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音乐史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困的民歌也有很多,如山东地区农民在家乡无法生活,纷纷出走山海关,在
东北垦荒谋生,即所谓“下关东”。有一首民歌《下关东》描写了他们在长
途跋涉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

山西河曲地区人民在家乡破产、无法生活时,也不得不远走他乡,出外
谋生,这就是“走西口”、“跑口外”,下面这首民歌便反映了他们离乡背
井的生活。

近代,由于帝国主义雄厚资本和廉价商品的输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
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是非常薄弱而不巩固的,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
如铁路、矿山、海运、纺织、造船业工人,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买办
资本家的压迫,生活尤为贫困。此时出现了早期的工人歌曲,如流行在青岛
地区的一首纱厂女工歌曲《做工五更》,便反映了纺纱女工的悲惨生活。

另一首工人歌曲《矿工苦》描写唐山开滦煤矿工人的生活。这首歌是河
北地区的常用曲调,直到解放前夕仍很流行,可以改动部分乐句重新填词。
旋律委婉流畅,有一定的感人力量。

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对各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残酷的统治,也激起了各族人
民的反抗,并在近代爆发过多次的武装起义。维吾尔族的沙迪尔(1788—
1871)就是一位领导维族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英雄人物,他曾多次被捕、流
放,但始终顽强斗争,最后被清朝统治者杀害。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民歌手,
创作过不少歌曲,如《水渠之歌》、《流浪之歌》等至今为人民传唱。人民
也编了很多歌曲来歌颂他的事迹,《沙迪尔》就是其中一首。这首歌以深沉
宽广的音调表现了沙迪尔虽然身陷囹圄,但仍坚持斗争的英雄性格。

其他反映少数民族人民抗清斗争的民歌还有苗族民歌《张秀眉》、回族
民歌《高大人上口外》等。

各种传统的民歌体裁在此时期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如号子、山歌、小调
等,都与近代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表现了多种不同的题村内容。号子是在
劳动中创作和传唱的,它与我国人民笨重的劳动方式和艰苦的劳动条件有
关。在音乐上多无固定的程式,可随时即兴编唱;曲调淳朴自然,唱词通俗
易懂;节奏虽自由,但整齐划一;多以一人领唱、众人帮腔的方式演唱,在
劳动中起振奋精神、协调动作、解除疲劳的作用,如搬运、打夯、采石、伐
木、车水、打粮、打渔等均有号子。近代,因港口码头运输繁忙和各种工商
业作坊的发展,又有很多搬运和特定工种的号子流行,如杠棒号子、搭肩号
子、盐工号子、竹麻号子、榨油号子、打蓝(染料制作)号子等,很多号子
的唱词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小调反映的社会生活则非常广阔,很多小调源
于明代以来的俗曲,不少小调流传很广,在不同地区曲调往往有所变异,并
被编配上不同内容的歌词,如上述《做工五更》、《矿工苦》等。乾隆六十


年(公元1795 年)刊行、颜自德选辑、王廷绍编订的《霓裳续谱》、道光八
年(公元1828 年)刊行、华广生辑的《白雪遗音》均为俗曲选集,收有不少
歌词。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 年)刊行、华秋苹编《借云馆曲谱》(又
称《借云馆小唱》),用工尺谱记写了明清以来流行的、《三阳开泰》、《软
平调》、《五瓣梅》等十首小曲曲谱。该曲谱还附有“出字收音总诀”、“辨
声捷诀”、“四声唱法所宜”等,辑录了小曲演唱的用韵和技法,则尤为可
贵。有些小调(即小曲),如《孟姜女》、《银纽丝》、《叠断桥》、《剪
靛花》、《玉娥郎》、《鲜花调》等流传时间长久,经过传唱和加工锤练,
其变休甚多,在曲调上完整、成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如《剪靛花》,又名《剪剪花》,其各种变体曲调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
地区。还曾被不少戏曲剧种和曲艺曲种所吸收,作为常用曲牌,对曲艺、戏
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一首当时在北京地区传唱的《剪靛花》
的曲调:

又如《鲜花调》,原有十余段歌词,叙述《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
恋爱故事。其第一段以鲜花(或茉莉花)比喻爱情,借以抒情,传唱最广。
《鲜花调》在不同地区,曲调的变化也较大,下面是《小慧集》(清贮香主
人辑,有1821 年序)中所载的一首《鲜花调》:

至今在江浙地区流传的《茉莉花》与《小慧集》所载的《鲜花调》,其基本
曲调相同,但是前者的旋律起伏较大,且多装饰音,更加活泼流畅,抒情委
婉,是《鲜花调》的变体形式之一:

