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后面,既不紧追,也不打,保持一定距离,让红军从容西进。
陈诚见红军进了贵州,命令湘军继续追剿。这个倒霉差事又落到第4纵队司令李觉头上。红军从根据地突围时,李觉没堵住,被记了两次大过,不敢不执行命令。他从黄平、龙里、贵阳一直跟到安顺,只休息了两天又奉命向威宁进发。红军在哪里,根本不清楚。在威宁李觉突然接到参谋总长顾祝同的十万火急电令,要他第二天黄昏前赶到七星关。李觉一看地图,足有180里地,都是高山峻岭,羊肠小道,根本不可能在指定时间到达。好在国民党军官都有一套应付上层瞎指挥的办法,李觉挑选100名精壮汉子,全部轻装,三分之一徒手,组成一支象征性的挺进纵队。背上一部小电台,预付赏金,让他们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按时到达七星关,就给上司发报说他们已经占领七星关。李觉带着大部队在后面慢慢走。这一着果然灵,管他有没有红军,只要把上司糊弄过去就行了。
红二、六军团的长征,从湘黔根据地出发一直到贵州毕节,基本上还算顺利。尽管爬了不少山,但没有遭遇大的战斗,部队损失较小。1936年1月28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在毕节接到红军总部来电:“关于你们的行动有二:1. 在黔滇川境广大区域与敌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之一部,争取根据地与我们配合作战。2. 入川一经滇渡金沙江入上以南,一经毕节入下,向南在作廿上下游渡大江,深入川中与敌作较大的运动战,均与我们直接会合作战,一、三军亦可出陕南配合。……目前你们战略,当以第一项为宜。第二项是带有决战性质,只有在极有利的条件采用。”这个指示与任弼时等领导的想法一致,大家决定:“二、六军团应保持在长江南岸活动,黔大毕在地形、群众、粮食与反动统治力量等条件上,均有利于我军活动。故决定在该地区创造新的根据地。”
红军在毕节住了二十多天,宣传抗日,扩大红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搞得很热闹。不久,国民党军万耀煌、樊崧甫、郝梦龄、李觉等部从几个方向压过来。贵州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红军无法掌握准确的敌情,几次出击效果不大。敌军包围圈越收越紧,为了避免陷入被动,红军退出毕节,原打算向安顺方向转移。敌军又堵住前进道路,想在半路上消灭红军。任弼时回忆:“因情况变化,南进困难,改向滇东转移。”因敌军在威宁一带设防,“西南进又未成,乃被逼于毕、威道北之彝良、镇雄间狭小困难地区。在天候、给养困难情况下,敌以高度积极动作企图在该区域内消灭我军,亦为我军长征处境困难时期。”于是红军“以急行军乘虚绕过威宁进至滇东,至是,乃最后脱离黔滇川边而开始进入黔滇边广大地区”。
这段时期,红军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道路崎岖艰险,人烟稀少。带的粮食很快吃光了,一周内没见过包谷、荞巴。山地气候变化大,忽冷忽热,部队饥寒交加,有的人就受不了,抱怨“不知要拖到哪里去”。掉队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在毕节参军的新战士开了小差。部队进了云南,打下宣威,情况才有好转。“给养也突然改善了,宣威土豪家里的火腿,除大批分给群众外,部队是吃不完的。山也低了,路也平坦宽广了,疲劳是被逐渐的消失着。”战士们的士气明显高昂起来。
红军进了云南,吓坏了土皇帝龙云。蒋介石正好乘机把他攥在手心里。表面上把追堵红军的中央军交给龙云指挥,打破了龙云独霸云南的局面。第3纵队司令孙渡跟着红军到了宣威,收到红军转来周素园先生的信。他把信转交龙云,心照不宣,有意保持距离,不和红军死拼。一天,下边说在宣威郊外虎头山与红军交火,孙渡赶到前沿,“看到实际战斗情况并不象我想象中的激烈。第1旅所占的山麓及附近凹道里有密集的部队在休息的模样。我问旅长刘正富,那是不是我们的队伍?他说那就是红军。他并指着稍远山腹上搭有帐篷的地方,说那也是红军。我当即面嘱他说:对红军作战要稳扎稳打,情况摸不透,切勿轻举妄动”。夜里枪声密集,孙渡以为红军要进攻,紧张万分。天明一看,红军已经转移了。红军过了普渡河,孙渡的部队才磨磨蹭蹭地赶到。
这时,蒋介石到昆明督战,拉着龙云上飞机视察前线。龙云看不清地面上是什么地方,以为蒋介石要把他劫走,心情紧张,惶恐异常。后见蒋介石从飞机上投信下去给孙渡,知道还在云南地盘上,才放下心来。谁知大烟瘾又犯了,哈欠连天,涕泪交流。下飞机时,龙云让人搀扶,如同大病一场。
