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治男子妇人虚劳发热,或五心烦热,并衄血、吐血、便血,及妇人下血过多致虚热者,并宜服之。
或因用心太过发虚热者,及往来寒热者,用之神效。
x柴胡散x 治邪入经络,体瘦肌热,推陈致新,解利伤寒时疫,中 伏暑。
柴胡(四两) 甘草(一两)
上 咀,水煎,食后热服。此药冬月可以润心肺,止咳嗽,除壅热,春夏可以御伤寒时气,解毒,居常不
可缺者。且仓卒可以易得,长幼皆宜服之。
〔《山》〕冒感,用带根葱煎汤嚼生姜,得汗愈。
上六方,通详诸表方。元气不虚者服,效。
第贰方,热多者宜服之。
第三方,寒多者宜服之。
第四方,痰饮者宜服之。
第五、六方,仓卒宜备之。
〔海〕治伤寒外症,全是下症,大热而脉反细,不可下者,泻心汤主之。(方见伤寒。脉有力者,黄连泻
心汤,无力者,半夏泻心汤。)
〔云〕x人参散x 治伤寒汗下后余热不退,或烦或渴面赤者。
人参 山栀 蓝叶 甘草 白藓皮(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服。
〔丹〕《絮矩新书》谓有杂合邪者,当以杂合法治之。譬如恶寒发热,得之感冒,明是外合之邪,已得浮数之
脉,而气口又紧盛。明为食所伤,病者又倦怠,脉重接俱有豁意,而胸膈痞满,间引两胁,其脉轻取又似乎弦,
此又平昔多怒肝邪之所为也。细取左尺大细沉弱,此又平时房劳之过也。治法宜以感冒一节且放后,先视其形
色之强弱浓薄,且以补中化食行滞清凉胃火,而以姜辣行之,则中气稍回,伤滞稍行,津液得和,通体得汗,
外感之邪自解。医者不肯详审求之,只顾表散外邪,又不推究兼见之邪脉,亦不穷问所得之病因,与性情之执
着,巧施杂合治法,将见正气自虚,邪气愈固,皆拙工之过也。
〔《本》〕发热恶寒,近似伤寒者,有五种。脉浮而紧,其人发热而恶寒者,伤寒之候也。脉浮而数,其人发
热恶寒,或有痛处,是欲为痈疖也。脉浮按之反涩,其人发热恶寒,或膈实而呕吐者,此是伤食也。脉浮而滑,
其人发热恶寒,或头眩而呕吐,此是风痰之症也。脉浮而弦,其人发热恶寒,或思饮食,此是欲化疟疾也。能
辨其脉,又能验其症,斯无误矣。
〔海〕伤寒与杂症相似药不可差 夫伤寒表症,发热恶热而渴,与下杂症同,但头痛身热,目痛鼻干,不
得卧,白虎主之,乃阳明经病也,正阳阳明气病,脉洪大,先无形也。杂病里症发热恶热而渴,但目赤者,病
脏也,手太阴气不足,不能管领阳气也,宜以枸杞、生地、熟地之类主之,脉洪大,甚则呕血,先有形也。
气病在里,误用血药,无伤也,为安血而益阴也。血病在里,误用气药,如白虎汤者,非也,为泻肺而损
阴也。
〔垣〕辨误服白虎变症。昔西台掾葛君瑞,贰月中病伤寒发热,以白虎汤主之,病者面黑如墨,本症遂不
复见,脉沉细,小便不禁。东垣初不知也。及诊之曰;此立夏以前误服白虎,白虎大寒,非行经之药,止能寒
脏腑,不善用之,则伤卫气。本病曲隐于经络之间,或投以大热之药,求以去阴邪,他症必起,非所以救白虎
也,可用温药升阳行经。有难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热何以救君之症,奈何?东垣曰∶病隐经络间,阳道不行,
而本症见矣,又何难哉。果如其言而愈。
〔洁〕大烦热不止,昼夜无度,用八关大刺。(法见赤眼。)热无度不可止,宜陷谷出血。
〔《密》〕遍身发热如火,狂言妄语气虚者,补手三里。气实者,泻足三里。
〔《摘》〕伤寒胸热不已∶大杼(五分,泻) 风门(五分,留七呼) 中府(乳上三肋间,动脉
应手,刺入三分) 缺盆(三分)
伤寒胃热不已∶中脘(泻) 上廉(三分) 下廉(八分) 三里 气冲
伤寒四肢热不已∶云门(三分,灸五壮) 肩 委中 腰 (在贰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
以挺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然后取其穴,针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十壮)
〔《集》〕伤寒大热不退∶曲池(泻) 绝骨(补)
伤寒热退后再发热∶风门 合谷 行间 绝骨
卷之三十·伤寒部太阳病
恶寒
属性: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
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热恶寒,脉浮属太阳。(方论甚众,并见发热门太阳病条。)
恶寒脉微而复利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王叔和原入霍乱门。)
x四逆加人参汤x
人参 干姜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枝,去皮,煨)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日三。
少阴病,恶寒身倦而利,若利止手足温者可治,利不止手足逆冷者不可治。(方论见下利。)少阴病,
恶寒身倦,时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四逆无脉,不烦而躁者,死。(方论见但欲寐。)恶寒手足逆冷,若
