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8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歉霰ΑF涫担蒜浅G宄庖磺卸际腔感返墓恚皇遣桓胰险婕平稀5笔保持谓准赌诓康恼嵯嗟奔ち摇;感ㄇ隳谕猓跸蘸荻荆蒜氖趁畔拢频チΡ。静皇腔感亩允帧K运坏貌蛔俺章羯担墒艿阄膊辉谡慷肥ぶ凶隽宋尬降奈贰;肝驴闯龉蒜某绽镉绪铮邓话胧浅眨话胧趋铮掀鹄词歉稣H恕
  顾恺之的文学作品传世的并不多。能够反映他文学成就的主要是《观涛赋》和《筝赋》。《观涛赋》文为:临浙江以北眷,壮沧海之洪流。水无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纳景,并激波而扬涛。其中则有珊瑚明月,石帆瑶瑛,雕■采介,特种奇名。崩峦填壑,倾堆渐隅,岑有积螺,岭有悬鱼。模兹涛之为体,亦崇广而宏浚。形无常而参神,期必来而知信。势刚凌以周威,质柔弱而协顺。
  《筝赋》文为:其为器也,则端方修直,天隆地平;华文素质,烂蔚波成。君子嘉其斌丽,知音伟其含清。罄虚中以扬德,正律度而仪形。良工成妙,轻缛璘彬。元漆缄响,庆云被身。① 本节材料主要依据《晋书·顾恺之传》,下引此传者,不另注。
  顾恺之对于自己的文学才能十分自负。他曾说:“我作的《筝赋》可以和嵇康的《琴赋》相比。不会欣赏的人,一定会因它后出而加以抛弃;有深刻理解力的人,就会因它的高奇而加以珍贵。”我们从记载他平时生活的材料中,可以看到顾恺之的文学修养是极深的。桓温死后,他拜谒其墓,当场赋诗说:“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别人问会稽地区的山水风景,他随口答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晋书》本传讲他曾与谢瞻在月下长咏,诗作到兴头,忘掉了疲倦。谢瞻睡觉去了,换个人替代他,顾恺之竟一点也没察觉。
  顾恺之的书法也很出色。唐人张怀瓘在《书断》中说:“顾长康,亦善书。”他的书迹遗留下来的只有《女史箴图》的楷书箴文。明人董其昌认为顾恺之的书法水平与王献之相当,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即是师承他的笔意。
  改造画风的巨匠顾恺之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绘画艺术。他是至今能够见到画迹的我国最早著名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顾恺之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是一位改造画风的巨匠。在继承和发展先人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他一扫古拙呆滞的画法,用自己的画笔开拓了周瞻完美、生动活泼的一代新风。
  顾恺之是晋初著名画师卫协的弟子。大约二十岁的时候,他推出独特风格的作品而一鸣惊人。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录》中,引述了顾恺之兴宁时期(363—365)为京城瓦棺寺作画的一件趣闻。当时,瓦棺寺初建,僧众设会,邀请有影响的士大夫们来寺内鸣钟击鼓,为佛寺扬名。同时僧众还请求名士们打刹注疏,也就是为佛寺捐款。人们捐款数额皆不足十万钱,而轮到顾恺之,他提笔注疏百万钱。大家都知道他很穷,认为这个青年人是没有办法兑现的,最终要闹笑话。到勾疏的时候,顾恺之选中寺内一殿,要求僧众空出一壁归他处理。他闭门一月有余,画得维摩居士像一幅,只是没有点睛。顾恺之对僧众讲:“我点好眼睛后,你们打开殿门。第一日来观看的人,每人交钱十万;第二日每人五万;第三日随便给钱。”僧众打开殿门后,画像光彩照人,一殿生辉,参观者拥挤不动,当天就收钱百万以上。
  顾恺之一生作品,数额甚巨。唐人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一书录有《谢安像》、《列仙像》、《庐山图》、《虎豹杂鸷鸟图》等作品十七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录有《异兽古人图》、《中朝名士图》、《笋图》、《荡舟图》等作品二十九件,三十八幅;《宣和画谱》收录其《女史箴图》、《斫琴图》等九件;此外散见众书的作品名目还有《列女仁智图》等二十一件。实际数目,当然远不止这些。桓玄盗去的一厨画,则很难计其数额了。从全部作品的名目来看,顾恺之创作的题材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有人物肖像、道释世俗故事,还包括山水、花卉、飞禽、走兽、游鱼等等。所以把他称作是我国山水画、花卉画的远祖,古代画家中的全能画圣并非过誉。顾恺之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肃。他画人物善于注意表现对象的气度和性格。为裴楷造像时,他借助细节的点缀,在颊上加上三笔毛,使人像栩栩如生。他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用背景衬托人物豁达而又坚毅的性格。他强调描绘眼睛是画人物像的重要环节,因此对点睛非常慎重,常说传神写照,全在眼睛上了。他还讲: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由于时代久远,他的作品大部分都丧失了,流传下来只剩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斫琴图》和《列女仁智图》。这些作品,大多是后人的摹本。能够反映顾恺之艺术风格和水平的作品当属《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了。
