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生写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霍县长不再一门心思琢磨县里的工作,而是挖空心思打探上面的动静,绞尽脑汁揣摩未来的干部人事走向,诸如:上级领导变动趋势,还要分短期、中期、长期三种情况,既要确认近期有没有变化,也要预测何时会有变化和变化以后可能的接替人选;上级领导的人际关系是不是和谐,都有没有后台,如果有矛盾,焦点在哪里;每位领导的主要政见是什么,有没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有,不同点在哪里;每位领导都有什么喜好,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还有,在市委常委会上,除了主要领导以外,谁最爱发言,谁最敢讲话,谁最有影响力,等等。    
    近年来,他不仅密切关心直接上级的情况,而且开始越级关注,到处打探小道消息。他认为,只关心顶头上司,不关注上司的上司,是近视眼。因为,上下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他俨然成了这方面的专家。    
    潜心研究是为了投其所好,窥测方向是为了“以求一逞”。这位县长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总的行动准则,是以变应变,看风使舵,东风硬随东风,西风硬随西风。但也不轻举妄动,盲目从事,而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对主要领导,在敏感问题上,要保持高度一致,包括口号、提法之类,不能标新立异,自显其能。上面领导不一致时,谁大听谁的,谁说话算,听谁的。上面来调研,要投其所好,高兴听什么,就汇报什么,喜欢看什么,就安排什么。对于有发展前途的年轻领导,要高看一眼,厚待一层,不可只看眼前,但要秘密接触,尽量缩小影响。    
    霍县长经过这番调整之后,自然更加辛苦,因为除了必要的工作不得不做外,他还要分出绝大精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窜下跳、左右逢源,以至白天精神恍惚,晚上夜不能寐。至于情况有否改观,最后能不能如愿以偿,也还是未知数。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有那个事不是那么回事

    袁公善于“圆道”,对于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他轻启利唇,稍加点染,就可以化大为小,化有为无,甚至化坏为好。面对这类麻烦事,他往往先肯定,后否定,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先肯定”“抽象肯定”能给人以尊重事实的感觉,可为“后否定”“具体否定”奠定诚信基础。他有一句口头禅:“有那个事儿,但不是那么回事儿!”    
    袁公长期身居要职,门生故旧颇多,号称:“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其中有一位原为企业工人,几年时间里,已经被他运作提拔为副区长,但由于能力差,水平低,群众威信不高,换届选举前夕,不得不四处活动,八方游说,做了大量拉选票工作,以致举报信纷至沓来,反映到上级党委。正巧袁公负责调查此事,他草草了解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有那个事”,给一些人打了电话,走访了一些人家,但“不是那么回事”,不是为了拉票。给一些熟人打电话是打招呼,让他们别搞小动作,别为自己做工作,免得旁人说闲话;走访是征求对自己的意见,都是无可厚非的。    
    袁公有位老同事,曾在一起工作多年,并对他有过帮助,两人一直感情甚笃。这位同事现在是他的下级。此人不拘小节,经常出入歌厅舞厅迪厅浴厅,找“三陪”小姐,搞异性按摩,放浪形骸,在群众中影响不好,被机关干部称作“花花公子”。事情反映到上级领导机关,正巧也由袁公负责调查处理。他的结论是,“有这类事”,他这位老同事确实经常去这些不该去的场所,但“不是那么回事”,每次去都是陪外地客人或上级领导,并且从未有过火行为。他这位同事其实很不情愿,没有办法而已。    
    袁公自己没有孩子,将妹妹的儿子带在身边,视同己出。不料此子颇不省心,念书时打架斗殴,荒废学业,文化水平不高;参加工作后,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鬼混。偏偏袁公对此子的期许很大,寄希望予其光宗耀祖,所以经常打电话向部门领导施加压力,要求提拔。不知是谁将此事捅上去了,于是有领导找袁公谈话。袁公承认“有那个事”,他确实给部门领导挂过电话,但“不是那回事”,他没有施加压力,而是希望他们严格管束自己的外甥,别留情面。    
    不巧得很,在袁公所在的领导班子即将换届之际,袁公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癌症,医生自然要求他马上住院治疗。袁公担心此事张扬出去影响自己的提名和选举,拒绝入院医治。当别人问及此事时,他还是那句老话,“有那个事”,身上发现个肿块,但“不是那回事”,不是恶性的,是良性肿瘤。    
