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力潜规则-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里指责,出朝街谈巷议”,一句话,就是必须堵住读书人的嘴。惟如此方能维护帝王尊严。    
    中国由封建政治转换为皇权专制政治,如此大事,只小小的一个回合就中止了讨论,一锤定音,书籍大多被焚毁,实在不可思议。中国的新政治制度就是在没有充分酝酿的情况下草草开场了。更不可思议的是,许多辛辛苦苦集累起来的文明被付之一炬,不得不从头再来。许多文明在瞬间倒退了千年甚至数千年。文明的延续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也许有人认为,中央集权并非突兀而起,已经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准备酝酿了。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足以支持秦始皇的孟浪和专断。中国地大人众,哪种政治制度更有利于统治,大有商榷余地。然而,秦始皇不容商榷,狠狠地下达了焚书令。坑儒是焚书的继续,也是焚书的必然后续步骤。坑儒起因于侯生、卢生发泄了一些对秦始皇专制不满的言论并离他而去。这气坏了秦始皇,非追究不可。秦始皇让御史做了一个花名册,上册的四百六十多人悉数被活埋。秦始皇长子扶苏好意进谏劝阻,恳请父皇三思,结果被发配到北方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秦始皇死后扶苏被赵高所害。    
    秦之前,再残民以逞的统治者也没有能够制造出钳口封舌之锁,把民之口封杀得严严实实。在一定程度上,言路还算是敞开的。竹简(秦律杂抄)显然,秦始皇对此极为不满,听他人之言而惴惴,闻街头巷议而惶惶。坑儒的真正目的是以酷刑诛士大夫之心,从而以儆效尤。试想,四百多人被活埋,那场面也够惨烈的了,谁还敢言?正所谓诛人诛心者。    
    有意思的是,历史与秦始皇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被秦始皇焚的“书”,恰恰成为西汉之后各朝各代皇帝的统治依据,成为被奉为圭皋的道统。被坑之“儒”也恰恰成为帮助皇帝巩固江山的栋梁,不仅不能“坑”,还要重用———当然后来的儒也学乖了,不再像淳于越那么动辄露出“反骨”,“反骨”渐渐变为了媚骨。阿谀奉迎,卑躬屈膝,无所不用其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秦的迅速灭亡与其焚书坑儒的暴行具有最直接的关系,其他都是次要的。即使是从维护集权统治的需要考虑,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也非上策。任何统治,如若一无道统支持二无群臣捧附,终将难于长久。秦始皇仅依靠李斯等少数几个人为其鼓噪,仅凭赤裸裸的杀人暴政维持统治,当然难于持久。    
    人们都知道“要历史地看问题”。问题是,即使历史地看问题,焚书坑儒也是不可饶恕的。与世界其他地方同时期文明相比,显然中国的文明中缺乏民主的胚芽与人道主义关怀。秦始皇的权力空前的畸形、残暴,充满了血腥与反人权、反人类。他的严密统治完全是以民众为假想敌的,他制造了一个牢笼,不许民众越出牢笼一步。这样的政治,没有丝毫“进步性”可言。至于统一了度量衡,那属于政治之外的问题,兹不论。    
    


第二部分第十三章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是焚书坑儒的后续故事,是中国历史的又一个神秘的谶语,而且惊人的灵验。故事是这样的:    
    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赵高篡权,口称夷齐,心怀盗跖,故意尊为玉,谓肿为胖,看一看众人反应,顺者昌,逆者亡。狼子野心,昭昭可见。赵高的权威通过这个荒诞至极的故事而得到确认与加强。    
    需要注意的是“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赵高是假借法律处死“指鹿为鹿”的人。再荒唐的暴政也不乏法律依据,这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点。    
    讲假话者活,说真话者死;察言观色者活,给个棒槌就“认真”者死;阿谀者活,耿直者死;助纣为虐者活,嫉恶如仇者死;无独立意志的奴才活,有独立意志的思想者死……指鹿为马的故事为士大夫辟出两条泾渭分明的路,让他们选择。一条是活路,一条是死路。    
    政治与正义交合的部分越来越小,几乎小到不可辨认的地步。政治中充满了野蛮、欺诈与虚伪。从正义角度看,秦始皇与赵高的时代,不知道比文王、武王时代倒退了多少。指鹿为马是中国政治的一个重要谋术,为其后历代帝王所推崇。指鹿为马的故事警示群臣:聪明要收敛,糊涂最安全。大臣不是好当的,需要“盗入门而不拒”的涵养与“虎噬人而不斗”的忍耐。在权势面前争天抗俗,只能落得粉身碎骨,万劫不复。还有另一个问题值得    
