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工的产品数量越多,单位固定费用就会越低,我们把它称之为“固定费用的摊薄”。就拉面的例子来说,每份拉面所负担的固定费用变少了。
在工厂,经常会谈到机器设备的利用率问题。利用率低下,生产量过低,那么单位产品的固定费用就会增加。反之,利用率越高,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费用也相对越少。
※顺便提一下,假如每天由300份面增加到600份,折旧费用是相同的,但人工费用和电费的支出则由2小时增加到4小时,会增加一倍。这时,固定费用则仅指折旧费用一项,人工费用和电费也会变为变动费用。
一般来讲,员工每天的基本工作时间为8小时,工作量无论多少,其工资报酬都是相同的,因此,人工费用属于固定费用。正因为如此,工厂的设备利用率提高时,在8小时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会增加,相应地,单位产品的人工费用和折旧费用就会摊薄。不过如果进一步增加产量,增加职工的加班时间,那么人工费用也就带有了变动费用的成分。另外,电费等费用也同时包含有固定费用要素和变动费用要素。尽管工厂的机器设备不运转的话,就不会有电费支出,但是照明、空调的使用则与设备利用率无关,这部分人工费和电费就成了固定费用。折旧费用的三层含义
对折旧费用,可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考虑。
1费用的分摊
机械设备等的购买价款,即对设备的投资,在计算利润时,要根据使用年限进行分摊。
这种折旧费用有点费解。通常,费用的发生指的是每月实际支付的货币数额,人工费、材料费都是这样。作为费用计入时,其支付必然已经发生。但是折旧费用却是个例外,其费用计算的时间与实际支付的时间并不一致。实际支付过程已在购买时完成(若是借款购置的话,支付时间是每月归还借款时。有关借款的问题,将在第4章涉及),之后,每年都计算一定的折旧费用,但不会再发生实际支付行为。这是折旧费用与其他费用的不同点。
2价值逐年递减
尽管最初机械设备的价值是180万日元,但其价值平均每年会递减36万日元。该机械设备在会计账簿上作为固定资产进行记录,所记录的金额是最初的购买价格。随着设备的使用与折旧的计提,其账面价值逐渐减少,会计账面上反映的就是这种价值不断减少后的金额。
稍微专业一点解释的话,购买时计入固定资产,每年将折旧作为费用计入利润表,相应金额减少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
3购买价款的补偿
请考虑如下问题。
山本拉面店利用制面机每天生产面条300份,其中200份店内自用,余下的100份批发给附近的超市。每份面的制造成本是29日元。
①这时,以每份50日元的价格每天卖给超市100份,则销售这100份能得到多少现金?
②同样的例子,每份的卖价为29日元时,情况如何?
在①的情形下,如果以50日元销售的话,每份会有21日元的利润,100份就是2100日元。这就是可以得到的现金吗?如果这样,那么②的情形下不就是零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折旧费用并不需要支付现金,所以相当于折旧费用的那部分实际上也是留在手里的钱。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机器设备的购买价款以折旧的形式收回。卖出1份可以收回4日元,卖出100份就可以收回400日元。
只要不出现亏损,折旧部分就以现金的形式留在手中。折旧费用的第三个要点就是设备的购买价款通过销售而逐步收回。
换句话说,制面机变得越来越旧,其价值在不断减少,但每年都能收回相当于年折旧额的现金,只要公司为盈利状态,那么5年期满时,制面机的价值变为零,而已收回资金的累计数正好就是制面机当初的购买价款180万日元。从理论上来考虑,使用年限期满后制面机便不能再继续使用,此时可以利用收回的180万日元再去购买一台新的机器,这样经营得以继续进行。
为什么要采用折旧这种方法呢?
那么为什么需要进行折旧这样的处理呢?为什么机器设备的价款不是在购入时一次性计入费用呢?
