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变态心理学研究-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枚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沈石田《落花诗》云:‘浩劫信于今日尽,痴心疑有别家开。’卢仝云:‘昨夜醉酒归,仆倒竟三五。摩挲青莓台,莫嗔惊着汝。’宋人仿之云:‘池昨早添水三尺,失却捣衣平正台。今朝水退石依然,老夫一夜空相忆。’又曰:‘老僧只恐云飞去,日午先教掩寺门。’近人陈楚南《题背面美人图》云:‘美人背倚玉阑干,惆怅花容一见难。几度唤他他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妙在皆孩子语也。”《随园诗话》卷三第十七;着重号是引者加。这都是痴情的好例。情到痴处,便再见童心,物我混一,由常态转入变态。以常理揆之,迹近疯狂,确实不可以理喻,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在这痴情之中却自有至理在。“夫诗言诗不言理者,情惬则理在其中。”《清诗话·贞一斋诗说》。那反常或变态行为不正是心理乃至生理的需求吗?痴情所以被认为无理和背理,是离开了生理—心理的需求专用现实生活中的常理去衡量的结果。

七、潜意识中的理性 4 情中之理(3)

    确实,这类变态行为用现实生活的眼光去看是无一不荒谬的,但若用生理—心理的需要的观点去看则是无不合乎理的常态。倒是那现实生活之理显得荒谬和变态了。莱布尼茨曾这样写道:“要是几何学也和道德学一样地反对我们的情欲和当前的利益,我们对它的抵触和违反也不会少多少,尽管有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那些推证,我们也会当它们是些梦呓,并认为它们充满了谬论。”《人类理智新论》上册第63页。感情活动的这个特点,许多人都是懂得的。斯宾诺莎说:“心灵总是尽可能去想象足以增加或助长身体活动力量的东西,这就是说心灵总是尽可能努力去想象它所爱的东西。”《伦理学》第126页。

    感情向往不肯定,向往可能性和偶然性,就是向往侥幸和幸运,这是一厢情愿的欲望和愿望的流露。这种一厢情愿,总是要转化为想象或幻想,而幻想也就是指向未来的想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所谓想象就是把现实的事物转变为美的对象的力量。”现实不够理想和完美,单单否认现实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些东西来代替现实,代替品必然是一种现实希望和憧憬——一个在其中情感具有无边的力量、可以自己解放自己的梦幻的或想象的世界。这与*所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意思是相通的。列宁不是被称为“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吗?他在《怎么办》一书中以赞赏的态度引用了皮萨列夫的言论,同意他关于“有益的幻想是工作的推动力”的见解。

    可见,想象或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的心理活动,它常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先导和动力。

    感情活动的一厢情愿的这个特点,深深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燕山夜话》中《一个鸡蛋的家当》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故事说:

    一市人,贫甚,朝不保夕,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我以十金易五牸,牸复生牸,三年可得二十五牸?妓撸指瓷鸂迹昕傻冒傥迨疇迹耙兹俳鹨印N岢执私鹨跃僬昙洌肭Ы鹂傻靡病?

    这个财迷愈说愈高兴,竟然忘却了眼前的现实,完全陷入迷妄状态。他的如意算盘最后落实到娶一个小老婆,以致使他老婆“怫然大怒”,“以手击卵,碎之”。他这才如梦初醒,一个鸡蛋的家当就这样毁掉了。他的幻想也因此破灭。这故事无异是一个财迷狂想曲,凭一个鸡蛋能发财吗?真是异想天开。他完全不考虑现实的可能性,只是一厢情愿,随心所欲地驰骋幻想,这不是财迷心窍而发狂吗?而这狂想的内驱力显然是生物的、生理的欲望和需要,也可以说是原始的、低级的情欲的反应。

    这种需要是人所共有的,但如何对待和实现这种需要则人各不同。有的人能够“推己及人”,甚至舍己为人,这一点我们下文还要谈到;有的人能够按照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通过正当途径来实现;有的人却违背正轨,采取不法手段来实现,“例如见他人有钱,便记起自己以前借着这样的钱所得的愉快,想象又为他张大未来的同样的愉快,想象不断地张大这种愉快与享乐,以至想象的影子,遮住思路,而生财之道为其所蔽,乃仗赖其暴力或诡计,以夺取他人的金钱,俾得用以实现其所想象的利益,因而废弛真主所赋予的能力。”《回教哲学》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53一54页。大凡犯罪分子都是这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我们这里不是研究犯罪心理,只是想借此说明情感活动的具体内容尽管不同,但一厢情愿这个原则却是普遍的,共同的。

