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音乐史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律活泼流畅、生机盎然,表现人们在旱天时节,忽然听到雷声隆隆、预示天
将降雨的喜悦心情。全曲贯串着欢快跳跃的节奏,与原曲沉滞平板的情调完
全不同,创造了一个新的意境。

将两曲对照如下:


严老烈还用民间曲调《寡妇诉冤》改编为《连环扣》。《寡妇诉冤》原
是一首悲怨的曲调,经严老烈改编后,旋律加花,并采用五度转调演奏,成
为一首活泼愉快的乐曲,把原曲委婉地诉说哀怨一变而成为对美好未来的希
望。曲调激昂有力,表现了对封建势力的憎恨和反抗情绪,具有近代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的色彩。

将两曲开始的旋律对照如下:

严老烈改编的乐曲也可作为扬琴独奏乐曲演奏。他有一套独特的演奏技
法,用右手(右竹)奏旋律,左手(左竹)奏衬音,衬音增多以后,逐渐成
为旋律的组成部分,使曲调更为欢快流畅,形成一种新的演奏风格。

何柳堂(约1872—1934 年)是一位琵琶演奏家,也是从事早期广东音乐
创作和改编的作曲家。近年有人到他的家乡广东省番禺县调查,知道他是一
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栖身祠堂,一生以写作和授徒为生的民间艺人。他
除了写过许多广东乐曲外,还写过一些以宣传抵制洋货、反对蓄婢、劝戒洋
烟为题材的地方曲艺作品。他创作的著名乐曲有《群舟竞渡》、《赛龙夺锦》
等。因为在他演奏的乐谱选集中最早出现了《雨打芭蕉》一曲,从此曲旋律、
音域来看,是为在琵琶上弹奏而作,何柳堂演奏琵琶曲,多奏自己改编或创
作的乐曲,所以有人认为这首乐曲可能也是他的创作。

《赛龙夺锦》一曲,又叫《龙舟竞渡》,流传甚广。它描写的是民间举
行的龙舟竞赛、奋夺锦标的欢腾热烈场面,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坚强、勇敢、
豪放、乐观的精神面貌。乐曲运用了很多新颖的音乐语言和技术手法,为广
东音乐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丘鹤俦(1880—1943 年)是我国较早编写广东音乐书刊的人。他于一九
一六年左右出版了《弦歌必读》,又于一九二○年出版了《琴学新编》第一
集、第二集,对广东流传的小曲做了一番搜集、整理工作。书中标明为“粤
调”的乐曲有大调、小调、过场乐曲、粤剧和潮剧唱腔,包括二簧、西皮、
梆子、恋坛(乱弹)等,还有南音、粤讴、民歌、牌子曲(昆腔)、梵音(佛
曲)共七十余首曲调,对广东音乐的传播起了相当的作用。此外,他还创作
了《双龙戏珠》、《声声慢》、《相见欢》、《狮子滚球》等乐曲。《狮子
滚球》一曲以秦琴为主奏乐器,曲中运用了双音、音域较宽的跳跃旋律、推
弦所达到的半音效果等秦琴的演奏技巧,发挥了主奏乐器的性能,有一定的
创造性。

除了上面谈到的创作和改编的乐曲外,还有一些广东音乐乐曲,来自其
他地区,但流传至广东以后,经当地人反复演奏,改变了原有的面貌,变成
带有广东地方风格的乐曲。有人说:“。。这些古调词曲,并不完全是发源
在广东地方的,其中如昭君怨、浪淘沙、梅花三弄等等,都本是燕赵间的名
词谱,不过它经过广东音乐家的演奏和改革,愈形婉转动听了”(《粤乐精
华》中“关于粤乐的说明”便反映了这种情况)。

以一九三四年曹天雷所编《粤乐名曲集》初集中所收集的粤曲《三潭印
月》与一九一六年沈肇州所编《瀛州古调》(琵琶谱)中的《汉宫秋月》来
比较,可以看出《三潭印月》是来自琵琶曲《汉宫秋月》,但与《汉宫秋月》
曲谱不同,它适应了粤胡的演奏要求,形成另一种风格。

现将两曲开始的旋律对照如下:


《粤乐名曲集》中还有一曲,仍名为《汉宫秋月》,也是来自琵琶曲《汉
宫秋月》,它和《三潭印月》是异名同曲,但《三潭印月》加花更为繁多。
此例说明了广东音乐与其它器乐曲的相互吸收与交流。

广东音乐是近百年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乐种,它
的早期曾出现不少优秀作品,只是三十年代以后,在大城市中成了舞厅中的
音乐,出现很多庸俗、肤浅、甚至黄色的东西,濒于衰亡的绝境。解放后,
广东音乐又继承了它的优秀传统,重新获得新生。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近代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演奏形式,
它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进行演奏,所以称为丝竹乐。所用乐器有二胡、
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丝竹乐在这些地区的城
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但两者风格不完全相同。城市中以文人居多,在演奏手
法上加花较多,风格优雅华丽;在农村中吹鼓手较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常
加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一九一一年以后,逐渐以上海为中心。
组织了很多演奏丝竹乐的团体,如“文明雅集”、“钧天社”、“清平社”
等。这些团体定期集会,各地丝竹爱好者也前来参加。江南丝竹的乐曲有的
来自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中演奏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
古典曲牌。著名的乐曲有所谓“八大曲”之称,即《老三六》、《慢三六》、
《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行街》
等。

