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人讲,我干脆发愿活五百年,省得再来一次,住妈妈肚里的旅馆十个月,一辈子还不了感情债。现在想想活那么久挺麻烦的,老朋友跑光了,年轻人谈不拢,这不好办啊!到了一百岁还要被人当个活宝,放在什么地方展览,日子也不好过!修个长生不老做什么?儿子孙子都跑了,曾孙子看我这老头怎么还不死,唉!这些思想都是痴。有痴就有爱,有爱你就有病生。这是维摩居士的回答。

  这里有一个重点要了解,维摩居士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他是说客气话,是拿自己来表演,说一个重大的道理。换句话说,这个生命就是因为有痴有情,才有爱。十二因缘里头,爱在中间,有爱则有取,都想抓住,接下来才有生,有生就有病。中国的文字也很妙,我们说「生病」,有生就有病。任何一个东西存在,就有病态。病与不病之间,是一个大哲学。文殊菩萨问病从哪里来?维摩居士答是从爱而来。爱从什么地方来?从痴而来。学佛都知道贪嗔痴三个字,我看大家修三辈子也难断掉。要不贪、无嗔、不痴,太难了。

  讲到痴,我前几天和两个老朋友讲到有一幅翁同龢写的字,要八万块钱,其中一人立即说,便宜啊!我一听,好了,你们不要再说了,「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我拚命要戒这一方面的嗜好,你们两个一左一右不要起哄了。收集字画也是痴,市面上买到的字画都是前人痴心收集来的,然后被后代不肖子孙给卖了,上面还印着前人的图章……你现在买了将来交给谁啊?一切在痴中,能够无爱欲无痴情就真解脱了。所以病从哪里来?从有痴有爱来。这是第一个道理。

  第二个道理严重了。

  「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你问怎么生病的?大菩萨生病是为众生而生病。他说因为一切众生皆在病中,所以我非病不可,假使一切众生有一天无病无痛了,就是了了生死了,我也就没有病了。这里的我就是,有我在,所以有病。有我存在,就有痛苦,就有烦恼,就有生病。一切众生个个无我,归到本来清净元明去了,就当然不生病。所以一个人活着,想要无病无痛是做不到的,要不病不痛不生不死,除非你证得涅盘,成佛了。一切众生得度,就无病痛了。维摩居士给我们点题了,点题是点出文章的要点所在,要点就在这里了。

  「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文殊菩萨你问病几时好,我这个病永远不得好的。要晓得六度万行皆是菩萨的痛,慈悲喜舍也尽是菩萨的痛。慈悲就是痴,喜舍就是爱。菩萨者菩提萨埵是也,虽然觉悟了,还是未免有情。菩萨是最多情的,堪称是大众情人。因此说,要不病,除非情爱皆灭,众生有病则菩萨必病。

  「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一切大乘菩萨没有跳出生死的。再严重地讲,诸佛菩萨都没有跳出生死,都是再来人,为什么?因为要度一切众生。《楞伽经》卷一说:「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佛并没有走开啊!还是再来,佛菩萨都是再来人,都在这个世间。菩萨的愿力是要度众生,所以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入轮回,有本事跳出去而不跳。所以菩萨是「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盘」。他已经得到了般若智慧,跳出了三界,三有就是三界。可是因为慈悲要度众生的缘故,自己不入涅盘,这是智悲双运的境界。他还在六道轮回中滚,可不一定变人啊!算不定变牛变马变虫都有的。要度众生,就得有这个本事,挑得起这个担子。算不定变了蚂蚁,被我们开水一烫就死了,他成了蚂蚁就烫得死。可是为什么要变蚂蚁?要度蚂蚁啊!必须变了蚂蚁才能说蚂蚁的语言。

  既然菩萨入了生死轮回,就会有病。要想无病,除非你了生死,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就有了,你没有了生死以前就会有病。所以维摩居士引申说,如果众生都了生死了,菩萨也无病了,就不需要到这个世界来了嘛!所以菩萨的病从哪里来的?对不起,也是从痴情来的,大慈悲就是痴。这些道理文殊师利菩萨当然也懂,他不过在跟维摩居士两个唱双簧,一唱一答,讲给大家听的。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比如有位老前辈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假如病了,作为父母一定也会得病,因为昼夜照料儿子累病了,或者过分担心而生病了。等到儿子病好了,父母病也好了。在座各位有子女的,都有这种体验,只有那些未来的父母亲不知道。古人说,「养子方知父母恩」,自己当了父母才知道孝道的严重,没当过父母只是口头禅,这也是八万四千法门当中的一法,你当了父母就知道了。孝道就是对父母的爱所起的感情。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菩萨爱众生,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因此众生病了,菩萨当然也病了。众生病好了,菩萨也好了。众生都有烦恼,而众生有的烦恼菩萨都有,他还多一个烦恼,就是烦恼我们。这话光是研究佛学是不容易懂的,要在世法中当过家的人才懂,不经过的人是不会懂的。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维摩居士说,你又问我,这个病是怎么来的,唉!是大悲心引起的啊!清朝雍正皇帝题过一个观世音菩萨的香赞,可以用作说明

