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这个背影刚找着感觉!”正面的戏不如背身的戏,思索怎么演好的戏不如真
实地寻找人物感情的戏,这大概就是我在表演上存在的问题的关键……记得有位电
影演员对我说过:“宁可不够,也不要过火!”这是对我这样的“生忙子”说的。
晚上想到拍第二天的戏时,我仔细地咀嚼着这话,觉得很有理。
3 目13 日
40 分钟的小戏,一共四堂景,今天进入尾声。由于赶时间,拍摄得有点仓促
了。导演鲁小威和录音师赵平有一段争论,很有意思。赵平的意思是,为了提高电
视剧的质量,就不能把立足点光放在时间上,拍好戏是第一位。
鲁导的意思是,时间紧,速度快,这是电视剧的特点,失去了这个特点不如搞
电影。他们各提自己的理由。赵说:“国外有名的电视剧不惜血本,不惜时间,提
高速度要在同期声少排戏,协同作战方面努力,拍摄快不等于准备得也快,大量充
分的案头工作才能达到时间快的要求。”鲁说:“现在的技术问题有些是苛求。比
如布光,人物是从院子进屋子,咱们一路全是亮的,不符合要求,该黑要黑,该亮
要亮才行。苏联电影《复活》有个镜头摄影助理的影子全进去了,但是并没有影响
影片的质量。”赵说:“无论如何光讲速度不行!”鲁说:“不讲速度干脆甭干!”
其实我看两人说的是一回事,只要统一起来就行。一争,倒看得出对电视剧的关心
与期望,不仅观众欢迎,干这行工作的人也如此,这就是成功的曙光呀!
半个月前一个想法,我曾怀疑靠一张报纸能否拍出戏来,到今天居然排成了电
视小品。即使我演得不好,我也不一味在遗憾中懊丧,因为我想起爱迪生讲的一句
话: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原
因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在列车上
坐着吉普车赶了一天的路程,天擦黑,到了火车站。帽子压得低低的,找个旮
旯一坐。可好景不长,一上车就“暴露”了。孩子的眼最尖,指着我们喊:“姜昆、
李文华!”马上,周围围了许多人。
“从哪儿来?”“是深入生活吧?”“好像比电视上胖!”“给我们说一段儿
吧?”……我望着李老师苦笑着。他依然是台上那副眼神儿望着我,像是说:“还
说一头扎上卧铺睡一觉呢,净想好事。”一位好心人圆了场:“看他们够乏的,别
演了,聊聊吧!”“聊天”是相声演员的本领,走到哪儿都要和人们山南海北地聊,
听他们讲生活周围的“趣事”,丰富我们的创作素材。
火车上的“天”聊得可广。从“包产到户”讲到了“房屋紧张”,从陈景润说
到穆铁柱,从“彩礼”谈到“相面”,从“让贤”联系到“飞碟”,上下五千年,
纵横几万里。最出色的画家也难画出我们所听到的生活画面,最有名的歌手也难唱
出人们描绘生活时那喜悦的心情。
农民兄弟握着我的手:“姜昆,给农民写相声吧,写现在的新农民!”我内疚
地望着他那纯朴的眼睛,感到他的神采有一股和他手上的老茧一样结实的力量,这
股力量撞着我的心:你为什么写反映他们的段子那么少呢?
工人师傅拍着我的肩膀:“到工厂听听机器声,转一转就长点知识。对,咱那
儿有几个小钢嘴儿,给你当徒弟没跑儿,张嘴儿就招人笑。要写就上我们那儿。”
他那坦率的目光在告诉我创作的道理:生活、生活、生活。
哎,那个戴眼镜的学生拿笔干什么, ,签名。“您给我写几个字儿吧,李老
师您也写。”李文华忙说:“不行,太黑,我那花镜在提包里呢,小姜代劳。”我
厚着脸甩开了笔,写了“尊师重道,共勉”。不知是那不争气的“墨宝”哪块儿引
他笑了,他的眼镜直往下滑。就是隔着那层带圈圈儿的玻璃片儿,我还是看到了他
的目光,有欣慰,有思索,想是要告诉我什么,又止住了。
没等我问他,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和李老师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喜欢你们说的《诗歌与爱情》。”“那个段子我们写了好几个月。”“相
声就应该有知识性,引人回味。”这种场合,姑娘们是腼腆的。听到这儿,其中一
个小个子姑娘插了一句:
“有歌儿我就爱听,过去学戏的多,现在学歌的多……”她们的目光都有观察
我们反应的意思,我悟到这是在向我们说她们的要求;我也用眼睛告诉她们:你们
提的对,我也是这个看法。
谈话的高潮是争论。有人说我们的相声“讽刺”的多,有人说“歌颂”的多,
有人说这个“多”好,有人说那个“多”才行,各抒己见,争执不下。
一位解放军战士的话平了这场“争论”:“我们在山沟里,搞了一天的训练,
骨头节儿都酸了。吃完饭听段相声,笑得肚子痛,比睡觉都解乏……”一会儿是大
伙说我们听。
一会儿是我们谈大伙听。
一会儿是我们一起笑了起来……
奇怪,上车时的那股疲乏劲儿不知上哪儿去了。这一“聊”就是几个钟头了。
不对,该熄灯了。列车员的眼里有着诡秘的神情, ,原来他也在我们这儿,给我
们开“绿灯”了。不信你看表,已经两点了,不是下午,是晚上,不,是夜里!
