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43-温热经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吐,止后服。 
徐洄溪曰∶此剂分两最小,凡治上焦之药皆然。按此汤加减七方,既不注定何经,亦不专治何误。总由汗、吐、下 
之后,正气已虚,尚有痰涎滞气,凝结上焦,非汗下之所能除。 
雄按∶温暑湿热之证,每有痰涎滞气,凝结上焦,不必 
在汗吐下后也。既非汗下可除,尤忌妄投补剂。经所云∶“在上者,因而越之”,则不动经气,而正不重伤,此为最便, 
乃不易之法也。古方栀子皆生用,故入口即吐,后人作汤,以栀子炒黑,不复作吐,全失用栀子之意,然服之于虚烦证 
亦有验,想其清肺除烦之性故在也。汪按∶欲取吐者,必宜生用。 
x一物瓜蒂汤x 
瓜蒂(二个,锉)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尤在泾曰∶暑之中人也,阴虚而多火者,暑即寓于火之中,为汗出而烦渴。宜白虎加人参以清热生阴。阳虚而多湿 
者,暑即伏于湿之内,为身热而疼重。故暑病恒以湿为病,而治湿即所以治暑。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气, 
水去而暑无所根据,将不治而自解矣。此治中暑兼湿者之法也。 
x炙甘草汤x(一名复脉汤) 
甘草(四两,炙) 生地黄(一斤) 麦冬 麻仁(各半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人参 阿胶(各二两) 大 
枣(三十枚)方中行曰∶地黄上不当有“生”字。 
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 
沈亮宸曰∶此汤为千古养阴之祖方也。 
邹润安曰∶地黄分数,独甲于炙甘草汤者。盖地黄之用,在其脂液,能荣养筋骸、经脉干者,枯者,皆能使之润泽 
也。功能复脉,故又名复脉汤。脉者原于肾而主于心,心血枯槁,则脉道泣涩。此《伤寒论》所以脉结代与心动悸并称, 
《金匮要略》又以脉结悸与汗出而闷并述。至肺痿之心中温温液液,涎唾多,则阴皆将尽之孤注,阳仅膏覆之残焰,惟 
此汤可增其壳内络外之脂液也。 
x瓜蒂散x 
瓜蒂(熬黄) 赤小豆(各一分)汪按∶赤小豆乃小粒赤豆,俗名米赤者是也。勿误用相思子。各别筛为散已,合 
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为止。 
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之。 
卢子繇曰∶瓜象实在须蔓间也。蒂、瓜之缀蔓处也。性遍蔓延,末繁于本,故少延辄腐。《尔雅》云∶其绍瓞;《疏》 
云∶继本曰绍,形小曰瓞。故近本之瓜常小,近末之瓜转大也。凡实之吮抽津液,惟瓜称最。而吮抽津液之枢惟蒂,是 
以瓜蒂具彻下炎上之用,乃蒂味苦而瓜本甘,以见中枢之所以别于上下内外,诚涌泄之宣剂通剂也。 
x麻黄连轺赤小豆汤x 
麻黄 连轺 甘草(炙) 生姜(各二两) 赤小豆 生梓白皮(各一升) 杏仁(四十个) 大枣(十二枚)潦 
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邹润安曰∶《本经》胪列连翘之功。以寒热起,以热结终。此条瘀热在里句,适与连翘功用不异。郭景纯《尔雅》注∶ 
一名连苕,苕,轺声同字异耳!而今本《伤寒论》注曰∶连轺即连翘根,遂以《本经》有名未用翘根当之。陶隐居云∶ 
方药不用,人无识者。故唐本草去之。岂仲景书有此,六朝人皆不及见,至王海藏忽见之耶?噫!亦必无之事矣。 
x栀子柏皮汤x 
栀子(十五枚) 黄柏(二两) 甘草(一两)水四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邹润安曰∶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栀子柏皮汤证,其标皆见于阳明。阳明者,有在经、在腑之分。 
发热、汗出、懊 ,皆经证也;腹满、小便不利,皆腑证也。栀子大黄汤证,经多而腑少;茵陈蒿汤证,有腑而无经; 
栀子柏皮汤证,有经而无腑;大黄硝石汤证,经少而腑多。 
雄按∶《金鉴》云∶此方之甘草,当是茵陈蒿,必传写之讹也。 
x茵陈蒿汤x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盒饭利,溺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病从小便去也。徐洄溪曰∶先煮茵陈,则大黄从小便出,此秘法也。 
邹润安曰∶新感之邪,为素有之热,结成黄胆,此证已所谓因陈矣。故《伤寒》、《金匮》二书,几若无疸不因陈者。 
然栀子柏皮汤证,有外热而无里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有里热而无外热。小建中汤证,小便自利。小柴胡汤证,腹 
痛而呕。小半夏汤证,小便色不变而哕。桂枝加黄 汤证,脉浮。栀子大黄汤证,心中懊 。硝石矾石散证,额上黑。 
日晡发热,则内外有热,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小便不利,口渴,为茵陈蒿汤证矣。第腹满之治在大黄,内热之 
治在栀子。惟外复有热,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始为茵陈的治。其所以能治此者,以其新叶,因陈干而生,清芬可以解 