兼大汗拘急下利,四逆汤。(方论见下利。)若兼头汗,心下满,脉沉细,大便硬者,小柴胡汤。(方论见
厥。)若夏月中暑,脉虚而渴,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方论见中暑。)若口中和,但欲寐者,
灸之,宜附子汤。发汗后恶寒者,虚也。(论见发热。)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
子汤主之。
x芍药甘草附子汤方x
芍药 白术(各贰两) 甘草(三两) 桂枝(四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太阳病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x桂枝去芍药汤方x
桂枝(去皮) 生姜(各两半,切) 甘草(一两,炙)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若微恶寒者,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活人》云∶芍药味酸,脉促胸满,恐成结胸,故去芍药,单
用辛甘之味发散毒瓦斯也。)
x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x
桂枝 生姜(各两半) 甘草(一两) 大枣(六枚) 附子(半个,去皮,炮)
上 咀,水煎温服,每服五钱。
伤寒汗下后,心下痞而恶寒者,表未解也,先用桂枝汤解表,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若痞而汗出恶寒者,
表已解也,附子泻心汤主之。(方论见痞。)
阳明病胃家实,若汗多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未可与承气汤。(方论见潮热。)
伤寒脉浮汗出,微恶寒,小便数,脚挛急者,忌服桂枝汤。(方论见厥。)
卷之三十·伤寒部太阳病
恶寒续法
属性:〔《活》〕大抵太阳病必发热而恶寒,不可过覆衣被,及近火气,恐寒热相搏,脉道沉伏,愈令病患寒不可
遏。但去被彻火,兼饮以和表之药,自然不恶寒矣。若妇人恶寒,尤不可近火,恐寒气入腹,血室结聚,针药
所不能治矣。
卷之三十·伤寒部太阳病
恶风
属性:发热恶风为表虚,属太阳病。(方论见发热太阳病条。)发汗后,遂汗漏不止,其症似风湿相搏症,背
恶风,汗出,小便不利,四肢难屈伸,但心下不满者,身不痛,用桂枝加附子汤。(方见自汗。)
风湿相搏者,骨节烦疼,掣痛,用甘草附子汤。(方见体痛。)身热恶风,项强胁满,手足温而渴者,
用小柴胡汤。
(方论见胁痛。)
卷之三十·伤寒部太阳病
恶风续法
属性:〔成〕恶风者,见风至则恶矣。必居密室之内,帏帐之中,则坦然自舒。恶寒者,则不待风而自寒,虽身
大热而不欲去衣者是也。《活人》云∶恶寒者,不当风而自憎寒。恶风者,当风而憎寒也。
卷之三十·伤寒部太阳病
头痛
属性:发热头痛恶风者,属太阳。(方论见发热太阳病。)大便不利六七日,头痛身热,小便赤者,宜承气汤。
若小便利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宜桂枝汤。(论见胃实。)头痛发热,脉弦细者,属少阳,宜小柴胡汤。(论见口苦。)
若脉反沉者,当救里,宜四逆汤。(论见发热。)头痛兼心下痞硬满痛,苦眩冒,时如结胸者,刺大椎第
一间肺俞、肝俞。(论见项强。)若下后仍发热无汗,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论见项强。)若表解汗出,
胁痛
干呕者,宜十枣汤。(方论见胁痛。)头痛,干呕吐涎沫者,用吴茱萸汤。(方论见吐。)若表解汗出,
心下硬,引胁痛者,用十枣汤。若阳明胃实,反无汗而小便利,呕咳,手足厥者,为寒邪。(方论见胃实。)头痛
发热,吐利者,为霍乱。(方论见吐利。)湿家,病身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能食者,
纳药鼻中则愈。(方论见身痛湿痹条。)
太阳病下之复脉细数者,头痛未止。
卷之三十·伤寒部太阳病
头痛续法
属性:〔丹〕一丈夫因浴冷水,发热头痛,脉紧,此有寒湿也,宜温药汗之。
苍术 麻黄 干葛(各钱半) 甘草(炙些) 陈皮 川芎(各贰钱)
分贰帖服,得汗后知病退,又与下补药。
芍药(半两) 陈皮 半夏(各三钱) 白术 苍术 人参 木通(各贰钱) 甘草(五分)
分四帖,姜水煎服。
一妇人头痛发热而渴。
白术(半两) 陈皮 川芎(各三钱) 干葛(贰钱) 木通(钱半) 甘草(炙些)
上分四帖,水煎温服。
〔《活》〕若已发汗,或未发汗,头痛如破者,用连须葱白汤。
x连须葱白汤方x
葱白(连须,切,半升) 生姜(贰两)
上以水贰升,煮取一升,分贰次温服。再不止者,宜服后方。
x葛根葱白汤方x
葛根 芍药 知母(各半两) 葱白 川芎 生姜(各一两)
上以水三升,煎至一升,热服。
若非次头疼,胸中满,及发寒热,脉紧而不大者,即是膈上有涎,宜用瓜蒂末一钱,暖水调下,吐涎立愈。
〔云〕伤寒汗下后,头痛起目眩者,宜x独活汤x。
防风 独活 旋复花 当归(各七钱)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