     袁公装作没事人一样,别人不好勉强,但癌细胞却毫不留情地悄悄地迅速扩散。他病入膏肓,终于无可奈何地住进医院,但已错过了治疗时机。    
    弥留之际,他睁眼看到家人守候在旁,哭得泪人一般,仍喃喃地说“没那个事,我死不了”,说完就闭上眼睛,再也没有睁开。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市井间有类“会说话”之人,特点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就是其一。《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城,小心翼翼初登荣国府时,王熙凤的几段话就展现了她“会说话”的超凡才能。先是人未到话先行:“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尚未出场,就给人以热情似火的感觉。随后拉过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一席话,既让老祖宗悲中含喜,心里舒坦,又叫林妹妹情动于衷,感激涕零。而当贾母半嗔半怪说不该再让她伤心时,王熙凤话头一转,又说:“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至此,她把初次见到林妹妹应有的又悲又喜又爱又怜的情绪,抒发表演得淋漓尽致。    
    在现代社会里,仍然不乏这类“会说话”之人。他们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在这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他们往往出身于复杂的家庭背景,成长于多变的社会氛围,从小养成谨小慎微、见风使舵的性格。他们不乏应变之才,但机敏有余,原则性不足。置身一个环境,必先搞清人和人的关系,搞清身边每个人的所好所忌,搞清喜欢听什么厌恶什么,高兴听什么就说什么,讨嫌的话绝对不说。特别是面对互相矛盾的双方,他们会左右逢源,两面讨好:说此好,能挠到痒处,引来发自内心的欢喜;论彼非,能点到痛处,触及软肋 ,让人频频颌首。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会十分谨慎,对谁都露笑脸,唱颂歌,对谁都客客气气,热情洋溢,对谁都不讲掏心窝子的话,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如果参加讨论会,他们会尽量避免开第一腔,轻易不亮自己的观点。有时逼到头上不得不讲时,也是多讲模棱两可的话,不疼不痒的话,可伸可缩的话。一旦后面发言同自己观点不一致时,能够很自然地拉回来,拉成并无不同,绝对避免观点交锋。在领导面前,更是鼓动如簧之舌,说恭维话,说体己话,但由于“会说话”,还要落落大方,言词恳切,娓娓动听,不愠不火,既不显得谦卑,又不露阿谀奉承之态,领导听了不讨嫌,很舒服,有时还心旷神怡。    
    当然,这种“会说话”之人,一般很少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而习惯于说假话,说虚话,说套话。他们说话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言由心生,说自己想说之话,而是揣摸对方的感觉,讲言不由衷的话。这种人,其实也很累。当然,如果发展下去,信口雌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可就不是一个“累”字所能涵盖的了。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搅劲孩子多吃奶

    “搅劲孩子多吃奶”,这句俗话是我早知道的。然而“搅劲”何以“多吃奶”,过去从未深想。后来听朋友讲了一则“搅劲孩子”的真实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某单位分房时,遇到一位“搅劲”科长。这位科长全家两辈三口人,头一年由一间扩为两间,这一次又申请要“三室”。起初听到这件事,人们,包括他的领导,都是“摇头派”。可是,事隔不久。却意外地发现,“摇头派”变成了“点头派”。正在人们大惑不解的时候,这位科长得意忘形,自己揭开了“谜底”:原来他经过“调查研究”,掌握不少摇头派们见不得人的事情,一一记在本子上,进行了“火力申请”。“我要三室!”——这位科长开门见山。“不行!”行政领导一口回绝。“为什么?”——这位科长步步紧逼。“你心里明白!”——行政领导毫不退让。“那么好吧,还是让你自己先明白明白吧!”——这位科长不慌不忙地掏出一个笔记本,“堡垒”随之被攻破了……    
    故事还没有完,这位科长觉得光一个人“软”了还不行。于是乎,在班子讨论房子的会议上,他突然闯进去宣称:“你们今天研究房子,我知道!你们每人身上的‘小尾巴’,我知道!你们讨论中谁‘卡’我,我也能知道!”这“三个知道”很有震慑力,话虽不多,却好像托起一个“炸药包”,没等“引爆”就搞掉了“火力点”……“三室”就这样拍板定案了。    
    在现实生活中,像这位科长那样“搅劲”十足的“吃奶孩子”为数不多,像这位行政领导这样满身瑕疵的“奶妈子”也属鲜见。但由这则故事所反映出的问题,却值得人们深思。    
    这位科长的“搅劲”之所以起作用,主要还是遇到了怕“搅”的“奶妈子”。像那位行政领导那样,生怕“搅”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