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区分声音来自哪个信息源。被试在实验中每次可听到2个、3个或4个声源的信息,每个信息包括1~4个字母,声音刺激停止后,用灯光作批示信号,被试则立即再现从那个声源中听到的字母,实验结果表时,立即再现时被试可以正确报告字母的平均数与斯波林的图像记忆实验结果相同,说明吸觉信息被短暂地保留在声像记忆中,1972年,达尔文、特维和克劳德(DARWIN,TURVEYANDCROWDER)进行了更接近于斯波林的实验。实验中通过双声道的立体声耳机向被试呈现一信息群,由三个混合的随机数字和字母组成,每组三个项目,被试听到的是由三个项目组成的三列声音。例如给左耳输入的是“B”和“8”,同时给右耳输入的是“F”和“8”,被试主观体验是从左耳听到B,右耳听到F,而数字“8”似乎来自头部正中(其实来自双耳),这样就出现“三耳人”。在应用部分招待法实验时,被试面前的屏幕上的右、中、右出现光条,当见以左光条报告左声道项目,看到右光条报告右声道项目,看见中光条报告全声道项目。结果表明部分报告法所回忆的项目优于全部报告法。
视觉登记和听觉登记的实验都证明了人类确实存在着感觉记忆,尽管在感觉记忆中贮存的是感觉信息的原有形式,即是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模写”或“复本”,而且保持时间非常短暂,但它为人类对信息的进一步加工提供了“材料”。
二、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概念
短时记忆是指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编码的记忆。短时记忆又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它与感觉记忆在功能上的区别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即是无意识的,也是未加工的感觉痕迹,而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来自于感觉记忆并对其进行操作、加工,是正在工作的、活动的记忆,只有当那些被加工处理编码后的信息才能被转入长时记忆中贮存,否则就会遗忘。
人在短时记忆某事物时,是为了对该事物进行某种操作(或称加工)。因此,它是根据记忆活动目的,恰当地招待一定的操作,例如,抄写或临摹字画活动,就需要不断地暂时把视线离开范本,凭借对范本的短时记忆来进行操作。可见,短时记忆是信息在感觉记忆之后的高一级加工水平阶段,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1959年美国学者彼得森夫妇(L。R。PETERSONANDM。J。PETERSON)做的简单实验表明,学习任何材料后,若使用分心技术干扰复述的进行,则在间隔18秋后信息就会忘掉绝大部分。实验是这样进行的,给被试一个由三个辅音字母组成的项目表,如PSQ,GKB等,字母声音呈现后,要求被试回忆刚才听到的辅音字母,并同时马上开始从某个三位数上边疆减3,即258,255,252,……直到主试发出开始回忆出字母的信号,结果表明,仅仅间隔3秒钟时就有明显的蹴,到了18秒时几首遗忘了90%。导致这种遗忘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被试不能在间隔时间内进行复述。换句话说,就是不让被试把信息从短时记忆中转入长时记忆。由此可见,信息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机制就是复述。复述是指为了把一定限量的信息保持在记忆中的一种内部言而有信语,信息是按被复述时相关联的形态而贮存起来的。
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为记忆广度,指信息短暂出现后被试所能呈现的最大量。研究表明,人类记忆广度为7±2,亦即5~9个项目,其平均数为7,它不分种族文化,是一般成人的短时记忆平均值。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米勒(G。MILLER)发表了一篇论文《神秘的七,加减二》(THEMAGICNUMBERSEVENPLUSORMINUSTWO)明确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无任何关系的项目。他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认为,如果人在主观上对材料加以组织、再编码,那么记忆中的信息容量可以扩大,为此他提出了“组块”(CHUNK)的概念。组块是指将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因此,组块又称为意义单元。由此可见,同样的信息,对具有不同经验的人来说意义单元的大小是不同的,例如排列八个英文字母THANKYOU,对懂英语的人来说,只构成了两上组块(意义单元)THANKYOU,而不懂英语的人则仍为八个组块(或称八个意义单元)。因此,7±2项目通常受到了主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它是以主体方观的意义单元数量计算,而不是根据学习材料本身的客观特征计算的。人们可以运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知识和经验),把小意义单元组合成大意义单元,从而扩大和增加记忆广度,这种依靠主体经验把分离的小意义单元组合为大意义单元的心理活动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意义单元组群(CHUNKING)。