江南丝竹乐曲在曲式结构上,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一个基本曲调的
变奏,如《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第二类是一种
类似西洋音乐回旋曲式的循环结构,如《老三六》、《慢三六》。第三类是
多曲牌联奏的套曲,如《四合如意》、《行街》等。

“三六”一曲流传很广,它是由多个曲调组合而成,各个乐段之间用“合
头”的形式衔接起来,连贯而流畅。“合头”在全曲共出现五次,演奏时每
至一个乐段开始时速度渐快,显示出层次的变化,也表示情绪的不断高涨。

下面是此曲的“合头”,旋律流畅而舒展:

最后的结尾发展了合头的旋律,并在节拍、速度、调性上有所变化,与全曲
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用“合头”连接若干曲调,形成一个完整的乐曲,是我国民间音乐中流
传历史很悠久的一种曲体结构形式。它在江南锣鼓曲牌中也普遍使用。

《行街》一曲的标题本身已说明它由于经常用于婚礼行列而得名,也可
看出江南丝竹的某些乐曲与人民的风俗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乐曲充满
了明快喜悦的情绪,它由《小拜门》、《玉娥郎》和一个小快板的曲牌组成,
最后有一个快板尾声,是个曲牌联奏的套曲形式。乐曲前面悠扬抒情的慢板
与后面活泼跳跃的快板形成鲜明的对比。

下面是其中的第一段《小拜门》,它原是一个可以单独演奏的曲牌,也
常用于戏曲伴奏,曲调迂回反复、悠扬流畅:


《四合如意》又称《四合》,也是多个曲牌组成的大型套曲。加上“如
意”二字是取民间成语“吉祥如意”的意思,说明它的流行也与民间风俗有
关。《四合》的传谱很多,因地区的不同而分为《扬州四合》、《苏州四合》、
《杭州四合》等。曲牌由四、五个到七、八个组成,所以也有称作《八合》
的。在上海附近农村还流传带锣鼓的《四合》,称作《锣鼓四合》,其结构
和风格接近于江南套头锣鼓,与《吓西风》、《汉寿亭侯》等乐曲相似。一
九二○年前后出版的《扬合》乐谱上,有锣鼓的痕迹,苏州的某些《四合》
谱上也有“级级封”、“巧连环”等锣鼓曲牌的小标题。这些带锣鼓的乐谱
可能是《四合》的早期传谱。

演奏《四合如意》时,乐队要严格按照一竹一丝相间的顺序就坐,每种
乐器独奏与多种乐器合奏相结合。轮流独奏的乐段分别称为头卖、二卖、三
卖,又称头赛、二赛、三赛,有相互传接和竞赛的意义,这样可以造成不同
乐器之间音色的变化和对比,别具特色。

江南丝竹是近代盛行的新乐种,曲调爽朗、节奏明快,给人以清新、优
美的感受,表现了江南地区人民勤劳朴实、细致含蓄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
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山清水秀的家乡景色的赞美。很多乐曲广泛流传各
地,受到群众的欢迎。

吹歌

吹歌是近代广泛流行于我国河北、山东一带的器乐合奏。

河北农村的“吹歌”,是农民在农闲时或参加人家的婚、丧、喜庆活动
时,用管子及笙、海笛、胡琴、云锣、鼓、钹、小铛铛、梆子等乐器演奏。
其曲目大多是可以演唱的“歌”。有些是河北地区流行的民歌,如《二十四
糊涂》、《摘棉花》、《算盘子》。有些是河北梆子的唱段,演奏者用管子、
海笛、含哨等模仿群众熟悉的唱段,这叫做“卡戏”。要把戏曲唱腔“卡”
得很逼真、维妙维肖,就要求演奏者熟悉唱腔所表现的情感,还要有比较高
的技巧,能很好地控制乐器各音孔的音高,吹出各种滑音。还有些曲目是古
老的传统曲牌,如《朝天子》、《万年欢》、《集贤宾》、《得胜令》筹。
河北吹歌的演奏风格朴素而粗犷,表现了我国北方人民豪爽、乐观的性格和
气质。有一首乐曲《小放驴》就是通过管子领奏与其它乐器合奏相呼应,形
成一问一答的演奏方式。其活泼、跳跃的曲调生动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侧面:

另有一曲《放驴》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两个曲调中都有许多乐句
是对偶形式,即前后乐句应用独奏与合奏相互呼应的手法演奏。民间艺人称
之为“学舌”也就是模仿的意思。

除河北吹歌外,山东鼓吹乐,山西民间吹打乐部很有特点。山东鼓吹乐
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笙、笛、云锣、锣、鼓、梆子,艺人们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