长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受当时名士郭泰赏识,介绍他入学官,为太学生们佣工。后来,庾乘经过刻苦自学,竟然能讲论经义。因其出身卑微,他每每坐在学舍的下座,但是太学生,甚至博士们,都经常找他请教问题。庾乘的名气逐渐大起来了,朝廷几次征辟他做官,他却婉言谢绝,因此被人们号为“征君”。
  从此,鄢陵庾氏家族兴盛发达了。
  庾乘之子嶷,曹魏时官至太仆。第三代中的庾■、庾峻、庾纯,出任过西晋王朝的尚书、侍中、中书令等显要官职。第四代做官的人更多,庾氏已经成为中原的高门大族。
  庾亮是这个门第显赫的家族的第五代。
  庾亮(289—340)字元规。他容貌俊美,仪表不凡,喜读《老子》、《庄子》一类的书籍。又擅长清谈,动辄讲究礼节,有一副名士派头。他很早就享有盛名,人们把他比作三国时代的夏侯玄、陈群一流的人物。他十六岁时,北方正处在“八王之乱”的高潮,西晋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辟召他当佐史,他没有答应。永嘉(307—313)初年,其父庾琛出仕会稽太守,他也随行到了江南。庾亮深居简出,有些人虽然仰慕他,却不敢冒昧造访。
  当时,镇东大将军、琅邪王司马睿渡江南下,驻于建邺(后更名建康),图谋建立偏安政权。在王导的辅佐下,他网罗了一大批南北士族担任幕僚。庾亮就是在这个时候应司马睿的辟召,入镇东大将军府担任西曹掾。这个举止娴雅、谈吐不俗的青年人博得司马睿的喜欢和器重。司马睿听说庾亮的妹妹庾文君尚待字闺中,主动提出与庾氏联姻,为长子司马绍聘定了这门亲事。司马睿称帝(即晋元帝),立司马绍为太子,庾亮官拜中书郎、领著作郎,与太子中庶子温峤在东宫陪侍司马绍读书,从而三人结为布衣之好。后来,庾亮又累迁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巧妙周旋,受遗辅政东晋初年,谚云“王与马,共天下”①。元帝依赖王导、王敦兄弟的扶持,君临江南。朝政大权主要控制在王氏兄弟的手中,元帝处处受到掣肘。元帝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推行“以法御下”的政策②,有意重用亲信刁协、刘隗而疏远王导,因此,帝室与王氏的关系日趋紧张。一头是皇室姻亲;另一头是大族权臣,庾亮夹在中间,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在感情上,他倾向于帝室,在理智上,他却不敢得罪王氏,只能谨慎小心地应付着这个复杂的局面。
  ① 本节材料主要依据《晋书·庾亮传》,下引此传者,不另注。
  ① 《晋书》卷九十八《王敦传》。
  ② 《世说新语》:“元帝始过江”条。
  有一次,元帝赐给太子一部《韩非子》,庾亮婉转地对太子说:“申、韩冷酷无情,败坏社会风气,殿下不必去读它。”又有一次,庾亮奉使到芜湖与王敦商议国事,两人原来各坐一旁,谈着谈着,王敦喜欢上庾亮,不禁凑到了他的跟前。送走庾亮,王敦赞叹说:“庾亮比裴 贤明多了!”以后,王敦还上表举荐他为中领军。
  王敦以诛刁协、刘隗为名举兵攻入建康,元帝郁郁而死。元帝死后,司马绍继立,是为明帝。明帝任命庾亮为中书监。中书监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位,原来由王导担任。庾亮深知王氏兄弟对自己怀有戒心,这个中书监是万万当不得的。他立即上表辞让。明帝见庾亮态度很坚决,只好作罢。不久,庾亮又借口养病,向朝廷告假。
  太宁元年(323),王敦谋反的消息不断传来建康,明帝暗中进行反击准备。东晋王朝的兴废与庾亮的利益息息相关。他名为养病,实际上时时刻刻关注着政局的变化。这时,在王敦身边任记室参军的老朋友郭璞请假归来,庾亮邀约温峤找他。郭璞的卜筮之术名闻遐迩,据说非常灵验。庾、温两人求他占占王敦的吉凶,郭璞摆弄一番,摇摇头说:“算不出来。”两人又求他占自己的吉凶,稍顷,郭璞说:“大吉。”告别了郭璞,两人议论说:“郭璞说算不出王敦的吉凶,或是不便明说,或是王敦不敢动手了。而我们将要参加辅佐皇室削平王敦的义举,却得了吉兆,可见这次义举一定会得到成功。”
  在庾亮、温峤等人的支持下,太宁二年(324)六月,明帝发布讨伐王敦的诏命,任命庾亮以中书监领左卫将军,与诸将共同抵御王敦的心腹钱凤。不久,王敦病死,王敦的另一个心腹沈充败逃吴兴。明帝又任庾亮为假节、都督东征诸军事,追击沈充。事平之后,明帝论功行赏,封庾亮为永昌县开国公,赐给绢五千四百匹,庾亮谦让不受。