    三十二应露全身 拯救众生渡苦津
    只为慈悲心太切 却将觉海作红尘

  首句讲三十二应身,是引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次句说观世音菩萨,为了度一切众生跳出苦海。第三句说,观世音菩萨慈悲心太切。最末一句是说观世音菩萨,已经成佛了,但还是跳进红尘来。菩萨的境界本来是要度众生的,结果是反被众生度。这个问题讨论到这里,文殊师利菩萨一看维摩居士辩才无碍,怕他再说下去,记录起来也麻烦,赶快打住,就问第二个问题。


空室引起的话题──空解脱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居士是大富贵人,为什么现在房间里空空的,连一个侍者也没有?「空室」是心空,上面已经讲过了。维摩居士把房间变成「方丈」大小,这是印度观念。中国文化叫「方寸」,还要小,就是心。中国古话说「但存方寸地,留为子孙耕」,你心地好,会给后代子孙好的影响,有好报。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你们要注意,所谓真正的净土,也没有七重栏楯、琉璃为地等景象,那是为了我们这个欲界众生而说的。真正的净土也了不可得,连净都无所谓净,那才是真正极乐世界的净土,涅盘清净。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说,你怎么说起外行话来了?一切佛的国土本来就是空的,心空了、念空了,佛土就现前了。

  「又问,以何为空?」他们两人针锋相对,文殊师利菩萨就问,什么叫作空?

  「答曰:以空空。」空就是空,你有个空的境界早不空了。下面讲到空也空。你不要以为保留一个空的境界是悟了道了,你得了个什么?你就真得了个空的。

  「又问,空何用空?」文殊师利菩萨又问,既然空了,还怎么去空呢?

  「答曰:以无分别故空。」因为你不起分别心了,空也空掉了。你觉得没有烦恼,没有妄念,很清净,认为是空了,这正是分别心,正是妄念。不起分别心,无所谓空,无所谓有,把空也空了。

  「又问:空可分别耶?」文殊师利菩萨又追问,空还可以分别吗?这里关键来了,文殊师利菩萨一刀就杀进去了,好像捉住了维摩居士的把柄。

  「答曰:分别亦空。」维摩居士眼睛一瞪,分别也空啊!我们现在讲话、你们听话,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在哪里?不可得啊!听过了就过去了,不来相而来,不去相而去,所以分别本身就是空的,为什么分别不可以空?

  有一个人就是在这里开悟的,是谁?永嘉禅师。他是天台宗的,他自己晓得悟了,自已信得过。但是有个同参道友,劝他找人印证,威音王(古佛)之前,你无师自悟可以,威音王之后,你无师自悟,随便肯定下来,恐怕是天然外道。所以他就从浙江到广东找六祖,见到了六祖,围绕三匝,振锡而立。六祖与他对话时:永嘉曾回答:「分别亦非意」。就是说,分别也空。六祖就说:「善哉。」

  「又问:空当于何求?」文殊师利菩萨好像在和维摩居士打擂台,一拳拳打得虎虎生风。又问:怎么达得到空?这好像在替我们问,坐了半天两条腿痛的要命,空不掉喔!空在腿上求吗?还是在心中求,还是哪里求呢?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麻烦事情来了,说起六十二见有一大堆,我只有补充资料给你们了。如果详细讲六十二见可以拖上几个月,这里不细说了。一切八十八结使也好,六十二见也好,我们每一个心理意识,每一个心理状态,都在其中了。见就是观念,我们心里许多主观的观念困扰着自己,解脱不了,但实际上每一个观念每一个思想本身就是空的。妄念本身是空的,你不要另外去找一个空啊!你打坐时在找空,那个空就是妄念。你知道是妄念,它当下就空了,就解脱了。所以空要在六十二见中找。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了。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所有的佛法不论净土、密宗、禅宗、天台宗,乃至五月端午的粽也好,都是要你解脱的。你被自己的感情观念困住了,所以不得解脱。我告诉过你们,学佛要学解脱,学道就要学逍遥。结果你们学得苦死了,既不解脱又不逍遥,何苦呢?还不如去喝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