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扔掉吗?”
中医的理论是,你可能对很多东西过敏,但我认为这是你体内的阴阳失调了,如果我给你调整过来,你就对那些东西不过敏了。
诊断完毕,这位朋友就问我,该怎么治疗呢?
我说,不用开方子了,我送你一本我写的书吧。
于是,我就送了他一本《神医这样看病》,然后,在写着黄元御的桔梗元参汤那页夹了一张书签,告诉他,就是这个方子,回去买五副。
黄元御是清代的高人,乾隆皇帝的御医,他认为鼻炎是身体阴阳失调造成的气机升降失调。这个桔梗元参汤的方子是:桔梗九克、元参九克、杏仁九克、橘皮九克、法半夏九克、茯苓九克、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可以升降气机,祛除寒邪。专门治疗鼻涕清那种类型的鼻炎。
如果鼻涕是黄的,他的方子就换成了五味石膏汤:五味子三克、生石膏九克、杏仁九克、法半夏九克、元参九克、茯苓九克、桔梗九克、生姜九克。里面加了点清热的药。
那么,这两个方子有什么区别呢?
黄元御的方子非常注重气机的升降,这两个方子都是升降气机的,其中茯苓祛湿,助脾气生发;半夏助胆胃之降;杏仁降肺气;甘草守中。这是黄元御的基本思路,他认为人体气机升降会形成一个圆圈(关于这个圆圈的叙述,我们会在第八章详细分析)。
如果鼻炎患者流出的鼻涕是清的,这说明他体内处在寒的状态,也就是阳气不足,阴阳失衡,阳气的一方无力支撑了。所以,黄元御就用了橘皮,橘皮是辛温的,可以向外清透寒邪,寒邪出去了,我们的阳气自然就可以恢复了。
如果鼻涕是黄色的,这说明体内有热,也就是阳气太足了,使阴液受到了伤害,阴的一方无力支撑了。所以,黄元御就用了生石膏,生石膏是一味凉药,可以把热邪透发出去,这样,我们体内的阴阳就又获得了平衡,重新回到了健康的状态。这就是热则寒之。
很多读过黄元御的书的人,照着这两个方子自己服药,多年治疗无效的鼻炎立刻就减轻大半,甚至痊愈。这说明,古人经过了很多临床总结,早就为我们积累了好多方法。
那么,我的这个朋友后来怎样了呢?
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寒热左右健康(16)
前两天,他给我来了电话,说吃了四副药以后,喷嚏消失了,鼻涕不见了,过敏的情况没有了。问我接下来怎么办?
我说,再买几副巩固一下。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给他打了一个电话,问他服药以后的感觉,他说基本没问题了,喷嚏、鼻涕、鼻子的声音都正常了,这个鼻炎已经好了,也不用再躲避什么过敏物体了。
我之所以敢公布这个方子,是因为里面的药物,除了半夏,剩下的多为药食同源之物,很安全,有鼻炎的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一下。注意孕妇不要服用。一般服用三副就该见效,如果没有任何效果,就不要服用了,那说明不对症。如果见效了,服用六副就差不多了。
第七节
中医的最大秘密:藐视敌人,强大自己
很多朋友问,中医对“甲流”有什么办法吗?
其实,这涉及一个中医如何处理瘟疫的问题。
我们以清朝温病学家王孟英为例来说吧,他特别擅长治疗疟疾。疟疾是由一种叫疟原虫的微生物引起的瘟疫,古代中医对此办法不多,康熙皇帝患了疟疾,御医们毫无办法,最后还是传教士用秘鲁的草药金鸡纳霜给治好的。
可是,王孟英治疗疟疾却手到病除,成为了中医里面的一个特例。王孟英自己说过,“四十年来,治疟无难愈之证”。
我们来举个例子,有一位张先生患了疟疾,他的症状是:寒少热多,每间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两次后人就消瘦了下来。
张先生觉得有些不对头,就赶快托人把王孟英请到了家里。
王孟英来了后,一诊脉,也皱起了眉头,说:“您的脉是弦细脉,而且脉搏跳得比较快,这是体内有热啊。你的病都在什么时间发作?”
张先生急忙回答:“都在子夜发作。”
王孟英:“还有什么症状吗?我看你的嘴唇有些干啊。”
张先生突然想起来了:“是啊,就是嘴特别干,总想喝水!”
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寒热左右健康(17)
王孟英点点头:“明白了,你这是足少阴热疟啊,疟邪已经侵入了肾经,所以只发作了两次人就突然消瘦了,千万不要轻视这个病啊!”
张先生顿感事态严重,忙点头:“我也知道来者不善,所以才急着找您啊,您赶快看看该怎么办啊?”
