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中论日光疏+益西彭措-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尚未获得解脱,其主要原因亦即无始以来的分别心所致,虽然分别心无形无色,但其力量之强大是愚夫们不可抗拒的,唯有具智之士,才能彻底降伏此怨敌分别心。《入菩萨行论广释》中亦云:外面的怨敌是永远消灭不尽的,唯有灭尽内在分别心的怨敌时,则一切外敌就自然灭尽,如人赤脚恐地上荆棘刺脚,欲将整个大地用牛皮铺上,这不但是愚笨的作法,亦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若能用一片牛皮做成鞋底套在脚上,这样轻而易举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入菩萨行论》云:“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诸敌。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故对修行人来说,若不在内心下功夫,而欲荡平外境违缘、怨敌,将自己生起嗔心的对境全部消灭,则于世界上顽者量如虚空,野蛮横暴、不信佛法、刚强难化之众生比比皆是,无边无际,怎能全部清除呢?唯依大乘教法及传承上师之窍诀来息灭嗔心,行持安忍波罗蜜多,能对外境的种种敌害违缘安然忍耐,自心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中,不为任何敌害损恼而动心,不再从内心感受嗔恚等伤害,这样就等同于完全调伏了外境怨敌,消除了一切违缘。如是才能“八风吹不动,稳坐紫金莲”。如经云:“宁为心师,不师于心,即说要修行者以正知正念来管教调理狂心作为心之上师,而不要认狂心、妄心为师,否则轮回无期。”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云:“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及善安住法思胜解。此等违品亦有三种,初谓嗔恚,次谓嗔恚及怯弱心,后谓不解无其乐欲。圆满忍辱波罗蜜多者,唯由自心灭除忿恚等修习圆满,非为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非能办故,调伏自心即能成办所为事故。”乃为忍辱波罗蜜多之体相。

  一般来说,也可以从自己的修行中体会到这点。面对一切伤害,若能心平气和,那么一切原先感到嗔怒之对境亦会变得不那样厉害了。如若不尔,仅以外在人为纷争打斗之力去摆平或消除外境冤敌,则势单力薄非但不能做到,反而会使自己内心感受到更大的愤慨与痛苦。如《中观四百论》云:“无能而嗔恚,唯使自己丑,有能亦无悲,说此最下等。”是故当知,即便是佛,无论是在因地还是成佛后,亦有天魔外道损害他。因此凡夫人更不可能将自己所有怨敌全都迁移到不会伤害自己的其它地方去。佛经中云:“若能息嗔心,外敌亦灭尽,反则更增怨”。是故只有从自己内心着手,调伏嗔恨烦恼,能于一切伤害都能安然不动,这样的忍辱如同在自己周围布上了一层最坚硬的铠甲,一切违缘敌害都不能伤及自己。这是调伏外敌最有力的手段、最有效的妙方,亦是大乘佛法中的殊胜窍诀,因此修行的根本,关键在于调伏内心。因此佛陀亲口宣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故于不忘失正知正念的基础上,经常忆念上师的教言与窍诀,而时时内观自心,修习自心是最最关要的。

  丑贰、观忍度功德而修忍辱:

  忍招违前诸功德,忍感妙色善士喜,

  善巧是理非理事,殁后转生人天中,

  所造众罪皆当尽。

  该颂讲修习忍辱就会招来与前述不忍相违之诸多功德。依靠忍辱之功德就能感得容颜妙色,具足相好庄严,如同佛陀的微妙色相。以忍辱之力而断恶行善者,使得诸佛菩萨等诸大善士亦见而生喜,于彼欢喜亲近。亦能善巧明辨是理、非理之事,以正知正念来取舍一切学处,殁后转生于人天善趣之中住享安乐,并且以往所造的众多罪业皆当灭尽。

  因无嗔恼之心,故不仅感得外在的容颜妙色,且于内在的心相续亦很调柔寂静、头脑冷静、思路清晰、理智分明,对于是理、非理、邪正等皆能善巧分辨。如《般若摄颂》云:“忍为巧处成色身,功德端严相好饰。”如是不但心续清净无染,且于行为威仪亦如律如法。以此今生亦会感得很多胜妙功德,待身坏命终之后,立即转生人天之中感受种种福乐的果报。并且时时得遇善知识摄受,法喜充满,究竟得无生法忍。《入菩萨行论》云:“若励摧忿勃,此现后安乐。”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云:“若能恒时修习安忍不失欢喜,故于现法一切时中常得安乐,于当来世破诸恶趣,生妙善趣,毕竟能与决定胜乐。”《入行论》云:“故若有现前,坏我誉等者,彼岂非于我,救护堕恶趣。我为求解脱,无须利敬缚,若有解我缚,我何反嗔彼。我欲趣众苦,如来所加被,闭门不放行,我何反嗔彼。”又云:“为欲曾千返,堕狱受烧烤,然于自他利,今犹未成办。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如是思维利患而引生真实忍辱后,则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苦害违缘,皆能以正知正念来忆念上师的窍诀而修习安忍。如是非但新的罪业不会再造,且于前所造就的众多罪业皆能逐渐灭尽,从而获得殊胜之安乐。