声音越来越小了,题越来越集中了。有人告诉我们写写当代的阿Q ,有人又补
充说也写写当代的“假洋鬼子”,有人让我们写写服装的美学,有人说该骂骂“老
左”。
尽管大家的声音压得那样低,但是我听到的似乎不是轻轻的细语,而是栖息于
林问的鸟雀那悠扬的鸣啭声。我对自己发问:人民喜欢你,人民的演员,你应该怎
样去满足人民的愿望呢?
来了一个陌生人:“同志们,太晚了,演员也累了,让他们歇歇吧!”大家依
依不舍地走开,并依依不舍地告别。陌生人却没走,他眼里露出得意的神情。他四
面一看,觉着时机可以了,塞给了我一个纸条:
“姜昆、李文华同志:我们×号车厢的几个相声爱好者邀请你们去一小小会儿,
开一个小小小型的座谈会。”呵,原来如此!
我拉着李老师的手,悄悄地走向另一个车厢……
顺口溜趣话
有人说姜昆会写诗,这是误传。我是试着想学写诗来着,可是后来读着读着怎
么都像快板儿,我也就死了写诗的那份心,一码踏心地写顺口溜了。
喜欢写顺口溜是打从小开始,这点本事大概来自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那时候,不知道我爸爸出于什么考虑,他让我背诗经。
老天爷,我那时候才十岁呀。他让我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
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您听,十岁的我懂吗?
后来,我给我爸爸提意见,我说我不懂,而且那里边的字儿笔画太多,我写不
下来,比方《伐檀》的檀字。
我爸爸告诉我,他从小背三字经、千字文也不懂,但是长大了就懂了,而且理
解得非常深刻。从小背的东西,多大岁数都忘不了,现在他的文学基础特别好,他
说他得益于从小不懂的那种死记硬背。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我的意见他还是采纳了,因为背了两篇诗经以后,他改让
我背唐诗了。
唐诗不错,背来朗朗上口。但我更喜欢的是那些趋于口语话的,比方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比
方晋·陶翁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等。
中国人都知道一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证明中国的唐诗
对启蒙教育的作用。我可能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影响,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我写了一段“较有影响”的顺口溜。
五年级时,学校里开展了消灭错别字的活动。我针对我们小学生中经常把“商”
字写成“啇”字,写了这样一段:
我的名字本叫商,
商人商品由我当,
如果你要写商量,
只有用我最恰当。
有的同学真淘气,
没撇没捺难断肠,
弄个十字插口上,
肚里有病好心伤。
小朋友们要注意,
希望正确写好商。
写完以后我交给班主任。班主任非常重视,她提出让我在全校的大会上讲一次
话,介绍一下消灭错别字的经验,届时还有教育局的领导参加。
我爸爸吓坏了,他怕别人说这不是我自己编的,是他给整的。因为他也是我就
读的那个小学的老师。他读了几遍我写的这个顺口溜后问我:“这真是你写的吗?”
我听了以后不高兴,问他:“不信你查,唐诗三百首里有吗?”写顺口溜就是从这
时开始。那时候小,觉得写得不错,有点儿洋洋自得。
稍长大了一些后觉着顺口溜不上档次了,就想法试着写诗,大有当个少年诗人
的鸿鹄大志。
初三毕业,“文革”的气氛越来越浓,学习气氛越来越淡,而且没毕业的时候,
就有一大批同学奔赴北大荒和山西曲沃了。高中、大学已经无望,何去何从一筹莫
展。饭后茶余,百无聊赖,信步走出隆福寺,来到大佛寺前的美术馆,一边走,一
边吟出一首自称的五律:
展视遍新绿,
遥望一角楼,
漫游美术馆,
视野充新秀,
如辞京都去,
焉观是歌呕,
日与结业尽,
将见皂眉愁。
咬文嚼字,故弄风雅、不伦不类、现在看起来真是可笑。
自己当了相声演员,走到哪儿都让你题词留言,朋友们也希望你能赠首诗留个
字。考虑到自己相声演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