1936年3月25日,二、六军团在宣威以北接到红军总部电报,指示:“如趁此时过金沙江尚有可能,我们建议你们渡河技术有把握条件下及旧历3月×日前,设法渡过金沙江,与我们会合大举北进。如你们尚不十分疲劳,有把握进行运动战时,则在川滇边行动亦好。”二、六军团领导人研究了情况,任弼时认为:“因军委无肯定指示,我们不知是因为战略上的要求必须渡江会师北进,或恐主力将来北进后,二、六军团在长江南岸活动过于孤立困难,而要我军及早北渡。”贺龙的意思是“这里也可以活,那里也可以生存”。王震回忆:“我们到云南时没有过江的意图,还想打回去。当时任弼时提出一个问题:在太平天国时石达开的失败,现在蒋介石又说中央红军走那条路,会全军覆没。我们怀疑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不过江是可以的,甚至可以不到贵州去。我们当时不知道过江后还要过雪山草地,如果知道是不会过的。”萧克回忆:“在盘县接到总司令部的电报,要我们西行渡金沙江,到西康和四方面军会合,北上抗日。这时我们对一、四方面军会合时张国焘闹分裂反对中央的情况,一点也不知道。当时我们还想在黔滇边站住脚。总司令部要我们北上抗日,我们是从当时整个的国内形势来看,认为北上抗日是大势所趋。经军分会的考虑,决定执行总司令部的指示,与四方面军会师,北上抗日。”
第三部分第15章:甘孜会师(5)
红军总部为什么要二、六军团北上呢?张国焘开始是不积极的。朱德回忆说:“二方面军始终都是好的,听指挥的。过江不过江不是个人决定,要以敌人的力量来决定。过江不是中央指示,是我们从中抓的,抓过来好,团结就搞起来,这里阴差阳错的把团结搞起来的。二方面军过江,我们气壮了,北上就有把握了。但二方面军在会合前是不知道张国焘反中央的。在会合后二方面军起了很好的作用,迫使他取消了伪中央。”
北上会师的大计已定,二、六军团迅速从宣威北上,一路经过楚雄、祥云、鹤庆等地,1936年4月25日占领丽江,接近金沙江。这段路都是走公路,却不像走山路安全。龙云急于把红军赶出云南,几乎每天派飞机轰炸,给红军的行军造成很大麻烦。干部、战士被炸死炸伤的不少。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政治部把一些不能走的伤病员寄托在老乡家里,留下休养费和粮食。伤势不重的干部才骑马或用担架抬着走。多数伤员知道让国民党抓住不会有好结果,痛哭着不愿留下,搞得干部十分为难。急行军的疲劳和轰炸,造成伤病员数量剧增,部队减员越来越多。
4月26日,先头部队到达金沙江畔。虽然只搞到几条船,但渡江组织得很好,短短三天就全部渡过了金沙江。过江后进入少数民族区域,这些地方人烟稀少,极为荒凉,一万多人的红军队伍吃饭住宿都成了问题。红军从中甸走了几百里山路到德荣,以为是个县城,可以补充粮食。谁知到德荣一看,竟然只有三家房子,以致大家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粮食没有,衣服也没有,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回忆:“西康气候非常寒冷,特别是雪山上空气稀薄,呼吸都感困难。近河处早晚很冷,日间又热,这种气候我们尚未习惯。战士在湘黔滇行动中,没有大批的准备衣服被褥。当时气候是和煦的,有些战士好似不感觉如何需要。一过金沙江后气候即顿觉寒冷,然而收集衣服已是非常困难了。当时我们的战士有些是穿单衣,甚至一层都是烂的,也无衣换洗,在搜山时亦未收集到什么羊皮衣服,被盖的缺乏是影响了战士的健康的。因受寒而致病,因病致死,这是我们一个严重的问题。……西康粮食缺乏,有些战士的掉队是因为挨了饿掉了队,常难得到充分的食料,有时弄点干粉吃又无开水,和之以冷水,吃了肚子不消化,常发生痢疾。病员中痢疾症占了一半以上。再则部队很难弄到油吃(酥油是很少的),盐也是缺乏。有些部队收集很多给养,常有战士过食无度。而另一部分常未得到而感觉饥饿,都足以致人于疾病的。”
从丽江到甘孜这段艰苦的行程,红二、六军团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失。据任弼时统计,掉队、逃亡、战斗中牺牲和负伤、因病寄养和失踪的总共有7381人。除千余伤员还能跟随行军,可谓损失近半。然而最严峻的考验是爬雪山。王震回忆:“从中甸到稻城、理化、瞻化到达甘孜等县,通过三个最大的雪山。一个是从格罗湾到小中甸的大雪山(一百几十里),正是5月2日。一个是从瓮水到易窝的大雪山,约120里,是在5月12日翻过的。最后是从那坡到德窝的大雪山,150里,是在6月1日翻过的。其次还翻了许多小雪山。”
二、六军团的行军路线,比一、四方面军更为艰苦。由于没有过雪山的经验,还按老规矩梯次行军,结果吃了大亏。甘泗淇说:“有的在雪山上停止休息和吃雪水以致死亡近百。由白松到茨乌走错了路,过了一雪山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