第三,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当有新的信息插入,即阻止了复述,原有信息就会很快消失,而且不再能恢复。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复述,就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和稳定,并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对那些未给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由此可知,是否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二)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主要是采用言语听觉形式编码,少量的是视觉的或语义编码。编码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贮存。1964年康拉德(R。CONRAD)在记忆广度实验中发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存在着语音上的联系。他选用了两组声音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FMNSX为实验材料,用速未器以每个0。75秒的速度逐一随机地向被试呈现,每呈现完6个字母后要求被试凭回忆默写出来,如果记不清楚允许猜写,但不许不写。结果表明,尽管字母是以视觉方式呈现的,但被试回忆中写错的字母约80%左右是发生在声音相近的字母之间,如B和P,S和X,很少发生在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F和E。这说明被试回忆结果的性质,既不是随机的,也不为知觉性质所决定。以后,康拉德等人改用听觉方式向被试呈现声音相近的字母系列,如EGCZBD和声音不相近的字母系列如FGOAYQR,实验结果与在视觉呈现条件所得结果相当一致(r=0。64)。可见,短时记忆确认是以言语听觉形式对刺激进行编码的,或者说是以听觉编码形式占主导的。
在短时记忆中也存在着视觉或语义编码。实验证明,在聋哑人的短时记忆中,回忆发生的混淆主要是视觉性的或者是意义性的。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是在人们的意识中,由于工作或操作的需要被立即提取出来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顺序系列检索,即信息被相继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检索。平时同步检索,即信息被同时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检索,是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两种主要的途径。
三、长时记忆
(一)长时记忆的概念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为永久性记忆。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生活、工作和学习活动的开展和维持,主要是利用长时记忆中随时可以检索和提取的经验与知识。长时记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它可以贮存一个人对世界认识的知识,是一个宠大的信息库,有人认为长时记忆的容量为5万到10个组块,也有人认为它的容量达到10个15次方比特的信息量。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对短时记忆信息的复述,也有一些是感知中印象深刻的内容一次性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而被贮存起来的。长时记忆把现在的信息保持下来以备将来使用,或把过去已贮存的信息提取出来用于现在。这样,人的活动就在长时记忆的参与下把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第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它可以按时、日、月、年乃至终身计算,在理论上认为是永久存在的。一般认为长时记忆中出现的遗忘现象,主要是由于信息受到干扰所致,而使提取信息的过程发生了困难。
(二)长时记忆的编码
长时记忆并不排斥对信息逐字逐句进行加工的编码方式。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意义编码为主的。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1、表象编码
人对信息的意义编码形式之一是表象编码,它主要是加工处理非言语的对象和事件的知觉信息。表象编码是指以空间的平等方式表征信息,对某一个复杂对象的各种成分同时进行处理,并贮存到复杂的联想结构中,以便使输出的信息具有空间特点,能反映对象的表态特征和动态特征。表象编码的重要特征是平行加工,即类似于在知觉真实物体时的加工。但是,表象编码又不是一种刻板的外界事物的模写,不是个体所贮存的有关环境的一种完整的、原始的、未经加工的“图片”,而是经过加工了的一种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并且不受视觉或任何其它感觉通道的束缚,它包含着人对于类似信息加工的概括的能力。
2、语义编码
人对信息的意义编码的另一个形式是语义编码。语义编码是按言语发生的顺序以系统方式来表征信息的,包括言语听觉和言语运动两方面的信息。人们使用语言时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不仅包括词和它们的符号、意义、所指的对象,也包括应用这些词的规则,即语言的文法规则、数学运用规则等。
语义编码的特征是串行加工,是按照节点和线的复杂网络贮存的。节点代表概念或事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