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乱弹琴,老师不是说过万事万物过犹不及吗?不是说过到100次就不长了吗?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和辩证法对着干?〃我装做生气批评学生,内心却充满了喜悦,为什么?三年级一班学生比三年级七班学生学习成绩差,有几名同学相当淘气,但老师不在家时,这么苦的训练,他们不仅能坚持,还要求体育委员领着长,这说明他们成熟了,他们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
现在回忆起来,我真该感谢那届学生,是他们监督着我,鞭策着我去吃〃仰卧起坐、俯卧撑〃这服灵丹妙药,吃了这么苦的药,我才坚强起来,体质也强健起来。直到今年暑期,我四处奔波开会,白天冒着36℃的酷暑讲一天课,晚间在宾馆还能坚持做完100次俯卧撑,再坚持做100次仰卧起坐。每当做完,浑身就充满了战胜自我的力量。
每天做这么多的仰卧起坐、俯卧撑,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力,更重要的是磨练了学生的意志。
学生管进行这种训练叫〃上刑〃。刚开始我看班级日报登着一条消息:〃本报记者发现,上刑时,有的同学偷懒,动作不到位。〃看了以后我觉得奇怪,问:〃怎么能上刑呢?什么叫上刑?是不是你们打闹时,想的折磨人的残酷手段?〃
学生笑了:〃上刑就是每天的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啊!一做起来,难受得像上刑一样!〃
我说:〃这么苦,就别做了吧!〃〃怎么能不做,是我们自己选的,再说做的时候苦得要死,做完以后轻松得要命,心里也高兴得很。〃
1991届毕业生我没让做,我想试验比较一下,做和不做有什么不同。这届学生的吃苦精神明显比不上1985届、1988届每天做100个仰卧起坐、俯卧撑的学生,这届学生体育达标的优秀率也比前两届学生低将近20%。
三 变?为!
小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做到12个字: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卧如弓。
这样有利于身体正直,有利于保护视力。
我这样做了,视力果然好,身体也不爱得病。
于是,我便劝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做到这12个字,特别是做到坐如钟。
我发现有的同学近视,大部分原因是坐的姿势不正确,非但不坐如钟,反倒弯着腰,弓着背,眼睛离练习本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有的甚至于偏着头,躺在桌子上写,还有的眼睛和书本之间只剩下一个鼻子的距离了。
同学们幽默地说:〃这姿势很像问号。〃
有的说:〃现在才是少年期就变问号了,到了老年,还不成句号呀!〃
我便对问号姿势的同学大声疾呼:〃赶快猛醒,将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坐如钟,又正又直多舒服。〃
我知道,人的习惯不是靠一两次提醒能改变的。一两次提醒可能使人坐直一段时间,有的能坐直两三天,两三天过去又忘了,忘了,我便再提醒。
个别的同学弯得较厉害,我便个别提醒,不少人普遍不坐直时,我便面向全班提醒。
我说:〃请刘志军同学负责记录,老师每提醒一次坐如钟,你便记录一次年月日,并写上第几次,好吗?看看咱们需要提醒多少次才能养成坐如钟的习惯。〃
刚开始,提醒的密度较大,每天得有两三次,两周以后,就两三天提醒一次了。
〃坐如钟!〃我说。
〃1979年10月31日,第84次。〃刘志军说。
〃好久没说那3个字了,咱们班有几名又向问号发展了?〃我说。
〃1980年12月12日,第108次。〃
直到毕业前夕,刘志军向同学们宣布:
〃坐如钟这个问题,老师一共提醒了116次。〃
王良同学是体育委员,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每个学年,他都向同学们公布全班身体检查情况,和去年对比,视力、身高、胸围、体重有了哪些变化,连全班每人身高增长多少,体重增长多少,他都细心地计算出来。每个学期,每个学年,每名同学达标的具体数据,他也都向同学们公布。
初一体检,王良统计后,提醒大家注意:〃咱们班只有84只眼睛视力正常,同学们一定要把保护视力当作大事,争取到毕业时,这84只眼睛视力不减退,别的视力不正常的眼睛也保护住,不让它再往更高的近视度数发展。保护视力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老师常说的,把?变成!。〃
初二体检后,王良又宣布:〃这次体检,我们原来正常的84只眼睛,只有一只由1。2减弱到0。8,其余还正常,希望这名同学采取措施,控制这只眼睛,使其不再继续向近视的方向发展。〃
我了解到,这名同学是王艳,她的左眼视力正常,只是右眼刚开始近视。我告诉她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然后再认真做保健操,注意看书写字的距离,树立使这只眼睛恢复正常的信心,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到1981年毕业前体检,不仅去年的83只眼睛仍然正常,王艳同学右眼的视力也由0。8恢复到了1。2。当王良同学宣布体检结果时,全班同学为之激动。
