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也会说些很有哲理的话来安慰别人,可真到自己头上,这弯是怎么转也转不过来的。正如同一个同学写的:情到最深处时,谁也帮不了你,路还得自己去走。
还好,我挺过来了。从刚考完的怨天怨地怨一切到现在谁也不怨了,认命了。从刚开始复读的沮丧、失落、压抑到现在的平和、冷静,我想我是长大了,坚强了。
今天下雪了,我有些许伤感。坐在教室里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想象着如果是坐在大学教室里会是什么样,这时同学发来短信劝我说“明年的雪一定会下得更大更漂亮,到那时我来找你玩”。我想,一定会的,明年冬天,我要请她到未名湖畔打雪仗。
远去了的高考记忆
2006届复读生董超
我觉得自己已经平静下来了,但是,不吐不快。
关于高考的记忆本应远远地离去了,可是至少二模以后的部分依然清晰。辉煌和痛苦都不易被忘却,因为它们都不平庸。641分东城前10名的成绩,足以使我受到清华和北大招生组的热烈欢迎,足以使我毫不犹豫地填好最理想的志愿。
那段时间总觉得是耗过去的,而贯穿始终的是一个庸俗而解气的愿望——高考后把书都扔了!直到有一天,朋友小心翼翼地说:“先留着,万一有用。”反正不知是他的乌鸦嘴还是忠言逆耳,总之我留下了书,而且果真又得做高中生的作业了!
我一直自认为自己很灵,但我一直也很背。高考验证了它们。灵在我押中了要复习一遍物理实验,押中了“美轮美奂”;背在最终还是没仔细看实验以致丢了9分,也背在字典中查不到“美轮美奂”,考试当天问老师却不得其解。
总之,我失败了。其实我认为已经牺牲得不少了,或许是我放弃得还不够多?
出分以后,爸爸对我的称呼突然变成了儿子(以前他总是叫我小名)。我感觉他是不放心我,或者是他提醒我,不管怎样,我还是爸爸的儿子。出分的当天,他领着我转了一趟二志愿学校,可我提不起精神,总觉得不能跟清华相提并论。要是我有徐志摩的胸怀便好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十年寒窗的重压与十八年来最大的打击,不可能是一天两天缓得过来的。虽然,毕竟时间会冲淡一切。但我还深深记得一句话:人生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总有一部分蜡烛变成光与热,另一部分变成泪滴。就算那可怜的610分是光与热吧,而泪滴,我从未因高考失利而流过,只想在放声大笑的同时放声大哭。但当我想到父母亲人时,就忍不住滴下了泪滴。每每遇到关心我的人,心里总有愧疚,本来他们可以因我而自豪……
原来痛苦与失落的惯性有这么大!伤到内心深处了,就谁也帮不了的!同学的聚会也只去了一次!因为他们也都挺不容易的,苦了一年,该释放一下了,我不想他们因为我而有所收敛。
借哥伦布的话,“我们继续前进”。其实想想他漂浮海上,饱经磨难,仍能痴心不改,每篇日记都以“我们继续前进”作结,我不能不佩服他对梦想的执著!
时至今日,我还怀着我的清华梦。我并不抵触高考,反而认为自己得到的不仅是无休止的模拟,还有考验和历练出的人生。不幸中的万幸,我还有梦!
付出和收获往往不成正比,收获的喜悦并非每人都能领略到,但追梦的心情则是真切地属于自己。高考如是。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虽然我不够格,但我愿体会哀痛者和幸福者的含义,而在其中“痛并快乐着”。
复读心路选择复读(1)
亲爱的家长们,您曾和您的孩子一样陷入失望的深深痛苦之中,您也一定曾和您的孩子一起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反反复复地商量着、讨论着、衡量着孩子的各种出路,其中的“复读”也一定多次出现在你们的讨论中,最终你们决定了选择复读,您了解您的孩子是怎么下的这个决心吗?
