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8-时病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沉细,舌苔白滑,但无吐泻、腹痛、肢冷等证,岂可遽认为寒;四逆、大顺,岂可随手而用!况在孟秋,正 
值湿土主气,相火客气,又非寒水加临之候,故是证直断为湿,而用宣窍导痰之药,以收效耳。 
x湿温误作伏暑x 
钱江陆某,偶患湿温时气,延医调治,从伏暑立方,未效来迓于丰。推其起病根由,确系湿温之病, 
前用一派凉剂,焉望中 。殊不知湿为阴邪,因气机闭阻,湿邪渐化为温,而未酿 
热,所以凉药无功,即热剂亦无效验,非比寒湿辛散可解,热湿 
清利可瘥。今诊脉形,右部胜左,舌苔黄泽,胸闷汗多,发热缠绵靡已。此邪尚在气分,犹望其宣透而解,当 
用清宣温化法加浓朴治之。服二剂胸次稍宽,汗亦减少,惟躯热尚未退尽,继 
以旧法除去半夏,再加通草、蝉衣,连服三煎遂愈。 
x高年湿温伤气x 
微歙程其,年届赐鸠,忽患湿温之证,曾延医治,一称伏暑,一称湿温,一称虚损,清利与补,皆未 
中鹄,始来商治于丰。诊其脉,虚数少神,心烦口渴,微热有汗,神气极疲,此皆湿温伤气之证也。治宜益 
气却邪,即以东参、麦、味、甘草、陈皮、生苡、苓、泻治之。令服数帖,热渴并减。但精神尚倦,饮食少 
餐,姑率旧章,佐以神、苓、夏、曲,又服数帖,日复一日矣。 
x湿温化燥攻下得愈x 
须江周某之郎,由湿温误治,变为唇焦齿燥,舌苔干黑,身热不眠,张目妄言,脉实有力。此分明湿 
温化热,热化燥,燥结阳明,非攻下不能愈也。即用润下救津法,服之未效,屡欲更衣而不得,后以熟军改为 
生军,更加杏霜、枳壳,始得大解,色如败酱,臭不可近。是夜得安寐, 妄全无,次日舌苔亦转润 
矣。继以清养肺胃,调理二旬而安。 
x妊娠燥气为病x 
三湘喻某之内,孕经七月,忽受燥气,咳嗽音嘶。前医贸贸,不询月数,方内遂批为子喑,竟忘却《内 
经》有“妇人重身,九月而喑”一段。医者如此,未免为识者所讥,观其方案,庞杂之至,所以罔效。丰 
诊其脉,弦滑而来,斯时肺经司胎,咳逆音哑,显系肺金被燥气所侵之证。宜辛凉解表法去蝉衣、淡豉。 
加桑叶、菊花,橄榄为引,连尝三服,音扬咳止矣。 
x感受秋凉燥气x 
城西戴某之女,赋禀素亏,忽患微寒微热,乏痰而咳。前 
医用 皮、桂、芍,和其营卫;百合、款冬,润其干咳;西党、归身,补其气血。方药似不杂乱,但服下胸膈 
更闭,咳逆益勤,寒热依然不减。丰诊其脉,浮弦沉弱,舌苔白薄,此感秋凉之燥气也。即用苏梗、橘红、 
蝉衣、淡豉、蒌皮、叭哒、象贝、前胡。服二剂,寒热遂减,咳逆犹存,病家畏散,不敢再服,复来邀诊。 
丰曰∶邪不去则肺不清;肺不清则咳不止,倘惧散而喜补,补住其邪,则虚损必不可免。仍令原方服二剂, 
其咳日渐减矣。后用轻灵之药而愈。可见有是病当用是药,知其亏而不补者,盖邪未尽故也。 
x血亏液燥加感燥气x 
云岫钱某之妹,素来清瘦,营血本亏,大解每每维艰,津液亦亏固已。迩来畏寒作咳,胸次不舒,脉象 
左部小涩,而右部弦劲,此属阳明本燥,加感燥之胜气,肺经受病,气机不宣,则大便益不通耳。遂用苏梗、 
杏仁、陈皮、桔梗、蒌皮、薤白、淡豉、葱叶治之。服二剂,畏寒已屏,咳逆亦疏,惟大解五日未 
行。思丹溪治肠痹之证,每每开提肺气,使上焦舒畅,则下窍自通泰矣。今照旧章加之兜铃、紫菀、柏子、 
麻仁,除去苏、陈、葱、豉。令服四煎,得燥屎数枚,肛门痛裂,又加麦冬、归、地、 
生黑芝麻,服下始获痊愈。 
程曦曰∶鞠通论燥气,有胜复之分。今观书中之论治,更有表里之别焉。如秋分至立冬之候,有头痛恶 
寒作咳者,是燥气在表之证也,法当宣散其肺。有大便秘结而艰难者,是燥气 
在里之证也,法当滋润肠胃,其能识胜复,别表里者,则治燥之法,无余蕴矣。 

