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鸟类是从爬行类动物进一步演化为两个方面(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中的一支。鸟类的活动范围相当广阔,大脑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视丘和小脑尤为发达,这与鸟类有敏锐的视觉和复杂的飞翔活动有关,它们不瓜能辨别颜色,辨别物体的形状以及飞行方向,而且还能根据对象的不同性质准确地捕获食物和选择适当的材料构筑精美的巢穴。某些鸟类还表现出一定的学习能力,例如动物学家往往训练鸽子学会一连串复杂的动作。
(三)思维的萌芽阶段
思维的萌芽阶段是指高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哺乳类动物的种类很多,活动范围广泛,它们的大脑皮层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借助于脑的不同部位机能的分化,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机能的复杂化、完善化,使它们的行为灵活准确,知觉更加完善,能够对各种刺激进行精细的分析和综合,也就是说灵长类以下的哺乳类动物能够对某种对象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地反映,知觉活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哺乳类动物演化到类人猿时,它们的反映活动也达到了动物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即思维的萌芽阶段。类人猿不仅具有多种感觉、知觉以及各种情绪反映,而且能够根据已感知过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较复杂的问题。例如,比较鸽子和猿猴在图形辨别学习和图形概括认识上的差异,把图形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大小、形状相同而颜色不同的三个图形按“品”字形排成;第二类由颜色、大小相同而形状不同的三个图形按“品”字形排成;第三类由颜色、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三个图形按“品”字形排成。结果,在第一类图形辨别学习中,鸽子和猿猴达到训练标准取得食物所需练习次数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学习过辨别第一类图形后,再学习辨别第二类图形,然后再学习辨别第三类图形时,命子和猿猴之间的学习次数就有了显著的差异,猿猴取得食物所需的学习次数远元低于鸽子所需要的次数。这表明猿猴(灵长类动物)比鸽子(鸟类动物)在心理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是在知觉的辨别上,而是在于能否从不同刺激中看出共同的关系上,即能否在不同的刺激中概括出共同的东西(图形)。
类人猿的脑在重量上、外形上以及细微结构上都接近于人脑。猿脑的分析综合功能也已经相当发达,中枢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比其他动物高,灵活性也大。在形成条件反射方面,在对复杂刺激物作整体反映方面,在形成复杂动作和改变动作方式方面都比其他动物容易得多,在内容上也丰富得多。它们已经能反映事物的完整形象,而且还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并对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例如,猩猩看见挂在高处的香蕉,当自己跳起来抓不到时,会把放在边上的箱子搬来,站在箱子上去抓取。如果一个箱子不够高,它又会去搬来另一个箱子摞起来,有的猩猩能够搬来三只箱子叠起来取下高处的香蕉。又比如,栅栏外边有食物,栅栏里面的猩猩拿不到,它会利用身边的竹竿插在一起拨取食物。当把食物放在一根管子里,由于手伸不进去,它会利用小木棍把食物捅出来吃掉。有时木棍上有许多枝杈,它还会用嘴把枝杈啃掉,再去捅管子里的食物。思维首先表现为能够知道现在还没有出现但将来可以出现的事情,即能够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系和联系。猩猩在搬箱子取香蕉时,似乎已经知道了箱子叠加后与香蕉之间距离的关系,用嘴啃枝杈以前似乎就已知道啃后的树枝和字子里的食物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些行为都表明,灵长类动物已具有思维活动的萌芽。
类人猿虽然具有一定的智能行为,但它与人类的智慧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它们能初步利用“工具”,有时还能制造“工具”,但是它们从来就不会保存“工具”,也不会为日后使用而制造和贮藏“工具”。它们以“工具”使用或“制造”,仅仅是为了应付眼前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工具”对它们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它的“工具”也就随之消失了。这表明它们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工具的性质,也不能在头脑中对使用工具与结果的关系形成稳固的联系,因而不可能在头脑中巩固自己的经验并加以运用,更不能与现实的活动相脱离而形成制造工具的观念。
第二节:人类意识的产生
一、意识和意识水平