七、潜意识中的理性 4 情中之理(4)

    朱光潜先生在《变态心理学》中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有一个卖牛奶的女佣,头上顶着一罐牛奶上镇市上去卖,边走边想,这罐牛奶可以卖许多钱,用这笔钱买一只母鸡;母鸡可以生许多鸡蛋,再把这些鸡蛋化为钱,可以买一顶花帽和一件漂亮衣服,我戴上这顶帽子,穿着这件衣服,还怕美少年们不来请我跳舞?哼,那时候谁去理会他们!他们来请我时,我就这样把头一摇,想到这里,她真的把头一摇,奶罐“噗”地一响,这才从美梦中惊醒,回到严酷的现实。

    两个故事,各有千秋,各自符合他们的身份。前者要讨个小老婆,后者要个如意的郎君。这是他们潜意识中的情欲,这情欲促使他们想入非非,发生变态,忘却现实。心理学家指出:“那些极端的一厢情愿的思维即所谓我向思维,它完全受个人需要和感情的支配,极少甚至完全不顾及现实。”《心理学纲要》上册第189页。古人云:食色性也,在他们的愿望后面,分明是人的生物本性,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在模模糊糊地作用着。鲁迅不是说过吗,“大愿,原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却模模糊糊,自己抓不住,说不出。他们中最特别的有两位: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地到阶前去看秋海棠。”《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第一位的愿望与前两个故事一样,体现着食色本性的需要;第二位则体现了第一性的需要满足之后发展了的第二性的需要——求雅兴,那纯是心理的或精神的需要了。

    人的这种本性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弗洛伊德甚至认为艺术就是*的升华。让我们举些实例来说明。

    读过元杂剧《西厢记》的人都记得第三本第三折中,张生接到崔莺莺“待月西厢下”的书简后,在等待日落赴约时有这样一段独白:

    (末云)……天!你有万物于人,何故争此一日?疾下去波!读书继晷怕黄昏,不觉西沉强掩门,欲赴海棠花下约,太阳何苦又生根?(看天云)呀,才晌午也!再等一等。(又看科)今日万般的难得下去也啊。碧天万里无云,空劳倦客身心,恨杀太阳贪战,不教红日西沉——呀,却早倒西也,再等一等咱。无端三足鸟,团团光灿灿,安得后羿弓,射此一轮落!谢天地!却早日下去也!……

    这段独白,把张生的渴望,焦急的心情和神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在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三幕第二场中,朱丽叶等待天黑与罗密欧幽会时有一段独白,与张生的独白有着惊人的相似。

    朱:快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把太阳拖回到它的安息的所在。但愿驾车的腓通鞭策你们飞驰到西方,让阴沉的夜幕赶快降临,展开你密密的帷幕吧,成全恋爱的黑夜!……来吧,黑夜!来吧,罗密欧!来吧,你黑夜中的白昼!

    请看:作为热恋中的青年,张生和朱丽叶都急不可待地要在夜幕降临后和情人相会,因而都嫌太阳走得太慢;为了早见情人,一个要用后羿的弓箭把太阳射下来,一个要腓通用马车把太阳拖回安息处所。他们在急切热烈的向往中都情不自禁地作一厢情愿的非非之想。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又如《牡丹亭》描写主人公杜丽娘在游园时梦见了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柳梦梅,醒后日夜思念,以至生病,病中把自己真容描下,然后死去。三年之后,复生成人,与柳梦梅终成眷属。这更是一厢情愿的好例。正如汤显祖解释的那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文艺作品中,这样的例证是随处可见的。

    艺术作品如此,就是艺术创作本身也都与创作者的欲念、愿望和向往密切相关。这是许多作家都有体会的。康德说想象“有创出各种可能的感象,赋予以随心所欲的模样”。《论形象思维》第33页。维柯说,“诗的语句是用对情欲和情绪的感觉来造成的。”《西方文论选》上册。A托尔斯泰也说:“艺术是对生活的一种理想的描绘。”理想的描绘当然是一厢情愿的。他又说,“大凡我们每个人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所写的正是我愿意写的东西。这点我现在还要强调一下,艺术作品就是从愿意去创作、去写作什么东西而产生出来的,而不仅仅是由于他觉得应该去写什么东西而产生出来的。”《论文学》第264页。

    要说明的是,人类还有一种幼子之爱的本性,这又是一种强大的感情力量。这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另一种本性。这种本性也是非常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