卷之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属性:考六气之中,湿气在乎秋令。故经谓“秋伤于湿”。湿土之气,内应乎脾,脾土受湿,不司运化,内 
湿酿成痰饮,上袭于肺,遂为咳嗽病矣。夫六气之邪,皆能令人咳嗽,又不独乎湿也。斯言湿者,是为伏气 
咳嗽,有西昌喻嘉言先生疑湿字之讹,改作秋伤于燥,发明秋燥之论,虽有悖经之罪,然亦因乎六 
气起见也。盖《内经》论湿,殆在乎立秋、处暑、白露湿土主气之时;喻氏论燥,殆在乎秋分、寒露、霜 
降燥金主气之候。据愚意更有界限分焉∶窃谓秋初伤湿不即发者,湿气内酿成痰,痰袭于肺而作嗽,名曰痰 
嗽,治宜理脾为主,渗湿为佐。如秋末伤燥,不即发者,燥气内侵乎肺,肺失清降而作咳,名曰干咳, 
治宜理肺为主,润燥为佐。总之不越两太阴之治也。斯言伤湿伤燥而咳嗽者,皆由秋令之伏气 
而发于冬。其即发者,仍归伤湿秋燥门中治之。 

卷之七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痰嗽
属性:痰嗽者,因痰而致嗽也。夫作嗽之病,风、寒、暑、热,皆能致之。古人议论纷纭,惟李云间、章 
若耶二先生,皆括为内伤、外感。观其立论,卓荦不群,然与《内经》“秋伤于湿”之嗽无 
预。丰不揣鄙陋而特补之。斯病也,良由立秋以后,秋分以前,先伤于湿,湿气内踞于脾,酿久成痰,痰袭 
于肺,气分壅塞,治节无权,直待冬来,稍感寒气,初客皮毛,渐入于肺,肺气上 
逆,则潜伏之湿痰,随气而逆,遂成痰嗽之病矣。其脉必见弦滑,或见微紧,右寸关必较余部不调,舌苔 
白润,胸次不舒,痰白而稀,口不作渴,此皆秋湿伏气之见证也。理当治脾为主,渗湿化痰为佐,宜以加味 
二陈法治之。如有恶寒发热者,再加苏梗、前胡;气喘者,加之旋复、苏子,当随其证而损益之。 
或问∶作嗽之病,四时皆有。今观是篇,独发于冬,他时之嗽,因何勿论耶?答曰,子不观本论中, 
原有风、寒、暑、热皆能致之之说,四时都有咳嗽之病也。曰∶何不分而论之。曰∶前之风温、风热、风寒、 
冒风、暑咳、秋燥,以及后之冬温条中,皆有咳嗽之证。若重复而论之,能不令人心厌乎?是论专 
言伏气酿痰致嗽,而风、寒、暑、热致嗽者,可毋重赘耳。 