  明帝不愿当傀儡皇帝,他着手调整内外军事将领,任命宗室南顿王司马宗为左卫将军、舅父虞胤为右卫将军,统领京城宿卫禁军;任命寒门出身的将领陶侃镇守荆州,控制荆楚地区的军事力量。庾亮被拔擢为护军将军,但反而失去实权。他和司徒王导都很不满意,曾经在明帝面前流短飞长,说司马宗等人的坏话。明帝大不以为然,对司马宗、虞胤更加信任了,甚而把宫门的钥匙全交给他们掌握。明帝生病的时候,有一天夜里,庾亮声称有事要进宫见明帝,派人向司马宗索取钥匙,司马宗不但不给,还大声斥责来人说:“这宫门难道是你家的门户,可以随随便便进出的吗?”庾亮一听,更加愤愤难平。
  明帝病重,不愿人家去打扰他。群臣进宫,司马宗、虞胤一概挡驾。明帝如有不测,皇位由谁继承?庾亮不觉心急火燎,他怀疑司马宗、虞胤以及司马宗之兄——西阳王司马羕有阴谋。于是不顾宿卫禁兵的阻抗,强行闯入禁内。一见明帝,泪水止不住簌簌而淌,他便咽地说:“西阳王羕、南顿王宗居心叵测,策划排斥大臣,谋取辅政大权,这件事关系社稷安危、国家兴亡,臣恳请陛下予以贬黜。”明帝心中一震,若有所悟,但默然不作声。不久,明帝病危,传诏引太宰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和丹杨尹温峤入宫。明帝宣布以他们七人辅佐太子,轮流统领禁兵宿卫宫殿,免去司马宗、虞胤的左、右卫将军之职。拜卞壸为右将军,庾亮中书令、加给事中,陆晔录尚书令。
  也许明帝对身后的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七个辅政大臣中,有宗室,有外戚,有南、北士族,使之相互制约,可以防止个人擅权。然而事与愿违,明帝一死,东晋大权落到了庾亮的手中。
  一意孤行,酿成动乱太宁三年(325)闰八月一天,司马衍即位大典就要开始了,忽然,司徒王导派人来请病假,这犹如给隆重的大典兜头倒下一桶凉水。尚书令卞壸声色俱厉地说:“王公难道不是国家大臣吗?大行皇帝还没有殡葬,嗣皇帝还没有继位,这时候是臣子称病告假的时候吗?”王导自知理亏,才坐车赶来。司马衍即位,是为成帝。成帝年方五岁,皇太后庾氏临朝称制而委政于庾亮。从此,王导常常称病不上朝。王导执政,实行优容世家大族的政策,导致东晋初年政治腐败,官吏贪污,豪强兼并,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局面。庾亮执政,反其道而行之。他提倡法治、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因此,遭到世家大族的反对。尤其严重的是,庾亮和地方势力的矛盾不断激化。当时,荆州刺史陶侃和豫州刺史祖约怀疑庾亮私自删改明帝遗诏,有意把他们排挤出辅政大臣的行列,所以对庾亮散布了不少流言蜚语。历阳内史苏峻自恃手拥强兵,实力雄厚,不把庾亮放在眼里。他在历阳私自招聚亡命之徒,扩充军队,以致运送军需物资去历阳的船只首尾相接,给朝廷造成沉重的负担。只要稍不如意,苏峻就破口大骂朝廷。为此,庾亮派遣温峤任江州刺史,都督江州诸军事,镇守武昌,监视荆州方面的动向。接着,他又布署修筑石头城的工事,加强首都的卫戍力量,预防发生突然事变。
  乱子首先从京城发生。司马宗从左卫将军的显要职位下台以后,心怀怨望,暗中组织力量,企图搞掉庾亮。庾亮抢先一步,在司马宗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他和他的同伙,贬斥了司马羕和虞胤等人。司马宗的一个部下卞阐逃亡到历阳投奔苏峻,庾亮下令苏峻把人交出来,苏峻拒不从命。
  庾亮一直觉得苏峻是一个祸根,早就有心剥夺苏峻的兵权。卞阐潜逃一案,促成他将苏峻调回建康的决心。起初,他私下征求王导的意见,王导劝阻说:“苏峻为人阴险多疑,不会老老实实奉诏回来,不如暂且宽恕他,免于闹出风波”。庾亮听不进去,又召集群臣商议,他慷慨激昂地说:“苏峻狼子野心,总有一天要出来捣乱,现在征他回京,纵然不肯顺从,祸害毕竟小一些;如果再放纵几年,恐怕就难以制服了。”朝堂上一阵沉默。这时,卞壸站出来反对说:“苏峻手握强兵,逼近京城,从历阳到建康,不足一天的路程,一旦发生动乱,建康就十分危险,这件事应该慎重考虑。”庾亮哪里听得进去。卞壸越想越不安,只得写信给温峤,让他出面规劝庾亮,但是庾亮依然置若罔闻。
  消息传到历阳,苏峻意识到庾亮将要拿自己开刀了。他又是差人向庾亮求情,又是上疏表示愿意在边境为朝廷效力,然而朝廷的诏书还是颁发下来了:征召苏峻回京,担任大司农,加散骑常侍。苏峻狗急跳墙,与祖约一道以讨伐庾亮为名举兵反抗。
  咸和二年(3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