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学史导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知觉活动过程

    知觉活动过程一般由五个五一节组成,称为知觉链,每一个五一节都是人们形成正确知觉所不可缺少。第一个五一节是外界环境,它是指环境中作为知觉来源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特征、位置及其分布。例如,是由事物的颜色、体积、硬度等属性的综合引起的知觉活动,还是物体的运动、变化、位移等引起的知觉活动等。对环境中物体刺激整合如何,会直接影响到知觉的效率。第二个五一节是中介物。外界环境中的物体的各种属性,通过中介物,如光、空气、力、热等传递到人的感觉器官。例如,有些物体的属性或特征是通过光反射传递到人的眼睛;有些物体的属性,例如声波或化学物质则是通过空气传递到人的耳朵或鼻腔;而有些物体的属性则是以压力形式传递给皮肤,等等。总之,外界刺激若淌有中介物这一桥梁,人们的知觉就不可能产生。第三个环节是刺激物与感觉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是外界刺激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以及中介物中的其它刺激与知觉系统的感受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感受器把作用于它的刺激物,如光、声、热、电能等,转换成生物的神经冲动,这是从一种物质运动形态向另一种物质运动形态的转变,是将外界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运动形态转换成生物的运动形态的过程。如果没有这种转换活动,外界刺激能量就不可能转化为神经冲动的生物能量,外界事物也就不可能在人脑中形成映象。第四个环节是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系统向大脑传递各种外界信息的过程。第五个环节是大脑对传入到皮层相应投射区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过程。人的知觉过程不仅把神经冲动传入到脑的有关区域,而且还必须和早先存在于脑中的其他一些观念进行加工整合,然后再由传出神经系统传递至效应器。

    知觉链的概念是对知觉系统的一种解释,并为知觉研究提供了线索。然而,由于心理学家对知觉的广泛研究,对人的主观知觉经验的解释并不统一。有些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内省来研究知觉经验是心理学的重要内容,而有些心理学家则强调,只有能观察到的现象才是心理学厂家的对象,而主观的知觉经验是不能进行客观观察的,因此它不应该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觉理论有格式塔的知觉理论、构造主义的知觉理论、动作行为的知觉理论和吉布森的知觉理论。

    格式塔(GESTALT)是德文的中文译音,语义是“整体”或“完形”。格式塔知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M·威特海默、K·考夫卡和W·苛勒,他们认为人的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尽可能地用简单的方式去“整体”地认识外界事物,遵循“概略”规律并受神经系统的制约。由于格式塔知觉理论过份强调神经系统的制约作用,忽略了先前经验对知觉活动的重要影响,导致构造主义知觉理论的产生。

    构造主义知觉理论强调先前经验对知觉活动的重要影响,因此把记忆引入知觉活动领域,即一个人把记忆中的先前经验参与由刺激所诱导出来的知觉之中,从而构造出某种知觉图像。构造主义知觉理论认为,有组织的知觉是从一个人的记忆中选择、分析并添加某些刺激信息的过程,而不是格式塔知觉理论所认为的是大脑组织的“概略”规律所引起的自然操作作用的结果。当人们知觉外界物体细微特性和特点时,往往借助记忆中的过去经验作“任意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说,同样的刺激物可以由知觉者各自经验的不同而被构造成不同的知觉图像。

    动作行为的知觉理论由巴浦洛夫创立,后来为西文一些心理学家所接受。他们认为,知觉是知觉者借助动作行为习得的,通过活动及在活动中习得的经验影响和指导着知觉活动。比如,儿童在视觉发展的早期阶段,眼球运动并不倾向于追随物体的轮廓线条,而是全神贯注在面前的图形特点上,先是用手指来触摸和描绘某物体模式的轮廓,只是到后来,才用眼球运动来代替这种手指的活动。这些理论假设已在儿童、恢复视力的成年人以及脑操作后重新猁视觉的患者身上得到了证实。这说明活动以及由动作行为而导致的学习经验对知觉活动来说是重要的。然而恰如有些心理学家所指出的,动作行为的知觉理论把重点放在视觉运动方面无疑是适用的,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但它似乎不适用于人类知觉活动中的所有运动。

