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掉5分,还有一道物理题竟然把单位弄错了。当我出现厌倦情绪时,就想想自己的漏洞还是不少,不然为什么第一次高考没有能走进理想的大学呢?为了克服这种情绪,我写了一张纸条贴在课桌上时刻鞭策自己。
查漏补缺,认真统练
人大附中有统练的传统,学校安排定期统练是为了时时检验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生问题,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一所好的学校的统练题是学校全体老师的教学经验的精髓,复读班的老师大都有几十年高三教学经验,又有若干年教复读班的经验,统练是对学生易出现的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的再次检查,多次统练的成绩、位次几乎可以反射出高考的成绩、位次,所以要把握好每次统练。但也不能完全说统练成绩好就意味着成功,因为还有一个高考的场面、氛围影响着那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另外应届学生更具有潜力,在冲刺阶段很多都会超过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学生感言1从复读走进北大(2)
互相帮助,研讨成风
人大附中复读班有一个其他复读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北京相当多的高分学生集中在这里,这里又实行按层次分班,我们班41人,590分以上的38人。高分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有利于老师安排复习计划,有利于同学间互相帮助。高分复读学生当感觉成绩不理想、当发现错误产生疑问的时候,自然就会讨论,研讨的氛围很容易形成,就某一道题的不明之处会越辩越清、越争越明,经常研讨,不但把题弄明白了,而且不知不觉开拓了思路,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高,学习也变得轻松了。
梳理知识,善于总结
复读班的复习,习题更多一些,讲的速度更快,要学会消化。高三时我常犯一些错误,计划总被打乱,东抓一把,西忙一下,无暇顾及定期整理归纳、总结,学的东西几天就忘了。针对这个毛病,我在复读时,当天回来利用半个小时复习、消化当日所学的内容,然后一周一次小总结,期中、期末各一次大总结,这样所学的东西完全吃透理解了,效果非常好,成绩稳步上升。
原来上高三时有一套复习题,复读又有一套,我就首先分类,把原来高三时卷子的重点和错题重新再做一遍,总结出共同规律,最好再买几个带有透明袋的活页文件夹,易看易翻一目了然。一定要记住必须定期总结,成绩是否提高,就看你总结的怎么样!
弹好钢琴,文理协调
高分复读学生,几乎都存在偏科现象,语文成绩差的学生较多,理科可能更好一些。面对如此现状,我是这样安排的:文科要给予重视,但要重点发挥优势科目。文科相对较容易提高,但要上升到成功优势科目就较难,这就得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曲线,选择付出的时间少,回报较快的部分。我是上课坚决注意听老师讲,因为老师归纳的东西都是高考的中心知识,课堂作业要积极完成,但课外的部分,几乎不做。老师布置的已完全够用,天天给一点时间,不要多,但保证每天都给,虽然文科成绩不能形成优势,但能保证不被别人在文科上拉开太大距离,这是根本。至于理科成绩,我是三天一循环,周六、周日重点攻破理解,充分发挥理科的长处,要求基础一分不能丢,中难题好好发挥,结果成绩非常理想。在与老师同步的情况下,必须有自己的计划,与老师同步就是当天消化理解课堂的内容,文科部分不必补充课外的习题,老师讲的内容已经很多了。理科要有自己的计划,根据自己的情况,订一个可行的针对性较强的计划,若没有自己的针对性计划,可能成绩很难有大的提高,即便提高也是暂时的。若能同步复习再有自己可行的计划,成绩绝不会有太大的浮动,即使浮动也是暂时的,波峰也会越来越高。英语科目坚决不要集中攻破,一定根据它的特点,采用慢火薰,一天给30分钟,持之以恒。
尾声
另外,经过高考的同学都知道,高三是决定命运的时刻,大家都在拼命的学习,甚至一天睡眠只有5个~6个小时,时间久了身体可能吃不消,尤其复读的学生,每天一定要保证睡眠7小时,题已经做得很多了,关键是效率。要劳逸结合,适当看一下电视,适度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让大脑细胞有个恢复过程,这样学习效率会更佳,成绩提高会更快。
以上是我的感受,只要坚持住,成绩一定会提高,高考时心里才能不慌,高考心慌完全是一种没有雄厚的基础和扎实的知识的表现。一年的复读,使我圆了上北大的梦。我的成功完全靠我自己的把握,只有自己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按部就班、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预祝有意复读的同学能通过复读实现美梦!
