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汀敝饕乔币馐蹲饔谩B交段母场仿圩骷夜顾妓担骸捌涫家玻允帐臃刺⑿丁!薄笆帐臃刺保础妒芳恰ど叹写酚小胺刺酱希谑又矫鳌敝担Ω镁褪恰笆帐臃刺敝猓胛鞣健笆漳谑印敝挡荒倍希绞漳谑蛹窗淹庀虻亩孔谙颍盟约旱男纳圩约旱男南螅饩褪窍肝⒕艿哪谑。暗⑺及丁币彩蔷菜级笾狻U獾比灰酝纺岳渚渤涡木猜俏跫庵荒茉谑鹿城ㄖ蟆!安皇堵秸婷婺浚辉瞪碓诖松街小保艘哉蘸腿鲜蹲约海娜芬谕牙氲笔钡淖晕遥牙胨纳钪螅庞锌赡埽匠龊跗渫猓拍苋牒跗淠凇6哉庖坏悖拦苎Ъ衣骋皇浚≧oyce)说得最透辟:“我们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现在是什么,而只能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因此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是什么,要等到今后才能由自己发现。这是内心生活的最深刻的矛盾。我们之能够据有自己,理解自己,认识自己,只是依靠我们不断地离开自己飞去,然后再返回身来察看我们曾经是什么。然而这种矛盾不仅涉及个别的时刻,而且涉及整个人生。青年时代并不认识自己深邃的心灵,成年或老年时期才通过反省发现一部分青春的意义,而感到事过境迁,其义方见,于是悲从中来。一切感情,一切性格,一切思想,一切生活之对我们存在,只是系于它能够被反省,能够从外面看到,能够从远处望见,能够为另一个自我所承认,能够用新的经验来转述,你要是不越雷池一步,死守着自己,把自己的生命孤立起来,那你就立刻化为乌有。”《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第113页。他讲的是自我认识,也完全适合于创作。根据这些论述,我们承认创作过程中有两个自我,但这两个自我是对立趋于统一的,是“异化”趋于“同化”的,是似对立而实统一,是似“异化”而实“同化”,并且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所谓“运冷静之心思,写热烈之情感”,决不是冷者恒冷,热者恒热或者井水不犯河水,因为“一个人为一个过去或将来的东西的意象所引起的快乐或痛苦的情绪与为一个现在的东西的意象所引起的情绪是一样的”。斯宾诺莎:《伦理学》第105页。情绪一旦被引发出来,想冷静也不行了。这种现象是心理学家公认的。可见冷与热会不断地对流、交流,这是必然的,势所必至的,在对流交流中形成一股合流,一股绵延不断的意识流。是冷是热,是意识还是潜意识,是常态还是变态,终于难解难分,混茫一片,莫可端倪,无起无迄了。用“抽刀断水水更流”,“剪不断理还乱”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
八、潜意识与理性的统一 4 “心灵之运行,非直线而为圆形”(2)
还要说明的是,冷与热、意识与潜意识、常态与变态,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主从或主奴关系问题,依照上述观点,孰主孰奴这是很难明确区分和界定的,可以说主从也是互相因依、转化终至主从莫辨或亦主亦从的,但从艺术的主旨在抒情这个基本观点来看,我们可借用体用这个哲学概念来说明两者的关系。我认为,在艺术创作中,情是本体,使情得以表现的是用。这就意味着,潜意识或变态是体,而意识或常态是用。“运冷静之思”正体现这种用。也就是说,变态借常态来引发和外现,常态以变态为内涵和依归。从主客观的关系看,主观是体,客观是用,主观之情必蒙客观之形而外现。所以主从关系,实质上是体用关系。自以为是主者未必就真是主,也许不过是更深一层的本体之“用”而已。
在艺术创作中,有一派艺术家是理性主义者,好像他们的意识活动贯彻始终,主宰创作的全过程。他们所执意追求的是某种理性原则,而作品的形象不过是某种理性原则的外化。总之,他们始终在“运冷静之心思”,一冷到底。
按我们的观点,在艺术领域,理必然也必须来自情,符合情,代表情。说到底理就是情,情就是理,区别只在有意与无意、自觉与不自觉罢了:情是不自觉之理,理是自觉之情。由此看来,所谓冷静之心思并非是无情,而是一种更高、更深之情。因为理来自情,冷来自热。冷不过是情的一种形态。皮亚杰说:“情操中无疑地蕴含着冲突或危机以及再平衡的要求。”《儿童心理》第119页。冷表现的正是感情的平衡状态和再平衡的要求。他又指出:“情感构成行为模式的动力状态,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同①第118页。没有感情便不会有行动,“冷静之心思”何由“运”起。所以“运冷静之心思,写热烈之情感”,实是以情体情,以情生情,以情写情。情贯穿创作的全过程,情是起点也是终点。这就是“心灵之运行,非直线而为圆形”的具体含义。莱蒙托夫对于情态曾有一段很好的描述:
热情不是别的,它只是内心的青春的属性,那么为一生都会被这种热情扰动的人简直是一个傻瓜;许多恬静的河流在发源的地方都是以激喧的瀑布来开始的,然而却没有一条河流会奔腾而溅沫地一直流入海洋。但是那种静谧往往是伟大的。虽然是潜藏起的力量的标识。情感和思想的完满与深沉是不容易激狂地迸发的。《当代英雄》平明出版社1953年版第169页。