  《洛神赋图》是以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的《洛神赋》为主题绘制而成的。曹植这首哀怨婉转、撕人心碎的名篇反映了一对封建贵族青年男女在恋爱生活上所受的重压和挫折。顾恺之在画卷中巧妙地把诗作的意境在造型艺术上面加以具体化,取得了感人的效果。该图现存五个摹本,两本藏在故宫博物院,一本在东北博物馆,一本被人盗卖至美国,一本下落不明。其中故宫第一本风趣朴直,比较接近顾恺之的真迹。画卷从诗人初见洛神宓妃起,以一系列鲜明的形象,展开了一幅幅悲怨缠绵的连环画。画家以生动洗练的线条刻划出女神“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睛,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的情态。到宓妃驾云车的场面,画家则用六龙齐首,鲸鲵夹毂,水禽翔卫,旌旗飞扬创造出一种雄浑壮观的气氛。卷尾用诗人呆坐洛水,茫然若失,然后乘车归去,盘桓怅望,留恋不舍的一组画面煞住。这一画卷充分体现了顾恺之善于捕捉人物心理活动并能真实地把他们表现出来的高超技艺。
  《女史箴图》画卷长三四九厘米,宽二十五厘米,绢地横幅,分九图。
  它以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为画题。张华诗原有三百三十六字,是以宫廷妇女的道德规范,婉转劝戒专横淫恣的惠帝皇后贾氏的。画卷只存一百一十四字。今人考证研究,认为原画为十二段,可能因破损而被后人截取三段。这幅作品被很多人认定为原本真迹。可惜的是,在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时,这一稀世国宝竟为英国侵略者抢走,现存大英博物馆。《女史箴图》是中国古代宫廷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画家巧妙地抓着了箴文的精髓,绘制了这组连续的风俗画片。第一段“玄熊攀槛”,描写当熊而立,以身遮护汉元帝的冯昭仪临危不惧,富于自我牺牲的神态,与汉元帝惊慌失措、左右贵人惊走形成强烈对比。第二段画班婕妤不与汉成帝同载的故事,突出班氏的温良正直和成帝的尴尬难堪,并刻划出重压在舆辇之下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和挣扎。第四段是全卷修补最少的部分,顾恺之以醇雅娴熟的笔致,描绘出临镜梳装的古代妇女纤丽淑婉的姿态。整个画卷的人物形象都能在动态中保持着美的均衡,给人以和谐的享受。难怪远至宋代米芾,近到明清诸家都称赞它画品高古端丽,笔彩生动,气韵绝伦了。
  对画学理论的贡献顾恺之不但是技艺高超的绘画大师,而且还是我国第一个画学理论家。
  他的画学理论著作,现在保存下来的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三篇,都收录在《历代名画记》中。因为传抄脱错,现在已很难通读。除上述三篇较为完整的论文外,还有一些零星的画论材料。概括起来说,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顾恺之主张画家必须有见识,有修养,“必贵观于明识”(《论画》),尤其是要理解客观事物和人们的内心世界。他批评那些只注意追求外形美,而不注意表现对象生命力的作品。顾恺之要求画家“迁想妙得”,把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形写神”,活灵活现地去刻划它们。
  第二,他认为画家只有掌握熟练的技术,才能得心应手地创作出合乎玄赏的作品来。他在《论画》中说:“美丽之形(即掌握物体外形变化),尺寸之制(即掌握远近比例的布置)。阴阳之数(即掌握阴阳虚实的配合),纤妙之迹(即掌握笔墨色彩的表达),世所并贵;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者,玄赏则不待喻。”他还认为画家功夫不到家,“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魏晋胜流画赞》)。
  第三,顾恺之要求画家“巧密于精思”(《论画》),应该郑重地精密构思,然后才可下笔。他讲究画面的布置,《画云台山记》即是他作云台山图前,研究云台山图布置的一篇计划文章。
  第四,顾恺之把骨法、气势、神情、韵味作为作画及鉴赏的标准。四者之中,尤推神情。另外,他还主张“奇变”、“天趣”等等。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影响极大。南朝著名画家陆探微师其画法。此后,张僧繇、孙尚子、田僧亮、杨子华、杨契丹、展子虔以至唐代的阎立本、吴道子、周昉等,无不摹写顾恺之的画迹,受到他的影响。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顾恺之生平撰述还有《启疑记》三卷,《文集》二十卷,今不存。顾恺之另一部著作《启蒙注》,在《三国志》裴注中保有少许内容。
  第三节陶潜①家世和经历陶潜,又名陶渊明,字元亮,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死于宋元嘉四年(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潜的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是当时很有影响的政治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