  丑叁、共同结尾:

  了知异生与佛子,嗔恚过失忍功德,

  永断不忍常修习,圣者所赞诸安忍。

  该颂是将上述内容作一总结,而再作劝赞修习安忍。一般来说,嗔恚大多数皆为凡夫的恶习所发,忍辱大多数皆为菩萨所修的贤善心行。若不了知嗔恚的过失与忍辱之功德而去非理蛮干,这还情有可原。如今通过上述理论,认知异生凡夫生起嗔恚心的种种过患与佛陀意子修习忍辱之殊胜功德后,就应该以理智来善加取舍,从内心深处永断不忍,而于一切时中恒常修习圣者们所欢喜赞叹之诸多安忍。《六祖坛经》疑问品云:“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增上忍辱力之修法可以略概为四种:

  观众生苦:《入菩萨行论》云:“愚夫不欲苦,偏作诸苦因,既由己过害,岂能憎于人?譬如地狱卒,及诸剑叶林,既由己业生,于谁该当嗔,宿业所引发,令他损恼我,因此若堕狱,岂非我害他。”故应观想众生均为自己多生累劫的父母,并且彼诸身心充满了痛苦,怎么还会忍心于彼生嗔,使之苦上加苦,因而嗔心会自然息灭而增强忍辱力。

  观众生愚:比如一个无知的小孩,无论对大人怎样的无理取闹,大人亦会慈悲地原谅他,不会对他动少许嗔心,如是可将一切众生观如孩童般愚昧无知,他不明善恶、是非,不辨邪正、真伪,虽然给我们造了种种违害,但相对于具有理智的大人来说,怎么可以给这种无智愚夫计较呢?《入行论》云:“设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嗔彼则非理,如嗔烧性火,若过是偶发,有情性仁贤,则嗔亦非理,如嗔烟蔽空。”如是观念嗔心亦会自然息灭而增强忍辱力。

  观根性别:众生根性差异不等,每个众生彼此之间的性格皆有千差万别,因此习性恶劣的众生既便对我们造有违害,亦没必要与他计较,理应生起怜愍之心,因而嗔心亦会自然息灭。

  观幻化性:虽然从显现上有些众生给我们造有种种违害,但器情诸法皆为如梦如幻的本性,故于幻化中造害,则于幻化中受苦,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入菩萨行论》云:“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应嗔,如幻如化事。”因而嗔心亦会自然息灭而增强忍辱力。如是以理善加思维后,则于所遇到的一切违害皆能堪忍。如是修习忍辱者,乃具有大菩萨的胸怀,亦堪称大菩萨的殊胜行为。

  癸叁、忍度之分类:

  纵回等觉大菩提,可得三轮仍世间,

  佛说若彼无所得,即是出世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多同样有世间与出世间之差别,其关键在于有否通达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受之忍辱波罗蜜多。所谓忍辱之三轮,即是能修忍辱的自己、所忍辱之对境、忍辱之修法,以及为众生获得正等正觉的大菩提果而回向忍辱度的善根之时,有能回向的自己、所回向的对境、回向的善根等执著,则仍然属于世间波罗蜜多,佛于般若经与《十地经》中说:若彼三轮无所得,并毫无执著,以无漏的智慧来摄持忍辱度回向之善根,即是出世间无漏的波罗蜜多。

  无论造何等善业,皆应以三殊胜来摄持很重要,即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后行回向殊胜。特别是所造之善根,若能以清净心来回向菩提,其善根乃至未得菩提果之间永不穷尽,如同宝藏。如《慧海请问经》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入菩萨行论》中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若不如是回向的善根,如前所述,仅有一次受果就立即用尽,因此自己所造善业若不以清净心来作回向,不但是自己感果渺小无几,且于众生亦毫无利益,若能将所造善根广作回向,则不但是自己乐果无量,且众生亦会受益非浅。佛经中云:无论对活人、亡人,回向功德都是非常的重要。只要诚心诚意地为众生回向,众生毕竟会得到很大的利益。此处略举公案来加以说明:

  曾经广严城的人们准备来日迎请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们应供,当天下午,就有五百个饿鬼前来佛所,乞求佛陀将明天广严城供斋的功德回向给他们。遍知佛陀闻言,明知故问:你们是谁?为什么要为你们回向?众饿鬼说:我们是广严城那些人的前生父母,过去因吝啬心重,舍不得上供下施等造诸恶业,而今堕落鬼身,前来乞求佛陀慈悲加持。佛陀答曰:虽然可以将功德回向,但你们明天必须亲临广严城方可。众饿鬼说:现在我们变成如此丑陋的身体,恐怕不敢现身到场。佛陀呵斥道:你们在造恶业时不知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