(一)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其中语言和思维是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由于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表达形式,所以人只有掌握了语言,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知识的经验,才能有日益丰富和不断概括的意识内容,才能接受各种信息并对它们的意义进行评价和选择。因此,意识是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人在劳动中,在用语言同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意识一经产生又反作用于于客观现实,在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和意志也是人的意识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意识也表现为一种内心体验的形式。尽管意识和认识过程密切联系,认识在意识中占有核心地位,但意识和认识并不等同,不能简单地把意识归结为认识,意识中不仅包含有认识,而且也包含着人的体验,如满意或不满意、爱或恨等。因为意识到客观现实的决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他(她)不只是在认识着,而且也在感受着行为着,可见意识永远属于某一具有特定经验的具体主体,因此意识就必然具有主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意识通过认识过程所获得的客观内容始终是作为主体自身的反映、主体自身的一定体验而存在着。所以,人的意识不仅是认识,同时也是体验,人的意识是认识和体验的整体统一。正因为人的意识中包含有体验,人的意识是认识和体验的整体统一。正因为人的意识中包含着有体验的因素,而体验的因此又和人的活动动力联系着,所以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的意识是人和客观世界相联系的一个环节。它不是封闭于自身之中和外部世界不相联系的、抽象的、孤立的反映活动,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是客观世界中的一部分,人的意识和社会的关系也就包括在意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之中。因为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就会受到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离开了这方面的影响,人的意识就不会得到发展,不仅对社会的意识得不到发展,就是对自然界和自己的意识也得不到发展。同时,已经产生、发展了的意识又指引着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做出的动作和行为,特别是较复杂或目的性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受到了人的意识和指引。
(二)意识水平
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最高级的心理反映形式,具有各种不同的水平。意识水平反映了个体在某一时间里对自身活动及其状态的觉知的程度。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的,即使是最初人类用石头制造工具以捕获野兽为生的劳动,也是以事前就意识到的行动目的与结果为前提的。所谓“意识到”,就是在人脑中建立的两种信号系统的联系而能理解当前事物的特性、联系、关系和意义。当然“意识到”不仅只限于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而且还包括了对自身的体验和赣等方面。因此,人对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及其发展规律认识得越清楚,对主体与客观现实的关系的认识也就越清楚,人的意识也就越清晰。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人在任何时候的任何活动都具有同等程度的意识性。有些时候人的动作或行为可能是意识得不清楚或者是无意识的。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受到意识的调节和支配,这是人的意识的基本特点。在此基本前提下,人的意识水平还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1、无意识水平
无意识水平是指个体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的变化没有觉知的意识状况。例如,个体的某些生理变化,诸如脑电活动、内分泌腺体的分泌活动、心跳脉搏的变化等就不会被人觉知。再比如外界环境中超越感受器接受能力的刺激物,诸如超声波、X射线等也不能被人觉知,也就不能使人产生意识活动。当然由这些内、外刺激所引起的活动效应和结果,也许能觉知(意识)到,但对于这些活动过程本身是觉知不到的。
2、前意识水平
前意识水平是指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或信息,平时虽不被觉知,但可由需要时再复现或提取而达到觉知的意识状况。处于这一水平上的信息资料要比任何时刻的意识水平上的信息资料数量多得多。例如,在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大量的信息,在平时不使用这些信息时并不觉得知到众多信息何在,只有当要检索提取使用时(如考试时),才会对它们产生意识。除了记忆,人的假设和揄也是在这一水平上得以操作的。
3、潜意识水平
潜意识水平是指蕴含在意识层之下的欲望、情绪等经验被控制和压抑而使个体在当时不觉知的意识状况。尽管潜意识中的种种本能欲望、情感和思想被压抑,但它们并不泯灭,而且会不由自主地活动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心理及行为。
意识又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它是意识活动的两个方面。对周围事物的意识是指个人对客观以象和现象的有意识的反映,它包括以自身的存在、事物和现象以及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复杂关系的反映。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