    仔细推敲研究:为什么本想传代至万世的强大秦王朝,只传到了第二代就被赵高篡权了?为什么赵高在残暴不仁方面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因在于前面已经涉及到的问题,秦始皇的政权是在割断历史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是破而后立的产物,没有承继传统遗产,没有保护已经形成的文明成果,许多做法是凭空想像出来的,缺乏可操作性。只有政治与正义有一定程度的交合(政治是一个圆,正义是一个圆,二者交合的部分越多,越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完全不交合的政治是长久不了的),才能获得稳定性。秦王朝的政治几乎与正义没有任何交合,所以迅速覆灭了。后来的王朝大多数汲取了教训,很少有在腐败尚未鱼烂就覆灭的。赵高指鹿为马以为得计,其实秦就是在秦始皇与赵高所积累下来的怨恨所形成的大爆发中覆灭的。赵高的时候,朝廷已经威信扫地,人人喊诛,危若累卵。等到赵高感觉不妙的时候,已经荆天棘地、道尽途穷了,一人吐一口唾沫也能把他淹死。    
    赵高的残暴完全是由于秦始皇的耳濡目染,赵高服侍秦始皇多年,对于秦始皇玩于股掌之间的政治权力,早就垂涎三尺,欲一试为快了,机会来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部分第十四章 秦之亡,何其疾也

    司马迁在诚服贾谊的《过秦论》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见解: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敝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诛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馀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说真话的人,还没把话说完,脑袋就已经搬家。一句话,秦始皇杀人杀得太快了,如果杀得少些,杀得慢些,秦的国祚也许会大大延长。天下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即使如此,秦始皇与赵高还是像割韭菜似的割谋士的头,惟恐听到逆耳之言。话语完全被阻塞,秦的气数怎能不迅速衰竭呢?人头终究不是韭菜,割得差不多了,末日也就到了。秦始皇以一人治国,纵使他有三头六臂,也难独撑局面。李斯虽有才学,但完全顺从秦始皇的意志,实际上已经和秦始皇化作一体。秦始皇是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貌似强大无比的秦,仅与以陈胜为代表的反秦势力交战三年便狼奔豕突,末路途穷,土崩瓦解了,其扫灭六国也疾,被六国贵族势力扫灭也疾,真是让后人惊诧不已。秦末农民战争示意图秦始皇崇尚权力,嗜痂成癖,达到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他把治国与玩弄权力完全等同了起来。似乎皇帝的权力是法力无边的,是无所不能的,要怎么使就怎么使,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无拘无束,全凭个人的意志。事实并非如此,古今中外根本没有过这种权力能够长久维持的先例。凡这样的权力都是短命的。儒学的产生,就是为了延长皇权的寿命的。秦始皇的覆灭促使中国人懂得了,皇帝同样受到许多限制,存在许多不自由。再专制的皇权也存在程度不同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也需要帝王克制,甚至为了帝祚永延需要些付出。“治国”的概念中必须含有一些与权力支配相反的因素,作用力必须能够承接反作用力的破坏,并保持相对的平衡,权力才有活力。否则权力就无法维持下去。    
    从政治学角度考察,秦始皇是彻头彻尾地开历史倒车,把中国的政治战车驶向黑暗,而不是驶向光明。秦始皇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代表了历史前进方向,他的政治是逆历史潮流而行的。分封制或郡县制都不过是权力的形式。除了形式,我们还需要考察内质,也就是说要考察政治与正义交叉的部分是否扩大了?权力与义务是否对偶起来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否谐调了?对人与人的权力关怀意识是否增强了?……    
    对这一系列诘问,回答几乎一律是否定的。秦始皇所实施的的政治没有一条是顺应历史发展方向的。这就是秦迅速覆灭的主要原因。    
    让人吃惊的是,秦朝的覆灭不仅具有警醒作用,同时也具有麻痹作用。专制政治延续很久之后仍有赞扬秦始皇的。似乎秦始皇做出了万世不朽的伟业。他们把秦始皇的所谓功绩捧上了天,把他捧为了开天辟地的了不起的人物。至今参观骊山始皇陵的人中仍不乏登其陵而肃然起敬者,参拜时具有参拜权力图腾的那种虔诚。他们大概忘记了,就在他们脚下,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