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之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之一法也。高士宗曰。上节以十二经脉。分别卫气血气之行于皮 
肤络脉。此节单论皮肤络脉。以复申明上文之义。黄载华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 
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 
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是脉外之气血。又从冲脉而散于皮毛。故曰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 
外。谓经别所出之血气。与冲脉所出之血气。会合于皮中。当知皮肤血气所出之道有三径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 
锐掌热。虚则欠KT 。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KT 同数叶朔) 
经别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别者。谓十二经脉之外。别有经络。阳络之走于阴。阴络之走 
于阳。与经脉缪处。而各走其道。即缪刺篇之所谓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与经相干。而布于 
四末。不入于经俞。与经脉缪处者是也。玉版论之所谓胃者。水谷血气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 
天下也。胃之所出血气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盖胃腑所生之血气。其精专者 
独行于经隧。从手太阴肺脉。而终于足厥阴肝经。此荣血之循行于十二经脉之中。一脉流通。环转 
不息者也。其血气之四布于皮肤者。从脏腑之别络而出。虽与经相干。与经并行。而各走其道。出 
于孙络。散于皮肤。故手太阴之经。别曰列缺。手少阴之经。别曰通里。足太阳 
曰飞扬。足少阳曰光明。与手足之井荥输经合穴不相干也。曰太阴少阴。曰太阳少阳。与脏腑之 
经脉各缪处也。此胃腑之血气。四布于肤表之阳分者。从大络而出于孙络皮肤。从络脉而阴走于阳。 
阳走于阴。如江河之外。别有江河。江可通于河。河可通于江。与经脉之荣血。一以贯通者不相同 
也。故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分间者。谓手太阴之经脉。与经别之于此间而相 
分也。并太阴之经者。并太阴之经脉而行也。散入于鱼际。谓入鱼际而散于皮肤。即上文之所谓诸 
络脉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见于外也。实则手锐掌热。气盛于外也。虚则欠KT 。 
小便遗数。气虚于内也。盖肤表之血气。由脏腑经隧之所生也。当取之去腕半寸。即列缺穴间。别 
走阳明者。阴络之从此而别走于阳也。尚御公曰。此篇病证。与缪刺篇之不同。缪刺篇论邪客于 
皮肤孙络。溜于大络而生奇病。病从外而内也。此篇论本气之虚实。病从内而外也。故曰诸络脉 
必行绝道而出入。朱济公曰。如手太阴之列缺。手阳明之偏历。虽非井荥输经。然亦系经脉之穴。 
盖经别之各走其道。布于四末。与经相干。于列缺通里诸经之间。复别而上行。并经而入掌。散于 
络脉。而合于皮中者也。张玉师曰。皮部论云。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阳明之阳。名曰害蜚。 
视其上下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少阳之阳。名曰枢持。少阴之阴。名曰枢儒。凡十二经络脉者。 
皮之部也。是皮部之络脉。虽以经脉为纪。并循于十二经脉之部。然从大络而出。别走其道。与经 
脉缪处。故有害蜚枢持之别名。同学之士。当于灵素二经。细心合参。其义始得。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 
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少阴之别络。与经相干。名曰通里之间。去腕一寸半。别经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 
属目系。其气实。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虚则不能言。盖心主言。而经别络舌本也。掌后一寸。乃 
别走于太阳之络脉处。故取阴阳分行之处而刺之。按心脉上挟咽。系目系。经别系舌本。属目系。 
盖经别并经而行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 
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心主之别络。与经相干于内关之间。去腕二寸。别经脉而出于两筋之内。循经并行。上系于 
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心系与包络之相通也。虚则为头强。盖包络主行血脉。脉气虚。故头强也。 
按十二经别。皆阳走阴而阴走阳。此不曰别走少阳。或简脱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 。实则节弛肘废。虚则 
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音偶疣音尤) 
上腕五寸。乃手太阳经之支正。太阳之经别。布于四末。与经相干。名曰支正之间。内注于 
手少阴之别络。其别行者上走肘。络肩 。手太阳小肠主液。实则津液留滞。不能淖泽于骨。是以 
节弛肘废。三因曰。气虚不行则生疣。小者如指上之痂疥。即 痤之类。气郁之所生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颊偏历。其别 
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去腕三寸。乃手阳明经之偏历。手阳明之别络。布于四末。与经相干于偏历之间。而别入于太 
阴之经别。其别行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颊。遍络于齿。又其别者。入耳中。合于宗脉。实则 
气滞而为齿痛耳聋。虚则齿痹隔。盖手阳明主行血气于皮肤。以温肌肉。虚则不行于外。故为齿 
寒而痹闭阻隔也。尚御公曰。取之别者。为偏齿入耳之别络。非偏历也。十二络皆同。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 
所别也。 
去腕二寸。乃手少阳经之外关。少阳之别络。布于四末。与经相干于外关之间。外行绕臂。注胸 
中。合心主之大络。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少阳厥阴之主筋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踝上七寸。乃足太阳经之飞扬穴。足太阳之别络。与经相干于飞扬之间。不入于经俞。别走于 
足少阴之络。实则鼽窒背痛。虚则鼽衄。盖别络并经而循于头背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 。坐不能起。取 
之所别也。 
踝上五寸。乃足少阳经之光明。少阳之大络。与经相会于光明之间。别走于厥阴之别络。下络 
足跗。少阳主初阳之气。实则胆气不升。而逆于下则为厥。气虚则为痿 。坐不能起。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 
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去足踝八寸。乃足阳明经之丰隆。阳明之别络。与经相会于丰隆之间。而别走于足太阴之别 
络。其别行者。并经脉而循于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十五大络之气血。皆本于胃腑水谷之所生。是 
以足阳明之络。与诸经之气相合。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经别之络于喉嗌也。实则气厥于下而 
为癫狂。血气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 
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去足大趾本节之后一寸。乃足太阴之公孙穴。太阴之别络。分布于足。与经相干于公孙之间。 
而别走于阳明之络。其别行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为霍乱。气有余而实。则为肠中切痛。不 
足而虚。则为鼓胀。当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 
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当踝后绕跟处。乃足少阴经之大钟。少阴之别络。与经相会于大钟之间。而别走于太阳。其别 
行者。并经而行。上走于心包络之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水气上乘于心故烦闷。实则 
闭癃。别走太阳。而膀胱之气不化也。虚则腰痛。腰者肾之府也。按手少阳三焦。手厥阴包络之 
气。皆本于肾脏之所生。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盖包络之气。生于肾脏。注于络中。并经而上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 
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去内踝五寸。乃是厥阴经之蠡沟。厥阴之别络。分布于足。与经相干于蠡沟之间。而别走于 
少阳之络。胫、足 。睾、睾丸。即阴子也。茎、阴茎。乃前之宗筋。挺、即阴茎也。取之所别 
者。取别走少阳之络。所谓阳取阴而阴取阳。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瘙。取之所别也。 
按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所谓尾翳者。即 
鸠尾之上。盖任脉之别络。出于下极。并经而上。复下于鸠尾。以散于腹。络气实则腹皮急。虚则 
痒瘙。当取之所别络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 
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按、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 
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 
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上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 
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盖督脉总督一身之 
阳。应天道之绕地环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