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浙江省理科第一名孙思思说:我从来都是每门课必预习的,但绝对是在完成了当天的作业之后。预习了,上课时就能跟着老师讲的思路走,否则会一片茫然。预习了就会心中有数,有利于加强理解与消化。
天津市理科第一名张继涛说:预习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新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障碍。这样就会顺利理解新知识。
第五部分:认真进行预习预习的六大好处
预习究竟有什么好处呢?一位同学总结了预习的六大好处。这位同学认为:
好处一,预习可培养自学能力的独立思维能力。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好处二,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可弥补漏洞,使自己听课时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
好处三,预习能开拓思路。经过预习,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去。
好处四,预习可提高记笔记的水平。老师讲的内容大部分在书上都有,由于做过预习,知道哪些内容书上有、哪些没有,就可有选择地做笔记。
好处五,预习能增强记忆效果。预习时,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自己都经过独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理解会更为深刻。理解了的知识很容易记住,特别是经过努力而攻克的知识更容易记牢。
好处六,预习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部分:认真进行预习细节小锦囊:如何进行预习
预习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那么,用什么方法进行预习呢?怎样做才能保证预习的效果呢?我们应该注意以几点:
1.两种有效的预习方法。
一些教师反映,很多同学都没有学会预习的方法。那么,如何掌握一些具体的预习方法呢?
方法一,将预习表格化。
一些同学的预习之所以达不到目的,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是马马虎虎翻了翻书,有预习的形式而无预习的实质。预习,就必须要找出相关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因此,不妨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自己认为的知识重点、难点和不理解的地方一一列出来,等到上课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听老师讲解,预习的效果就会很好。
方法二,将预习数字化。
在不知道怎么预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把预习数字化,比如预习一篇小说,我们可以把总结为共分为几个段落、出现了多少个人物、一共讲述了几个故事,等等。经过这么一番数字化整理,算是翻来覆去将课文看了几遍,数了几遍。比泛泛地去翻看,要深入得多。预习的效果,自然也要好得多。
2.保证预习的效果。
第一,要订预习计划。学校里要学习的科目很多,不可能每门课全做预习。如果随便拿起一本教科书就看,就会因不专心而影响效率,也没有那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所以,应计划好每天要预习哪些功课,最好是自己感觉最吃力的一两个科目。
第二,预习要有时间保证。必须靠抓紧时间来预习功课。平时,一定要保证每天预习第二天的一两门功课。如果某一章刚讲完,最好能抽出一段时间(一般在周末)把下一章预习一下。只要坚持预习,学习能力就会逐渐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时间相对就觉得宽裕了。
第三,努力克服预习中的困难。预习的新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学过的旧知识。这只要翻翻旧课本或参考书,找到相应部分就能搞清楚。通过这样做,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同时旧知识也得到了复习和巩固。
第四,总结各科有效的预习方法。一般来讲,语文课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②理清文章结构;③理解重点词句;④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英语课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熟读单词、词组;②看懂语法注释和例句;③翻译课文;④分析重点句子的语法关系 ;⑤找出难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化学课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了解本章本课讲什么内容;②看懂概念、定理,标出重点 ;③弄懂例题及其解法 ;④了解实验仪器、药品和操作方法以及应观察的内容 ;⑤看懂插图,明确实验方法和目的 ;⑥找出难点和不理解的问题。物理、数学则尤要弄清概念。
第五部分:认真进行预习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
我们的学习时间绝大部分都体现在课堂上。如果不重视听课,其实就等于浪费了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即使课后再努力、再勤奋,那也是亡羊补牢、于事无补的。
在课堂上得到最大收获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在学生时代,大部分宝贵光阴,其实就是在课堂里渡过的。因此,如果不把上课作为学习的中心环节,那可真是所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然而,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不善于听课,有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与稳定,极易分心走神;有的受自己的兴趣支配,45分钟的课听得断断续续,支离破碎;有的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只是被动地听,激不起思维的浪花;还有的不注重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认为只要下课后认真看书和复习,听不听课无所谓,因而出现上语文课看数学书,上数学课做物理作业等怪现象。
除了掌握听课的方法外,我们还要学会在课堂上做笔记。
如果说,小学可以基本不做笔记,那么,中学生是一定要记笔记了。然而,绝大多数同学却不会记笔记,因为老师没教过。有的同学记得太详,恨不得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有的同学记得太略,几乎看不出这节课讲了什么。等到基本学会详略得当了,又会有不少同学从来不整理笔记,从不使用笔记,那么记下的笔记,又有什么价值呢?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要求眼、耳、口、心、手全体参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要学的知识学到手,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要想记住一样新东西、新课文、新内容,阅读10遍,不如书写一遍。再差的笔,也比绝好的记性强。因为记笔记时,你是眼、心、手都在动,绝不分心,记忆中的印象自然深刻。学得深,记得住,不易忘。尤其是做课堂笔记,记的内容是老师的口语讲解或者板书的重点,而老师的口语讲解是即讲即消失,不会停留在空气中,但你若能抓住精彩处记在笔记上,则这精彩的重点之处就永远不会再跑掉,成了你自己的东西。
做好课堂笔记有几个好处:一是看起来方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掌握学习内容,二是能帮助我们提纲挈领地将课本上丰富、复杂的内容串起来,做到纲举目张,一目了然,易于记忆,三是能随时记下老师讲课时所补充的、书上没有的精采东西。总之,好处是很多的。但是也要指出,做课堂笔记不是单纯地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记下来,为记而记,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记,并不断改进方法,使课堂笔记能更好地为自己听课、复习、掌握知识服务。
第五部分:认真进行预习细节小锦囊:如何听课与做笔记
(1).紧跟老师的思路
课前认真地进行了预习,并不是说听课时思想就可以放松了。我们应当认真听讲,紧随老师讲课的思路。一位同学总结了这样的方法:
1。认真听讲,紧随老师讲课的思路(何为重点,何为难点……);
2。没听懂先做个记号,课后再说,先跟上老师的讲解;
3。尽量将老师讲的知识当堂消化;
4。听课时大脑要如同参加考试一样机敏、紧张。
5。记好笔记,笔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二是听课时不懂的地方。
总之,老师的思路,是一节课的精华。抓住了老师的思路,也就等同抓住了一节课的精华。
(2).前松后紧法
所谓“前松后紧”,是说听课时前几分钟不妨松弛一点,后头再紧张起来。一节课45分钟,一天好几节课,要想每节课自始至终紧张、专注地听讲,说实话也难。为此,全国高考河北省理工类第三名高峰同学认为,听课时不妨前松后紧。他说,有的同学上课时一开始还能集中精力,可上到半截就开始走神;而老师上课时往往一开始是回顾以前所讲内容并引入新的内容,这些往往比较简单,接下来才是较深入的分析和讲解,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可偏偏此时不少同学已经是心不在焉了。因此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刚上课时先放松一点,后半节课再紧张起来。
据心理学家研究,青少年的注意力,一般只能持续20~2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就会下降。有人对高一100名同学(50名男生,50名女生)就听课时间的长短进行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一节课45分钟太长,45%的同学认为30~40分钟为宜,37%的同学认为20~30分钟最好,甚至有13%的同学主张一节课在20分钟左右。这样,注意力可持续时间与正常教学一节课45分钟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如果听课是“前紧后松”,前半节课尚能保持注意力,到了后半节课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松劲。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往往恰恰相反,后半节才是重头戏。所以,听课不妨前松后紧。
(3).有重点地记下老师讲课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