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个局外人的对谈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就业方式。它可以具体地计算利益大小。这中间应当讲是可能会有剥削,但反过来,长工也可能会偷懒,所以有“半夜鸡叫”的故事。
  C:浩然的书,高玉宝,赵树理这些人现在可能都陌生了吧。他们的观察,不管意识形态是什么影响,但都有些合理性的东西。记得50年代初期毛泽东还让人专门征求赵树理对合作法条例的意见。
  Y:是啊,我以前不是说嘛,这个作家的东西比专著更加启发人。言归正传,地主同长工实际上是企业组织管理问题。同时必须指出,长工数量是很少的,虽然各种宣传中把长工搞得很突出,但他们在农村中是少数。非生产性长工一般是在较大户的地主那儿才有,通常这地主不纯粹是乡村士绅,家里还往往有做官的或经商的,才有这大户人家。这些非生产性长工的生活水平一般还高于普通农户,因为他们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所以不在我们分析之列。
  C:现在我想可以开始对。。农业制度变迁史作一个梳理。我这样看这个变迁史,首先,把。。苏维埃时期的土地政策放在一边不讨论。因为我更倾向于认为那时期的土地政策革命性太强,空想的成分也多,很难从经济和稳定的制度建设目标上去考察。那个时期,在八七会议之后,。。的政策中,关于土地讨论最多,是斗争的焦点,是失败经验的关键,于是有一个大转变。但直到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也仍然没有清楚的表达它在土地政策上的社会主义目标。一方面它也强调了土地国有,另一方面也强调均分土地。后者不过是俄共传统中的民粹主义成分同中国传统结合。因为就共产国际的标准理论,土地是应当国有的。
  Y:这是一方面了,政策目标不确定。因为到那个时候,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讨论还没有结论,陈瀚笙搞的中国农村调查还没有成为。。上层人物的知识。我估计,当时那帮人真可能连“土地国有”是怎么回事都不清楚。29年前后,苏联所经历的其农业史上的大灾难,肯定的讲,这帮人在苏联是学不到多少农业政策知识的。工人运动,军事斗争,城市暴动以及党建等方面的知识是苏联人乐意教给人、给人看的东西,也是中国学生乐意学的。
  C:这个有道理,生活中这个可能性肯定是有。但那时张闻天可是对中国农村问题滔滔不绝呀!虽然他没做过什么调查。
  Y:毛不是说过嘛?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说的就是他呀。那时的政治经济学对农村土地,统统都是处理成国有的。《资本论》关于这个部分一是不够,二是很深奥,马克思对地租的研究相对不足,他似乎没有完成这个部分的研究。后来第二国际的人发展也不够,普列汉诺夫有相当的成果,但列宁没有给予重视,随后又被斯大林那些权谋家们给边缘化了。所以,关于土地的“国际知识”严重不足,表现在苏区宪法大纲上,就有那么点讲不清楚了,究竟是国有呢还是均分土地?你看,李立三这家伙搞城市暴动,组织起来有板有眼的,很象那么回事,他有足够的关于城市暴动的“国际知识”嘛。苏联人教给他们现成的剧本,照本宣科即可。同土地政策就形成了对照。当然,前者的清楚,不合中国实际,给碰的头破血流,后者含混不清,倒是给。。在抗日时期调整政策留下余地。C:这个时期,有些事情是匪夷所思的,例如张国焘到川西立苏维埃政权,给农民分地,这个红军破衣烂衫,到了一个村子里刚来没几天,讲分地,村民们相信吗?这个分地真的在几天,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搞下去吗?几年时间我相信,几天、几个月我猜大概村民很是漠然吧。同样,在中央苏区的一些边缘县乡里,一会红军,一会白军,村民们信谁呢?你总的有个仪式化的东西,使村民们相信你给他的地契是有效的吧,否则,地主藏起地契,这个佃户可就得小心点。所以,苏区的稳定的核心区域里头,这个打土豪分田地是有效的,在其他地区,恐怕只是“打土豪”是有效的吧。
  Y:一点没错。所以,这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很难归入咱们要谈的制度变迁史,要另开一章的。同这个时期有关联的是大革命时期,国民党的农村和土地政策,其实这个政策同。。有关联,国民党关于农村的东西很多出之。。党员之手。这个部分可以有另外的专题来讨论。我个人认为这个时期的很多东西还是有历史价值的。但在人们的视野中,它往往被热热闹闹的军事行动给掩盖了。
  C:把这两个部分都放在一边。我想把。。农业制度史分成三个阶段:减租减息;土改+互助合作;集体化(人民公社)到联产承包制。