    美国心理学家J·J·吉布森的知觉理论认为,人们所知觉的环境是由具有结构的表面组成,当在观看三维空间的客观环境时,其表面均是有结构的,它为知觉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诸如遍地卵石的沙滩、近宽远窄的轨道、重叠相间的楼房等,知觉者在认识这些结构表面的同时确定该事物是什么。因此,知觉即有赖于一个人对事物结构的认识,而且与一个人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水平如何有关。吉布森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并不像动作行为知觉理论所言的同上运动导致知觉,恰恰相反,是知觉指导了运动。

    目前,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知觉是人的认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知觉的科学研究正在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有广阔前途的领域。

    第二节:知觉的基本特征

    人的知觉过程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些规律主要表现为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和知觉恒常性,它们保证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一、知觉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知觉整体性就是人把事物各部分属性综合起来,从而能够整体地把握该事物。知觉的整体性与知觉对象的特性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万分有密切关系,格式塔学派把它们归纳为以下定律:

    (一)接近律

    视野中的接近,即空间位置相近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视野中接近而组合为整体的实例。人们总是把知觉为三组竖立线条,而不太可能把它知觉为彼此无关的七条竖线。

    除了空间视觉方面的接近外,在时间听觉方面,例如按不同规则的时间间隔发出的一系列轻拍声,在时间上接近的声音就容易被人知觉为一个整体。

    (二)相似律

    物理属性相似的客体,例如形状、大小、颜色和亮度等方面的相似容易被人知觉为一个整体。形状上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容易被整体知觉为四个方块和四个圆形,而不太可能被知觉为圆形与方声相间的图形。

    (三)连续律

    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同一整体。曲线知觉为波浪形曲线,而把另一个知觉为方波图形,而不会把它们分解为另一种图形来知觉。

    知觉整体性不仅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密切相联,而且也与知觉者的主观状态有关,特别是一个人原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对当前的知觉活动提供补充信息。客观事物具有多种属性,当客观事物作为刺激物对人发生作用时,是它的属性或部分结构分别作用或先后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有时甚至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对人发生作用。尽管它们在客观上是不完备的,但在人的主观上却能够全面地知觉它,即客观上的缺失,能在人的主观上弥补起来。黄文HELLO,每个字母线条都不闭合,但只要具有一定英语知识经验的人,都能将它们整体知觉并了解其意义。

    人的知觉之所以能够把当前客观事物的刺激中缺失的东西在主观上进行补充,是因为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它的各种属性是作为一个整体对人发生作用的。也就是说,客观事物对人是一个复合的刺激物,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分别作用于感觉器官,它们之间形成了固定的联系,使人能在大脑中把这种联系保存下来,当客观事物再次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大脑会对来自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客观刺激中缺少的东西,能用头脑中曾经有过的这些刺激所留下的痕迹进行弥补,即通过主观上的补充、删略、替代或改组,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完整的知觉。尽管三个三角形线条并不闭合,但仍能被知觉为三角形。这种把不完整图形知觉为完整图形的知觉组织过程称为封闭性知觉,由此产生的在客观上没有,而在主观上却认为有“白色”三角形的图形轮廓称为主观轮廓。

    二、知觉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由于人的知觉选择特性,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并不进行反映,而只对其中某些刺激加以反映,这样才使人能够把注意集中到某些重要的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排队次要刺激的干扰,从而更有效地感知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

    人从纷繁的刺激物中主观地选择某些刺激物并对其作进一步加工,被选择的刺激物就是知觉的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其他刺激物就成了知觉对象的背景。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区别在于:知觉对象有鲜明的、完整的形象,突出于背景之前;知觉对象是有意义的、容易被记忆的。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的这种结构成分,是知觉选择性中的最基本的特点。

    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此时的知觉对象可以成为昝的知觉背景;同样,此时的知觉背景也可以成为彼时的知觉对象。因此知觉对象并不是一成成不变地固定在某些背景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着转换,以保证有意义的客体内容成为知觉对象。知觉对象和背景相互转换的最明显的例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