王孟英:“我这里有对症的药物,但是有个条件,您答应了,我才给您开方子。”
张先生很奇怪,心想这位还挺怪啊,开方子还讲条件?急忙回答:“您说吧,什么条件?我一定答应。”
王孟英说:“我这方子您直接服用就可以了,千万别再找其他的医生商量。”
张先生很纳闷,忍不住问:“为什么呢?”
王孟英笑了:“他们看我这个方子简单,一定说这方子不是治疗疟疾的啊。也一定会给你乱加上些所谓的抗疟疾的药物,那这个方子就乱了。所以,您就只管自己服用吧,别告诉别人,好吗?”
这位张先生早就知道王孟英是高手了,于是欣然同意。
王孟英就开了药方:元参、生地、知母、丹皮、地骨皮、天冬、龟板、茯苓、石斛、桑叶。里面的几味药主要是用来清热、滋阴的,没有一味药是所谓的抗疟疾的药。
喝完一副药以后,张先生就开始等着疟疾发作,可是左等右等疟疾它也没发作,怎么回事儿呢?文献记载“一剂疟即止”,也就是说,只服用了一次药,这个疟疾就好了。然后王孟英又开了点滋阴的药物善后,这个病就算痊愈了。
大家也很吃惊吧,这药只服用了一次,病就好了。
王孟英治疗疟疾有个特点,就是他只根据患者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来开方子,每个人的方子都不相同,但是传统用来治疗疟疾的药物,什么常山、青蒿、柴胡等药,他几乎不用。
原来,这里面竟然隐藏着中医养生治病的一大秘密!
要搞清楚这个秘密,我们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王孟英是否看到了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
回答是:没有。
虽然我们古代中医一直想弄明白,这个疟疾到底是什么引起的,但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显微镜,中医始终不知道是什么引起的疟疾。疟原虫的发现是在王孟英去世以后,在1880年由一个法国医生发现的,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寒热左右健康(18)
第二:王孟英是否知道疟疾是由外来的因素引起的?
答案是肯定的,王孟英一定知道疟疾是外来的因素引起的。中医虽然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但古人一直都知道这是外来的因素,比如明代的医学家张景岳就提出了“疟邪”是疟疾的病因。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来了:既然没有看到疟原虫,仅仅知道这是外来的致病因素,在这种模糊的情况下,我们的中医是怎么治疗这种疾病的?
回答是:我们的古人聪明,虽然没有显微镜,也看不到疟原虫,但正因为我们看不到它,才逼得我们不去管病原体,而是更重视病原体作用的对象:人体。
也就是说,病原体和人体这两头,我们主抓一头。
中医认为,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很强的,驱除病邪的能力也很强,身体之所以自己不再起作用,是它出了问题,是有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身体的运转,只要把这个东西给拿掉,把这个问题给调整好了,那么身体就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把病邪驱除出去。
就像王孟英在治疗疟疾时使用的方法,他并不直接使用抗疟疾的药物,而是分析患病的这个人,他看到你阴虚,就给你滋阴;看到你有淤血,就给你化淤;看到你阳气不足,就给你补阳;看到你水湿重,就把你的水湿泄出去,总之是着重调理你自身。等身体运行正常了,自身的抵抗能力上来了,你自己就能够把外邪抗击出去了。
或者说,中医是看病邪在你的身体上引起了什么反应,如果引起了热证,那我们就帮你把这个热给去掉,保持你的寒热平衡,然后让你的防御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如果引起了寒证,那我们就用热药帮助你的身体亢奋起来,组织抵抗寒邪。
就像前面讲的张先生,王孟英根本就没有管它什么疟疾,只是看到这个人阴虚有热,就给他滋阴,同时清热,也就是说,在王孟英的眼里,他看到的是阴阳,他不知道外界的邪气是什么,只管调理患者体内的阴阳(具体落实在寒热之上)。等阴阳平衡了,他的身体自己就把这个疟疾给抗击出去了。
打个比方,就好比你的军队面临外敌,中医并不是直接派兵去帮你消灭外敌,而是看你自己的部队有什么问题,给养不够就补充给养,武器不够就补充武器,然后让你依靠自己的部队去和敌人作战,消灭敌人。
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原则,不管病邪如何千变万化,最后你总要作用到人的身上,所以我只看你在人体引起什么变化,我调整这个变化,让人体摆脱你的影响,自己恢复抵抗能力,这就是中医的一大秘密。明白了这个秘密,中医就不再神秘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中医更相信的是人自身的能力,所以,《黄帝内经》才说了那句著名的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不难看出,中医和西医是从两个角度来对待疾病的,西医选择的角度是外在的病原体;中医选择的角度是内在的身体。角度决定深度,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疟疾作为一个代名词,实际上,换成任何一种我们不了解的陌生传染病,其思路都是一样的。
第二章 阴阳是个总纲,寒热左右健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