  Y:我同意你这个划分。但想补充说明的是,其实这更是三个事件。因为在实施过程中这些事件是相互缠绕在一起的。所以,咱们干脆就把它分割成三个事件,在较纯粹的状况下讨论。咱们就从减租减息开始吧。从时期上讲,减租减息是从抗日时期开始的,互助合作在此时期也有发展,较大规模的土改是从抗战胜利后,在解放区推开的。在解放战争后期,集体化已有端倪,然后在52年全国土改完成后,推开了。我们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讲这个土地制度史。
  C:减租和减息是不同的两项政策,这两项政策都是国民政府的政策,在大革命的时候已经提出来了。先来看减租。近代以来,中国农村一直稳定地维持着较高的地租水平。甚至有学者论证说在汉代的地租就是五五开的。一般说来,越是土地条件好的地区,地租越高。全国平均按分成粗算,差不多是50%左右。因为在较长时期内一直如此,同时又没有法律上强制性的规定这个地租,所以可以认定这是个市场选择的价格。
  Y:30年代南京政府规定了分成率是37。5%,但推不下去。从反面证明这个50%的租率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C:市场的价格反映了两个要素的需求状况,一是土地的稀缺程度,一个是佃农生产能力和维持生活的水准。一般而言,价格变动可以调节这两个要素的配置状况。但根据关于30年代的研究资料,似乎这个价格变动不大。这说明,一方面原本就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反复选择后的价格,在两大要素没有数量的突变情况下,价格变化的必要性不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另有调节的因素,这就是租佃的比例,即租佃户在总农户数中的比例。特别是分成制越是有稳定的产量预期,就越是有人更倾向选择租佃农田。所以在苏南地区,灾害少,农业生产稳定,则佃农的比例高。而在华北地区,灾害多,对产量预期不稳定,更多的农户倾向于选择做自耕农。我再重复强调一下,对农户来讲,做自耕农还是做佃农,并没有本质区别,不影响农户与土地的结合效率。关键在于所得与风险的均衡。这样地租及佃农比例这两个数字都有调节功能,特别是在地租基本不动的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增加或减少佃农比例来做一些短期的适应性调整。
  Y:这后面一条有疑问。确实产量稳定的地区,佃农风险比较小,或者风险可以控制住。但是无论如何地租本身应当充分包含了需求双方对风险和所得的判断。是否佃户比例也具有调整能力,还须再证明。或者更准确地讲,佃户比例反映了不同农作区农业生产的风险分布状况。
  C:好,先存疑。至少地租的调节功能是确定的。。。在陕甘边区及其它解放区、主要是华北地区进行的减租,华北地区佃户比例大约是20%,大部分为自耕农,即中农或富农。当时抗日环境下,。。的政策是统战为主,所以放弃了在南方苏区时那种激进的土地政策,而实行减租。当然了,这也是它为了合法化对国民政府的政治承诺。减租从道理上讲则只涉及佃农和地主。大部分的自耕农,则没有触动。有少数自耕农也有零星土地出租是例外。。。的减租从其政策目标上讲,一是增加生产;二是发动群众以支持。。。和军队。后者没有什么争议,。。始终是这么张扬的。关于前者,则有很多争议。按我们的生产效率决定于农户经营这个观点,减租并没有增加生产,有大量的资料也表明这一点。因为在华北超出农民口粮的剩余粮食,主要是由中农和富农提供。当时,。。文件中也有规定,既非生产人员,即军队和政权人员,占本根据地人数不能超过2%或3%。这类规定也说明。。还是保持着一种温和的非阶级斗争的观点,把各阶级的利益都考虑在内。那时,它是国民政府的一个地方当局,有合法性,也就不能由着性子胡来。可能还要加上一点,你超过3%就没办法活人了,你的控制成本和征集成本就大大增加了,特别是在有国共比较的条件下。但是,应当注意到,减租增加了加税空间,即增加公粮的可能性。这可以从当时一些当事人的回忆中推测出来。如薄一波的回忆录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即减租之后,根据地群众生活依然很苦,当时薄总结讲,100户,养一个非生产人员不成问题,养两个就持平了,养三个就出问题。
  当时有个数字讲大概是在2—3之间,说明减租后,生活没有改善,原因当然就是公粮同时又增加了。
  Y:减租没有增加生产,但可以改变分配格局。举个例子,一个佃户租种5亩地,每亩产量200斤,则有1000斤。原来自留500斤,给地主交租500斤。现在改成37。5%租金,即自留625斤,给地主375斤。一方面佃户确实没有办法在减租后将产量提高到超过1000斤,不是他没有这个生产积极性,而是一般的讲,即使在50%地租情况下,他已尽了全力侍弄土地,很难在减租后有能力增加产出,除非有非劳动投入(如技术、良种之类)以及气候条件可以改变产出。但毕竟减租改变了分配格局。这个改变是否有对生产的影响呢?
  C:这个影响要详细分析才看得清。首先,减租是以即存的佃租契约为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