以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都不止几十次地提醒:〃坐如钟!把问号拉直!别变成句号!〃
前几天,我到淮阴给淮阴师专附中的学生讲课,两节课大约提了4次把?变成!的问题。前一次稍加解释学生就明白了,后3次只要一点,大家便会心地笑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保护视力,脊柱正直,对短时间接触的同学,还有密切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组织教学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关心得越多,师生感情就越密切。一位教师不仅重视教给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成绩,还关心他的身体,关心他的视力,矫正他的仪态,学生很容易在感情上接受老师的劝告,学习效果也会好一些。
课堂上不说〃请同学们坐直〃,更不是严厉地说〃不许趴在桌子上〃,〃不许弯腰〃,〃不许左顾右盼〃,而说〃请把?拉直,变成!好吗?〃幽默的语言使同学感到轻松,感到有趣,感到快乐,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姿态。
课堂上免不了隔段时间有溜号的同学,有低头摆弄东西的同学,有因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而欲放弃课堂学习的同学。初次见面,批评人家,大庭广众之下,他不愉快,我也不舒服,但见了这种情况还必须指出,怎么办?说一声:〃请把?拉成!。〃溜号的、低头的、欲不跟进度的,不知不觉之中都受到了提醒:〃老师已注视到我了,可老师没批评我,只说了这么一句幽默的话,我可不能再低头,再溜号了。老师给我保留了面子,我自己也得珍惜自己的面子呀!〃接下来,全班又有了一段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
本届学生负责记录〃坐如钟〃3个字提醒次数的同学是李健,他专门准备了一个本子,那上面记着1992年上学期第五周,一个星期时间,我就提醒了8次。
这件事难道不可以由学生承包去做吗?当然可以,之所以没请学生承包,也是为使学生们认识到,一件看起来很小的不良习惯,即使由老师来纠正,也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也还会有反复。从而由此想到纠正思想深处的不良习惯就更要持之以恒,更要有耐心。
这件小事也使学生认识到,老师强调即使对一些小事,也要一不做,二不休,说了算,定了干,做就要做成功,做到底。
四 课前陶醉在一支歌里
我们班学生爱唱歌,从1979年开始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都爱唱。每年都唱,每月每周每天都唱,甚至每节课前、自习前都唱一首歌。
关于唱歌的班规班法也越来越具体。七十年代时,课前一支歌,学生在座位上愿怎么唱就怎么唱,有的坐直了唱,有的趴在桌子上唱,有的边写作业边唱,有的一心一意地唱,有的三心二意地唱。
后来文娱委员说这样唱不好,太随便了,歌唱得也没劲,大家也觉得不好。到八十年代便订了一条班规:课前一支歌,从文娱委员起歌开始,全班同学都要停止别的活动,在座位上坐直,手不能放在桌子上,更不准翻书和写作业,谁如果在大家唱歌时写作业或是手放在桌子上,便要写500字的说明书。
到了九十年代,我多次强调:唱歌要一心一意,才能达到唱歌的目的,既使大脑得到了短时间的休息,又使人陶醉在美好的歌词境界中和悠扬的旋律里,使身轻松,使心愉悦,使人更热爱生活,更热爱学习,也使人大脑两半球更容易沟通。
1990年、1991年我只是这样强调,并没有具体的使学生唱得更认真的办法。
1992年初刚开学,我想试一试,对课前一支歌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姿势同原来一样,还要求唱歌时坐直。坐直之后,目视前方的黑板。目视整个黑板不利于集中注意力,要求目视黑板的中缝;中缝长了些,也不利于集中注意力,又要求注意中缝的中点。
文娱委员刚一起歌,全班同学立即坐直,都把目光集中在前面黑板的中缝的中点位置。教师从外面进来,一看十分整齐,就像一个大合唱队在剧场里把目光都对准了指挥。
长时间对准中缝一点容易疲劳,也使人感觉索然无味。我便要求学生,把视觉与想像力结合起来:要把前面那一点看成一个面,变成一个图像,甚至变成一个小宇宙;那里面有江河山川、日月星辰、花鸟草虫。总之你唱什么歌,那里面便放映什么图像,那图像是歌词内容的再现。打个比方,那一点就像电视屏幕,唱什么歌,便像输入了那一首歌的录像带,一张口便打开了电视机开关。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中缝那一点,便映出红日蓝天白云下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的画面,紧接着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们唱着嘹亮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