卷之七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干咳
属性:干咳者,乏痰而咳逆也。此因秋分之后,先伤乎燥,燥气内侵乎肺,当时未发,交闭藏之令乃发,斯为 
金寒水冷之咳也。前论秋燥条中,是为燥之新邪;此论干咳,是为燥之伏气。其证咳逆乏痰,即有痰亦清 
稀而少,喉间干痒,咳甚则胸胁引疼,脉沉而劲,舌苔白薄而少津,当用温润辛金法治之。如胸胁痛 
者,可加旋复、橘络;咳逆艰难者,再加松子、款冬。咳剧震动血络,喉痛吐红,脉转沉滑,或沉数,此 
燥气已化为火也,当用清金宁络法治之。如咳逆气短,甚则有汗,咽喉干燥者,当用金水相生法治之。蹉跎失 
治,最易延为痨损,可不谨欤! 
或问曰∶曾见《内经》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之训。今先生只列痰嗽、干咳为二门,不及脏腑等咳, 
毋乃遗漏乎?曰∶是书专论四时之咳,如春令风温之咳,夏令暑热之咳,秋令秋燥之咳,冬令冬温之咳。 
其实五脏六腑之咳,不过就其见证而分。如胸疼喉痛为心咳,两胁下痛为肝咳,右 痛引肩背为脾 
咳,喘急咳血为肺咳,腰背相引而痛为肾咳。又有小肠咳者,咳而失气也;胆咳者,咳呕苦水也;胃咳者, 
咳而欲呕也;大肠咳者,咳而遗屎也;膀胱咳者,咳而遗溺也;三焦咳者,腹满而 
不食也;此皆《内经》分脏腑之咳也。念莪先生已分条治之,兹不复赘。 

卷之七
拟用诸法
属性:x加味二陈法x∶治痰多作嗽,口不作渴。 
白茯苓(三钱) 陈广皮(一钱) 制半夏(二钱) 生甘草(五分) 生米 
仁(三钱) 杏仁(三钱,去皮尖研) 
加生姜二片、饴糖一匙为引。 
苓、陈、夏、草,即二陈汤也。汪 庵曰∶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 
则痰降,故以陈皮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 
为佐也。拟加米仁助茯苓以去湿,杏仁助陈皮以利气,生姜助半夏以消痰,饴糖助甘草以和中,凡有 
因痰致嗽者,宜施此法。 
x温润辛金法x∶治无痰干咳,喉痒胁疼。 
紫菀(一钱,蜜水炒) 百部(一钱,蒸) 松子仁(三钱) 款冬花(一钱 
五分) 叭达杏仁(二钱,去皮尖用) 陈广皮(一钱,蜜水炒) 
加冰糖五钱为引。 
肺属辛金,金性刚燥,所以恶寒冷而喜温润也。紫菀温而且润,能畅上焦之肺。百部亦温润之性,暴咳 
久咳咸宜。更加松子润肺燥,杏仁利肺气。款冬与冰糖,本治干咳之单方。陈皮用蜜制,去 
其燥性以理肺。肺得温润,则咳逆自然渐止。 
x清金宁络法x∶治燥气化火,喉痛咳红。 
麦冬(三钱,去心) 肥玉竹(二钱) 北沙参(三钱) 元参(一钱五分) 
细生地(三钱) 旱莲草(三钱) 冬桑叶(三钱) 
加枇杷叶三钱去毛蜜炙为引。 
此治燥气化火刑金劫络之法。麦冬、玉竹,清其燥火。沙参、元参,润其肺金。细地、旱莲,宁其 
血络。盖血藏肝脏,故加冬桑叶以平其肝。肺气上逆,故加枇杷叶以降其肺。使肺 
气得降,肝血得藏,则咳逆吐红,均可定矣。 
x金水相生法x∶ 

卷之七
备用成方
属性:x泻白散x∶治肺经有火,皮肤蒸热,洒淅寒热,日晡尤甚,喘嗽气急等证。 
桑白皮 地骨皮 粉甘草 粳米 
水煎,温服。 
x清肺饮x∶治痰气上逆,而作咳嗽。 
杏仁 贝母 茯苓 橘红 桔梗 甘草 五味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