如果是采用流水账或零星支出账方法计算的话,在购入时直接计入费用。
而公司会计采用计提折旧的理由是“为了平衡各会计期间的利润”。
例如,制面机能够使用5年,在购入时一次性作为费用计入当期,那么第1年就会出现大幅度的亏损,第2年到第5年又全是盈利。
既然使用的是同样的设备,又从事同样的经营活动,这样的考虑总觉得有些怪怪的。如果使用同样的设备,又从事相同的工作,那么就应该有相同的利润才是。因此,在会计上机械设备的购买价款等,如果使用期限是5年,那么就在5年内以折旧的形式进行分摊。
但是,在税法上根据机械设备种类的不同确定了相应的法定使用年限,如果实际使用年限短于税法规定的法定使用年限,那么每年的应税所得额就会减少,进而也就减少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企业都是按照法定的使用年限来计提折旧额。
固定费用的摊薄
这一章的又一个话题是生产越多,单位产品所负担的费用就会越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变动费用随着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固定费用是不变的,那么随着生产量的增加,也就是说分摊基数越大,其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费用就越少。
练习题
山本先生所购入的制面机1小时最多能生产150份面条。如本章所述,1个月的营业天数按25天计,每天的折旧费用就是1200日元,负责制面的钟点工的人工费为每小时1200日元,制面机运转的电费为每小时300日元。
那么就有如下结果:
1天的生产量每份面的费用
200份36日元
300份29日元
每份面的原材料费假设为15日元。那么,分别计算每天生产400份和600份时,每份面的成本将是多少?
1天的生产量制面机的运转时间每份面的费用
400份3小时日元
600份4小时日元
﹡答案见第150页。
第3章尽可能减少库存——库存也会占用资金
第1节销售成本
即使卖不出去也是生产越多越合算吗?
妻子小百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是啊。做那么多,要是全部能卖出去,那当然很好。但是如果剩下了,那不就麻烦啦。盈亏变化情况如何呢?”
夫妇二人于是进行了以下测算。
1天做200份,并且200份也全卖出去,那么1天的获利的计算如下表:
销售额100000日元(500日元×200份)
制造成本29200日元(146日元×200份)
每天的固定费用61200日元(153万日元÷25天)
利润9600日元
“那么,做300份并且全部卖出又会怎样呢?”
“其结果会如下。”
销售额150000日元(500日元×300份)
制造成本41700日元[(29日元+110日元)×300份]
每天的固定费用61200日元(153万日元÷25天)
利润47100日元
“哇,有这么多啊!”小百合大叫道。
“要是第二天能卖出去,就不会有问题!”
销售额100000日元(500日元×200份)
制造成本41700日元[(29日元+110日元)]×300份
每天的固定费用61200日元(153万日元÷25天)
利润-2900日元
“这可不行,都赤字了。”
“等一等,汤料、酱油、小菜等材料费110日元,只有卖出去的200份才有这些费用。那结果就是这样的。”
销售额100000日元(500日元×200份)
制造成本27800日元[(29日元+110日元)×200份]
2900日元(29日元×100份)
每天的固定费用61200日元(153万日元÷25天)
利润8100日元
“要是这么算的话,就不是库存了吧。剩下的100份面的制造成本也作为费用被扣除了,所以没卖出的部分可以当废弃处理。”
“是啊。究竟没卖出去的这部分该怎么算呀?你再去问问沢村先生。”
“知道啦。”
第二天中午休息的时候,山本去请教了沢村先生。
“……就这么回事,这种情况该怎么考虑啊?”
“要说面的话,倒是应该考虑准备多少份才合适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这就是会计上所说的销售成本,不考虑肯定是绝对不行的。”
如果生产了300份,只卖出200份的话,那么每天的利润将会是多少?
销售额日元
销售成本日元
每天的固定费用日元
利润日元
销售额为500日元×200份,每天的固定费用没有变,仍然是153万日元÷25天。
因为生产了300份,所以每份面的制造费用是29日元,材料费则是110日元。
销售额100000日元(500日元×200份)
销售成本27800日元[(29日元+110日元)×200份]
每天的固定费用61200日元(153万日元÷25天)
利润11000日元
山本感到很惊讶。
这增加的1400日元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产的数量不同而销售量相同时,为什么最终实现的利润会不一样呢?这与产生的100份库存有关。这部分库存所起的作用有些不可思议。请参看下面的图示。
图的左边部分显示,本来可生产面300份,花去制造成本共计8700日元,这其中的固定费用4200日元,不管是生产200份还是300份,其总额都不会发生变化。如果生产200份,同时200份全部实现销售的话,制造成本就等于销售成本,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