这段话也证明了冷静之心思是一种情态,一种深沉的情态。因此所谓追求理性到头来仍是追求情,只是追求者没有意识到而已。
而且,所谓追求理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追求理性,一是追求理性。追求是情感力量,是内驱力,追求本身就是情感活动。追求理性表明这种追求是出自对理性的热爱,是出于感情的需要和内心的冲动。就如追求真理是出于对真理的爱一样。别林斯基所说“激情能使我们对思想的一般理性认识变成对这种思想的充满着力量和强烈愿望的热爱”(转引自《演员与电影剧作家》第76页)正是这个意思。从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说自觉追求什么是意识活动或浅层意识,而意识往往来自潜意识或深层意识,并被潜意识或深层意识所决定。只是这种决定过程不被意识到而遂以为自己的追求是自觉的。究其实,这种自觉很可能是一种深层的、不自觉的心理力量的表现和流露。
八、潜意识与理性的统一 5 有我在而无我执
写到这里,关于变态心理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问题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有一点还需要再次明确,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变态心理或潜意识绝不是一个黑暗王国,更不是一个假丑恶的世界。艺术与黑暗和假丑恶是绝缘的。恰恰相反,我们所理解的变态心理或潜意识是爱的王国,是真善美的世界。所以,我们所讲的变态心理或潜意识不是传统意义下的变态心理或潜意识。尽管形式是相同的,内容却不同了。艺术家在创作中发生变态是抒发的需要,是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也是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黑格尔讲过,人有一种冲动,要在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在这些外在事物上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这种需要贯串在各种各样的现象里,一直到艺术作品里的那种样式的在外在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或创造自己)。”这就是把内在世界对象化,从而在“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当他一方面把凡是存在的东西在内心里化成‘为他自己的’(自己可以认识的),另一方面也把这‘自为的存在’实现于外在世界,因而就在这种自我复现中,把存在于自己内心世界里存在的东西,为自己也为旁人,化成观照和认识的对象时”,他就满足了“心灵自由的需要”。《美学》第一卷第39—40页。黑格尔讲的,正是自我实现的意思。但我认为这种自我实现不可能在常态中求得,只能在变态中求得;不能在有意中求得,只能在无意中求得;不能在有我中求得,只能在忘我或无我中求得。有意表现和实现自我,不是真我、本我;无意表现和实现自我才能发现本我、真我。因为只有在无意、无我或变态中才能彻底脱离用功利的眼光看事物的习惯。借用一句佛家的话说,这就是有我在而无我执的境界。
八、潜意识与理性的统一 余论(1)
多年来,我们比较重视和强调理性,强调意识和自觉性,而比较忽略情感,忽略非自觉性,忽略甚至否定潜意识。这种片面性,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造成的消极的有害的后果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认识和重视。
一味强调理性和自觉性,必然忽略甚至否定人情,以及人性,而忽视人性和人情就会导致对人本身的忽视和否定,甚至使人不成其为人而发生两极分化,要么是神,要么是鬼。
凡是人们的活动都离不开情,不可能离开也不应离开情,这本是不待证明的问题。但在过去,情却是禁区,是被“管制”、“专政”、“改造”直至消灭的对象,几乎无时无地不在理性和自觉意识的严密监督和监视之下,流弊所至,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人愈是没有人情就愈先进;而愈先进就愈要没有人情。实际上是培植、制造矫情,迫使人做违心、昧心的伪君子,像鲁迅当年批驳过的,要人们吃西瓜“也该想到我们的土地的被割碎,像这西瓜一样”,因而“连一个西瓜也不肯主张平平常常的吃下去”的违反常情的事是太多了,据说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资产阶级思想滋生,改造非无产阶级世界观。其实,人的思想感情只能有机地发展、成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