学生感言1回忆复读的日子(1)
2003届复读生北京大学方天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有限的现状,高考始终是社会的热点话题,任何一个与高考相关的消息,都不知道要牵动多少人的神经。多少人将高考视为指挥棒,又有多少拥有考生的家庭将孩子的高考视为家庭的头等大事。思想紧张、心中焦虑、学生抓忙、家长着急也许正是高三同学家庭的现实生活的写照。“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而每年夏天高考后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大多数考生满怀希望地计划着他们的大学生活的同时,一部分同学却陷入了暂时的困境,他们可能因为出现了一些莫名奇妙的或者不可预测的问题导致他们在为之奋斗了三年的高考中出现失误,导致他们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擦肩而过。而在秋风送爽的季节里,当大部分考生满怀欣喜地走进象牙塔的同时,陷入困境的那部分同学中的一小部分同学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踏上了他们的复读路。
我也曾走在这条为我带来了希望与荣耀的复读路上。
2002年,我将北京大学作为我的第一志愿并且踌躇满志地参加了当年的高考,由于当时相信自己的实力,我甚至在高考前就开始计划我进入北京大学之后的人生轨迹,但可能正是太想进入北大深造的念头,我背上了包袱,渐渐地心理也失衡了。在高考时,我的感觉非常差,考试结束后我就意识到我的“北大梦”成了黄粱一梦。我沮丧、悔恨,同时觉得无颜面对关心自己的人。后来的两天中,我回忆了自己记事起我能回忆起来的每一幕,仔细反省了我在每件事情上的过失,这个过程虽然使我更加悔恨,但也使我得到新生,因为它重新激起了我一直持有的但曾一度低沉的争胜之心。经过了两天的反复考虑,我向我妈妈提出了曾经让我颇为不屑的复读的想法,在考前由于信心百倍我曾表示过不会考虑复读,所以这一方案一经提出立即遭到全家人的反对。但我不认命、不服输,不想放弃成为北大人的梦想,便毅然走上了复读的道路。
在决定复读后,摆在我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究竟应该在哪里复读。当时复读市场还不是太成熟,由于缺乏以往可借鉴的经验,我再一次陷入了迷茫之中。不言而喻,每个选择复读的同学最担心的就是选择了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复读学校而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我开始关注北京市的复读市场,最终,还真算得上是机缘巧合,在我母亲和我的一个同学的家长的一次交谈中偶然得知人大附中首办复读班的事情,我们当即赶赴人大附中,在了解了我所关注的几个问题之后,我当机立断决定在人大附中办的复读班中复读。应该说人大附中复读班的全日制学习、本校老师授课、作业按时批改、专职班主任管理等措施深深地打动了我,同时更坚定了我进行复读的决心。
2002年9月初,人大附中复读班如期开课,我见到了我的新同学。见到这些新同学时,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他们不仅是我的同学,还是我的战友,我们必须将原先我们头顶上的光环脱掉,共同携手踏上这条艰苦的复读路。我的这些同学多数都比较健谈,能够看出基本上都是原来学校中的“大拿”,和我一样,只不过刚刚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第一次的打击,精神状态都还不是特别好,眼神中也都或多或少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彷徨。在经过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后,我们就正式开课了。就这样,我们这些“难兄难弟”走到了一起。
至今我还能清楚地记得我们上的第一节课是语文课,授课的老师是特级教师于树泉老师。由于2003年的高考北京市第一次使用新的语文教材,而我们在高中时用的都是老版本的语文课本,所以出现了我们暂时还没有应该使用的新课本的局面,这样于老师原定的授课计划就在这种不可预期因素的作用下被打乱了。面对“意外”,只见于老师从容不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即兴地写下了“秋”字,然后让我们大家回忆自己的古诗词储备中与“秋”有关的句子,借此既复习了古诗词又给同学们一定的表现空间,同时也摆脱了当时没有课本的尴尬局面,老师的高水平可见一斑。可能是由于刚开学,同学们还不太熟悉,大家多少表现得比较拘谨,三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同学举手。这时于老师为了启发同学们,一连吟诵了好几首写“秋”的诗,有些诗句之韵与秋直接相关,有的与“秋”间接相关;有我们十分熟悉的,也有我们似曾相识的,还有倍感陌生的;有课本中要求掌握的,也有日常生活中特定背景下应该使用的。渐渐地,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展现自己的基本功。与此同时,老师也不断与我们互动,基本上一个同学给出一个诗句,于老师就可以不假思索地给出一个更合适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