郁热,苦寒可以泄停湿也。盖陈干本能降热利水,复加以叶之如丝如缕,挺然于暑湿蒸逼之时,先草木而生,后草木而 
凋,不必能发散。而清芳扬溢,气畅不敛,则新感者,遂不得不解,自是汗出不止于头矣。故曰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 
能发黄也。 
x抵当汤x 
水蛭(熬) 虻虫(去翅足,熬) 桃仁(去皮尖,各三十个) 大黄(三两,酒浸)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徐洄溪曰∶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气者,易治。阻之久,则无生气而难治。盖血既离经,与正气全不相属,投以 
轻药,则拒而不纳。药过峻,又能伤未败之血,故治之极难。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则生血不伤, 
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 
雄按∶王肯堂云∶人溺、蜂蜜,皆制蛭毒。 
章虚谷曰∶经言∶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外溢则吐衄,内溢则便血。盖阴阳手足十二经交接,皆由络 
贯通,接连细络,分布周身,而血随气行,必由经络流注,表里循环,是故络伤则血不能循行,随阴阳之部而溢出,其 
伤处即瘀阻,阻久而蓄积,无阳气以化之,乃成死血矣。故仲景用飞走虫药,引桃仁专攻络结之血。大黄本入血分,再 
用酒浸,使其气浮,随虫药循行表里,以导死血归肠腑而出,岂非为至妙至当之法哉!由是类推,失血诸证,要必以化 
瘀调经络为主矣。余每见有初治即用呆补之法,使瘀结络闭,不能开通,终至于死,良可慨也! 
雄按∶王清任论虚劳亦主瘀阻。盖本大黄 虫丸之义而言也。 
x文蛤散x 
文蛤(五两) 
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x文蛤汤x 
文蛤 石膏(各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杏仁(五十粒) 大枣(十二枚) 
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邹润安曰∶文蛤即海蛤之有纹理者,吴人谓之花蛤。 
雄按∶王晋三云∶若黯色无纹者,服之令人狂走赴水。夏小正∶ 
季秋之月,雀入于海为蛤。安氏云∶雀,羽虫也。羽虫属火,火炎上,故鸟上飞。曷为入海而为蛤?盖九月火伏于戌, 
十月纯阴,金水之令,故羽虫感之而化也。蛤属水,水性下,故下潜。秋冬,水胜火。雀为蛤,象火之伏于水也。又离 
为火为雉为蚌,雀雉之类,蛤蚌之类,外刚内柔,皆离之变化也。因而思《伤寒论》反以冷水 灌之证,非火厄于水而 
何?《金匮要略》吐后渴欲得水之条,非火之溺于水而何?惟其火在水中而病,故以火入水中而生者治之。然厄于水者 
恶水,恶水则火与水未相浃也。故直以是使水中之火,仍畅茂得生而可已,溺于水者喜水。喜水则火与水渐相浃矣。故 
必合麻杏甘膏加姜枣,以清发之乃能已也。 
x五苓散x 
泽泻(一两六铢)猪苓 茯苓 白术(各十八铢),方中行曰∶术上不当有“白”字。 
雄按∶二十四铢为一两,每铢重四分二厘弱,六铢为锱,即二钱五分,十八铢即七钱五分也。 
桂枝(半两) 
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多服暖水,汗出愈。 
沈果之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盖表证为太 
阳不足,故用桂以宣阳气,通津液于周身,即《内经》“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旨,非用之以通水道下出也。里证为三 
焦之气化不宣,故用泻、术、二苓以通三焦之闭塞,非开膀胱之溺窍也。夫下焦之气化不宣,则腹膨而小便不利。水蓄 
膀胱,是为胞痹。此乃水蓄于膀胱之外,不能化入膀胱,故用五苓以化之。至小便不利,汗出而渴者,亦主以是方。而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盖渴为阳气不足,水不上升也。不升则不降,故用桂以升之,二苓、泽泻以降之,而用术以 
为中枢,乃注者,莫不以渴为热入膀胱,津液被劫所致。如果热入而复用桂、术以温液耗津,又加苓、泽以渗之,是热 
之又热,耗之又耗,速之毙矣。且不渴者反不用五苓而用茯苓甘草汤,可知不渴则无须桂、术之蒸腾津液,而桂、术之 
非治太阳而治三焦,更不待言矣。 
x小陷胸汤x 
栝蒌实(大者一枚)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邹润安曰∶观仲景之用栝蒌实,在此汤曰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在栝蒌薤白白酒汤,曰喘息咳唾,胸背痛, 
短气。而其脉,一则曰浮滑,一则曰寸口沉迟,关上小紧数,是皆阴中有阳,且踞于阳位者也。夫胸背痛,较按之方痛 
则甚,痹则较结为轻,咳唾喘息,是其势为上冲,而居于心下,按之才痛。似反静而不动,此其机总缘气与饮相阻,寒 
与热相纠。热甚于寒者,其束缚反急而为结;寒甚于热者,其蔽塞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