——齐老师
心海浪花之二
高考分(603分)出来后清华之梦已然破灭,各种建议扑面而来,香港、法国、北师大……我都没有考虑,因为从初中开始,清华就是我唯一的梦。与别人的反复考虑不同,我的路只有一条,考上清华就上,考不上自然复读,一切似乎是那么理所当然。
——2006届复读生张颐哲
虽然痛苦,而现实却不得不面对,我不愿在一所四百多分录取线的学校当“鸡头”,我不愿先熬四年靠考研改变命运,那样会给人生预设了四年遗憾和更多的未知数。在大学即将成为普及性教育之际,我追求的是精英教育,我要上一所好大学,一所不留遗憾的大学,这个愿望在2005年没能实现,我愿拿出一年来弥补。于是,我坐到了复读班的教室里。
——2006届复读生贾琳
半年前,在自我出生以后最重要的一场考试中的失利,使我来到了这里——复读班。这或许是命中注定——我不时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于是,带着失败的伤痛,带着不甘心,同时也带着再想奋力一搏的希望,我来到了这个我期望能帮助我圆梦的地方。
——2006届复读生丛九虎
在平凡的地方,我惊人的才华与智慧会自然而然地显露,即使我不努力,我也会处在最高点。为了让我的潜能充分发挥,我需要寻找不平凡的地方。中国的大学里,或许只有清华、北大能提供我需要的环境。
根据中国当前的国情,教育选择了重勤奋、轻天赋的方向,我对这一点是深恶痛绝的,虽然我承认这在当前的形势下或许是对的。不管怎么说,想上清华、北大就要努力。
高中的三年,从许多角度上来讲,已经被我荒废了。如果我选择了第二志愿的学校,我害怕我会再荒废掉大学的四年;而复读的一年,即使这一年里我除了分数什么都没学到,也只是再浪费一年。
所以,自信甚至有些自负的我决定复读。
——2006届复读生金一男
高考失败后,我选择了复读。原因嘛,不想多说,因为首先,大家的理由都差不多。什么才算高考成功呢?不仅是上了北大、清华,还要包括那些上了自己的一志愿一专业的人。复读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重新规划人生的机会,为自己负责,而不是稀里糊涂地走进本不属于自己的圈子,学习不感兴趣的专业。一年与一辈子相比,还是牺牲一年值得。其次不想多说的原因是我已走上了复读这条路,无法回头了,即使发现复读的理由不充分,也要咬牙走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理由对于现在的我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认真走好这段路。
——2006届复读生孟繁硕
记得2005年暑假的时候去上新东方,课间与任课老师闲聊,不经意地谈起我的复读计划。大概是我的轻松吓到了老师,她沉默了许久,只告诉我“你很勇敢”。
于是我就真的以为我是勇敢的,而且是潇洒的了。然而现实却令我备受打击。
姐姐从福建来北京参加会议,顺便带我回去看爷爷。毕竟,上一次见到爷爷还是在四年前。爷爷很老了,我不知道四年对于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意味着什么,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我多想满足爷爷的愿望,可我却不能理所当然地答应下来。艰难地考虑了整整两天之后,我终于还是将行程安排到了明年的夏天。那天晚上,泪水伴着我一夜未眠。妈妈说:“有得必有失——这就是选择的代价。”我却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脆弱。
——2006届复读生陈颖
“大不了复读!”或许这话在2005年的那次高考前说得太多了,我果然是大不了复读了。
就连我自己也搞不清双胞胎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着心电感应,但是,我这次信了。我和姐姐高考同时失利,打碎了爸妈所构想的“姐姐北大,妹妹清华”的愿望。这大概是独生子的家长所无法想象、无法承受的打击。但爸妈却是那么的乐观,甚至是“庆幸”我们的失利,把这次挫折当成了件喜事,把复读看作磨炼我们意志的好机会。但等到夜深了,我似乎能清楚地听到爸妈的叹息声。
我能理解我想象中的爸妈应有的失落,因为他们付出的太多太多。爸爸把我们的高考看成了一项大工程,他提前一个月就把公司的事都交待了,手机也关了,一心专注于我们的高考。他每天监督我们完成必须做的“家庭”作业——喝杯蛋白粉,跳十分钟绳,和他聊会天儿……现在,爸妈他们该有多失望!但爸爸从来只字不提,直到那一天爸爸去应酬,喝醉了,回到家看见我俩就哭了,说看到我俩又得苦学一年,他心疼啊!我这才发觉自己的浅陋。
——2006届复读生李玮玮
复读心路选择复读(2)
高考后,查到成绩,588分,加10分,598分,这成绩很明显说明我考不上清华了,但我心里不知为什么还是有一种希望。结果自然是我没有考上清华,落到了第二志愿××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我还是很坦然的,这已经是我早有准备的结果了。我想:“算了吧,××大学也是一所不错的学校,别人想考还考不上呢。”这种想法的由来我自己也说不清,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母,没想到,我的父母听后大为震惊,我都隐约从我妈妈眼中看到了泪光。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就对他们说:“别人的孩子都是想复读,父母却坚持不让孩子受这份罪,而你们为什么却相反呢?”我妈妈说:“孩子,别人的孩子都是北京人,不愁工作,你是办户口办到北京来的,我们为的是什么?难道只是一个××大学!”爸爸接着说:“要是这样,我们干脆让你在老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