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变态心理学研究-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骈拇》篇更集中地阐发了人的行为要合于自然的思想,有一个很巧妙的比喻足能表明全篇主旨:“凫颈虽短,续之则忧;鹤颈虽长,断之则悲。性长非所断,性短则所续,无所去忧也(没有什么可忧虑的)。”此所谓“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如果硬要人为地予以加工改造,使短者加长,长者去短,那就违反了自然,既“忧”且“悲”了。

    《庄子》讲的是哲理,同样也是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规律。

    蔡宽夫说:“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世乃有日锻月炼之说,此所以用功者虽多,而名家者,终少也。”《蔡宽夫诗话》转引自《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第45页。胡应麟对汉代古诗推崇备至,就是因为古诗质朴自然,不假雕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代乐府更是如此。请看胡应麟的评语:

    “汉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汉人诗质中有文,文中有质,浑然天成,绝无痕迹,所以冠绝古今。”“古诗短体如十九首,长篇如孔雀东南飞,皆不假雕琢,工极天然,百代而下,当无继者。”“而枚张诸子,以无意发之,故能诣绝穷微,掩映千古。”“汉乐府杂诗……大率里巷风谣,如上古击壤,南山,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古今。”

    谈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民歌时说:

    此歌成于信口,咸谓不知宿根,不知此歌之妙,正在不能文者,以无意发之,所以浑朴莽苍,暗合前古,推之两汉乐府歌谣,采自闾巷,大率皆然,使当时文士为之,便欲雕缋满眼,况后世操觚者(操觚者即执笔为文)。以上引文均见《诗薮》。

六、潜意识与理性的矛盾 3 艺贵自然(2)

    又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陆游);“诗思如醴泉朱草,在作者亦不知所自来”《清诗话续编》486页。等等,都是主张写诗贵乎自然。明人谢榛说:“宋人谓作诗贵先之意。李白斗酒百篇岂先是许多意思而后措词哉?盖意随笔生,不假布置。唐人或漫然成诗,自有含蓄托讽。”(《四溟诗话》)写诗贵乎自然,写散文也同样贵乎自然。所谓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苏轼有言:“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非能为之为工”意即非力强而致,“不能不为之为工”就是不得不然,自然而然。章学诚也比喻说:“文章如山之崖峭,水之波澜,气积势盛,发于自然,必欲作致之,无是理矣。”《古文十弊》。王国维推崇元曲:“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为胜,而莫著于元曲。”《宋元戏曲史》。林语堂谈苏东坡创作之妙说:“苏东坡此人,是不可预测的,他诗的开端习惯上总是出之以轻松自然,随之用一两个历史的典故,再往后,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出现,诗人自己更不知道。有时,他笔下写出虽不相连贯的东西,却构成了惊人的妙文。一首毫无用意的歌,记载刹那之间奇特的印象然后忽然一变为苛酷,为讽刺……他不愧为诗文大家。动起笔来,真是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东坡传》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179页。

    对文贵自然这一点,叶燮(清)和林语堂都有生动的描述,值得一读。叶氏是这样说的:

    天地之大文,风云雨雷是也。风云雨雷,变化不测,不可端倪,天地之至神也,即至文也。试以一端论:泰山之云,起于肤寸,不崇朝而遍天下。吾堂居泰山之下者半载,熟悉云之情状:或起于肤寸,弥沦六合;或诸峰竟出,升顶即灭;或连阴数月;或食时即散;或黑如漆;或白如雪;或大如鹏翼;或乱如散鬊;或块然垂天,后无继者;或联绵纤微,相续不绝;又忽而黑云兴,土人以法占之,曰:“将雨”,竟不雨;又晴云出,法占者曰:“将晴”,乃竟雨。云之态以万计,无一同也。以至云之色相,云之性情,无一同也。云或有时归;或有时竟一去不归;或有时全归;或有时半归,无一同也。此天地自然之文,至工也。若以法绳天地之文,则泰山之将出云也,必先聚云族而谋之曰:吾将出云而为天地之文矣。先之以某云,继之以某云;以某云为起,以某云为伏,以某云为照应,为波澜;以某云为逆入,以某云为空翻,以某云为开,以某云为阖;以某云为掉尾。如是以出之,如是以归之,一一使无爽,而天地之文成焉。无乃天地之劳于有泰山,泰山且劳于有是云,而出云且无日矣!《原诗》。

    在这段话里,叶氏以泰山出云为喻,阐明了文贵自然之理,可以看出,他所描述的泰山出云的情状,正是对感情随机变化的形象说明。所谓文贵自然,就是尊重感情的随机变化,反对用条条框框限制,束缚感情的抒发。林语堂也这样主张,也以自然界的奇观为喻。其言曰:

六、潜意识与理性的矛盾 3 艺贵自然(3)

    文彩文理之为物,以奇变为贵,以得真为主,得真则奇变,奇变则文彩自生,犹如潭壑溪涧未尝准以营造法尺,而极幽深峭拔之气,远胜于运粮河。文章岂可以做法示人哉!天有星象,天之文也;名山大川,地之文也;风吹云变而锦霞生,霜降落叶而秋色变。夫以星球运转,棋列错布,岂为吾地上人之赏鉴,而天狗牛郎,皆于无意中得之。地层伸缩,翻山倒海,岂为吾五岳之祭祀,而太华昆仑,澎湃而来,*仙童,耸然环立,供吾赏览,亦天工之落笔成趣耳。以无以出岫之寒云,遭岭上狂风之叱咤,岂尚能为衣裳着想,留意世人顾盼,……推而至于一切自然生物,皆有其文,皆有其美。枯藤美于右军帖,悬岩美于猛龙碑……昔人批点左国史汉,辄喋喋惊叹,以为文高不可及,非八股笔法所可衡量,岂知古人行文本无笔法,本无体裁,亦尽其性……其措辞取义,皆一片自然,浑浑噩噩,而奇文奥理亦皆于无意中得之。后世文人,作文章规范以自茧,笔法章法以自缚,仁义道统以自绳,是非毁誉以自戒,先斫丧其生命,桎梏其性灵……削足适履,得一条臭裹布……。《有不为斋文集·作文六诀序》。

    这段描写可谓淋漓尽致,把无意求工而自工之理说得很透彻。

    书道,画道也莫不如是,秦祖永说;“画境当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乃为真笔墨,方能为山水传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第619页。这是不言而喻的,不必多说了。

    事实证明,古今中外一切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艺术作品无不符合真实自然这样一条原则,这大概是没人能够否认的。《红楼梦》是在完全自然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在小说一开头就表示出一种心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余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这种态度倒可以使他的心理完全放松。《水浒传》也是这样写出来的。施耐庵《水浒传序》说:“此传成之无名,不成无损心闲试弄,卷舒自恣”,所以他“掖寒薄醉弄柔翰,语不惊人也便休”转引自冯友兰《新原人》第53页。,态度何等洒脱、自然。袁枚“最爱周栎园之论诗曰:‘诗,以言我之性情也,故我欲为则为之,我不欲为则不为,原未尝有人勉强之,督责之,而使之必为诗也。’是以三百篇称心而言,不著姓名,无意于诗之传,并无意于后人传我之诗。嘻!此其所以为至与!今之人欲借此以见博学,则误矣”。《随园诗话》卷三。海甫定说:创造性的“想象得以无意识行之,而与梦中意识之性质,相去不远。此时一像之各原质之结合,大抵在意识之阈下”。“格代同谓数年之间,彼之创造力,未尝须臾离彼,苟欲用之则于无意识中自行活动,彼对其所作‘范尔台尔’小说,曰余如梦中行走者,不识不知而作此小册,后读之而自惊”。王国维译:《心理学概论》第197—198页。法国文化史家福利德尔谈到“拉斐尔”时说:“‘拉斐尔’并没有什么意向和目的,他的作品一目了然。他的创作和自然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没有目的,一棵玫瑰花就是一棵玫瑰花,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一只夜莺就是一只夜莺,一点也不代表什么。我们无须往深处去探求。”《现代文化史》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版第260页。

六、潜意识与理性的矛盾 3 艺贵自然(4)

    克尔凯戈尔说,他曾给一些作家屡试不爽的建议:“将你们的思考,随随便便记下,打印出来在修改手稿时,很好的思想会渐渐自动浮出水面。”《非此即彼》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称:“我们头脑里的思绪是不会按规章的规定而是更直观化杂乱无章地丰富地浮现出来。”《川端康成谈创作》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4页。正因杂乱无章,混沌无序,听之任之,自然而然,才有创造空间。福利德尔说:“自然的精华,生命和人类的精华是不规则,规则反是一种人为的蒸馏,或一个稀见的偶然事项。自然界最规则的形式是结晶体。但每一个矿物学家都知道,顶完全的结晶体并不存在。甚至于近似规则或趋向于规则都可以让一个结晶体变成了无生气。”《现代文化史》第259页。

    英国史学家嘉莱尔(Canlyle)评说莎士比亚的话,最值得我们注意:“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