各种形式的传统民歌,自明清至近代演化出数量繁多的新曲调,经过时
间的考验和筛选,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好的,都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简
明朴实地表现着人民的思想感情,一直传唱至今。


二、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十九世纪末期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瓜分活动日益加强,它激起
我国人民的义愤和反抗。各地抗捐、抗税和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活动此起彼
伏。抵御外侮、进行改革、力图自强的思想在知识分子当中普遍高涨,资产
阶级改良派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
科学文化,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当时,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新式学堂,
“学堂乐歌”是人们对这些新式学堂中所设音乐和唱歌课程的称呼。

学堂乐歌的大量产生是在本世纪初期,作品多以反帝、强兵、御侮等爱
国思想为主题,如《中国男儿》、《何日醒》、《惟我同胞》、《抵制美约》、
《国耻》、《劝用国货》等。

革命党人秋瑾(1875—1907)是一位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留
学日本时参加了同盟会,被推为浙江省主盟人。后来在一次起义中被坏人告
密而被捕,为民主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曾写过很多诗文和弹
词《精卫石》,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还利用学堂乐歌宣传革命。其中
有一首《勉女权歌》,用简谱刊印在她主编的《中国女报》第二期(1907 年
2 月)上。这首歌号召妇女勇敢地摆脱封建压迫的精神枷锁,投身到社会革
命中去。希望妇女为“恢复江山”而尽责,在当时起了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

辛亥革命前夕,流传一首《勉学》,号召人们发奋图强,挽救祖国危机,
表达了人民希望民族复兴的愿望。

近代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丰子恺曾在《艺术趣昧》一书中回忆当时学校中
演唱此歌的情形:

“我们学唱歌,正在清朝末年,四方多难,人心乱动的时候,先生费了半个小时来

和我们讲解歌词的意义。慷慨激昂地说,中国政治何等腐败,人民何等愚弱,你们倘不再

努力用功,不久一定要同黑奴红种一样。先生讲时声色俱厉,眼睛里几乎掉下泪来。我听

了十分感动,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我们唱到‘东亚大陆将沉没’

一句,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

辛亥革命后的一九一二年曾刊印过一本《共和国民唱歌集》,其中不少
作品热情赞扬辛亥革命,积极拥护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如《庆祝共和》、《共和国民》、《爱国歌》、《女革命军》、《光复纪念》
等。

学堂乐歌中还有提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歌曲,如《劝工》;有反映妇
女解放和新式婚姻的,如《女子体操》、《天足歌》、《婚姻祝词》。在歌
曲《演说》中提出了“政自由,教自由”的资产阶级民主问题;《欧美二杰》
一歌借华盛顿等人的主张提出了“自由建国世界新”、“将人权扶起”的资
产阶级“人权”观念;《地球》、《格致》是讲自然科学知识的。这些歌曲
广泛宣传了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也就是当时被称之为新学
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乐歌中也有一些歌曲如《忠君》、《尊孔》、
《颂立宪》等是宣扬封建思想和鼓吹君主立宪的作品。总之,乐歌所包含的


内容是复杂的,反映着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但其主流是进步的,应该给以
肯定。

学堂乐歌是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绝大多数是填词之作,
曲调主要来自日本,其次来自西欧各国。最早的乐歌课多是日本教习任教,
传播乐歌的简谱记谱法也来自日本,甚至歌集都是在日本排版、印刷。所以
产生这种情况是有历史原因的,1906 年无锡城南公学堂《学校唱歌集》中《乐
歌》一曲篇末有下列词句:

讵料郑卫淫声杂,古音失传至今荒,

幸有欧西新歌来,学界改良增荣光。
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很多人热心于吸收欧洲和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文化,大
量介绍和选用外来曲调,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

学堂乐歌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各种歌曲体裁,如儿童歌曲、舞蹈游戏歌
曲、摇篮曲、进行曲,独唱、齐唱和简单的二声部、三声部合唱等多种演唱
形式也在演唱乐歌时出现。学堂乐歌把群众歌咏的方式引进中国人民的音乐
生活,又使很多新的音调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成为我国音乐的构成因素,
为“五四”运动以群众歌曲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基础。直至第二次国内革命
用曲争》、抗日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歌曲中还继续采歌后中
国男儿》、《十八省地理历史》、《惟吾同胞》等曲战的调,在新的阶级斗
争和民族斗争中发挥着它们的战斗作用。

沈心工、李叙同的创作

学堂乐歌的演唱者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因此它在知识分子中间影响较
大。在学校里出现一批创作、填词和教唱乐歌的音乐教育家,最著名的是沈
心工和李叔同。

沈心工(1869—194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