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我以为;他的这种创新冲动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一个很有中国味道的好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作家真的对铁路对列车太熟悉了——小说中关于列车的许许多多细节描写;说明了作家对这种特殊空间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这些细节;都构成了发生在特殊空间里故事的最重要的或者说根本性的环节;有效地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没有这些环节;这个列车上的故事情节就无法进展;也就不存在了。例如;在列车上发生凶杀枪战以及打斗的形态;必须在列车这样的空间里发生才会合情合理;也才会展示出细节的作用和意义。还有;用歌声呼唤鲁远航归队的细节真是太好了。这个细节一出现;鲁远航这个人就让我们记住了。这个细节可以和经典小说的好细节相比美。要完成这一切;没有对列车专业性的知识准备;根本无法实现。中国的类型小说之所以不太好看;不引人入胜;一个很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对与故事相关的环境生态缺乏专业性的描写;所以造成故事情节的不可信。这一点缺陷;正在由《危情列车》弥补。可以说;作家不仅熟悉铁路警察的生活形态;也极为熟悉列车的生活环境。因此;他的故事尽管容量四溢;却真实可信。我甚至比较极端地认为;他之所以是讲故事的行家里手;就因为他非常专业地掌握了那么多的细节。由此引申开去;我以为作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中国类型小说的基本规律。中国类型小说的必须具备专业性地把握生活的基础;才会有成熟起来的一天。
《危情列车》叙事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人物形象塑造力度的降低。事实上;小说那么挖空心思去讲故事;就是要在情节发展中挺立起人物个性性格。这是小说的中心。有些小说强调氛围描写营造;有些小说突出故事容量速度;都是要让人物活起来。《危情列车》重故事并由此试图形成作家自己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与理解。小说塑造了鲁远航、武惠民、周泉、朱得海、窦智等铁路人民警察的形象;写出了他们忠诚、勇敢、牺牲、奉献的精神品质;展现了一代人民警察的时代风貌。当然;故事的主角是鲁远航。作家有意把人物放到如此困难、反差如此鲜明的境地中去考验他对人民对职业的忠诚和英雄气概;说起来有点残忍;但却看出了人物的个性与精神;成了充满人性悲怆感的英雄。如果小说结尾能让他自己要求戴上手铐;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的话;我以为他的英雄气概能更加升华;人性力量会更足。当然;这部小说也必须写活反面人物。我以为;“老赶”的形象写得最好——人性光彩得到了动人的展现。他被迫上了列车;最后戴罪立功;获得了做正常人的权利。这个形象有新意。
我最近很能体味这句话:“小说是写给不懂小说的人看的。”我以为;只有让这些不懂得小说的人喜爱你的小说;才是真正的成功。那么故事就是和他们沟通的最好的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故事讲好才是作家的硬道理。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口气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几乎是欲罢不能;这样的经历最近几年已经很少有了;《危情列车》首先给我的强烈印象就是很好看;惊险刺激、荡气回肠!掩卷之后;眼前挥之不去的是那几个活生生的警察形象!
判断一部公安文学作品是不是够优秀;不是看它的案情是不是够惊险;也不是看编织的故事是不是够热闹;而是看它是不是在努力开掘人性的深度;成功塑造出一个或是几个文学典型。众所周知;公安题材是个“富矿”;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公安作者和涉足这一领域的社会作家不在少数。公安题材的作品大多以情节取胜;作者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特别是案情的设计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以致形成了公安文学题材写的人多;关注的人多;作品数量多;但是成功的人物典型较少、精品较少的状况。近几年特别是全国公安文联成立以来;这一状况正在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公安作者开始把创作注意力集中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李小重就是众多写作意识觉醒的公安作者中的一员。而这部《危情列车》的最主要的成功则在警察形象的塑造上给了我们一个崭新的体验:铁路警察原来是这样一群有血有肉、智勇兼备、情天义海、铮铮铁骨的汉子!
《危情列车》一共塑造了五名警察;四名铁路警察和一名地方公安。在一趟列车十小时路程的情节发展中;在十多万字的篇幅里;将这么多个性鲜明的警察刻画得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小重是如何做到的?他的成功有什么独特“秘方”?
我觉得这首先得益于小重丰富的生活储备和强烈的创作动机;小重在退伍后加入铁路警察队伍;是个标准的一线警察;十多年来干过铁路刑警和驻站派出所警察;和犯罪嫌疑人进行过面对面硬碰硬的较量。行伍出生的小重心中一直有着强烈的英雄情节;在他看来;英雄就是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平常人;许多英雄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到了生死关头却毅然而然站了出来;所以小重笔下的警察形象大多是寻常情怀和英雄品质的结合体;既真实可信;又震撼感人。一方面有着普通人的生活琐碎、爱恨情仇;另一方面又具备了蕴藏爆发力的英雄特质。体验寻常生活;感受英雄情怀;用真实的笔触塑造英雄;进而让全社会了解、理解这些寻常英雄;认识铁路警察这个英雄群体是小重很明确的创作目的。小重笔下的警察形象大多有生活原型;有的是单个原型;有的是几个原型的“混合体”;身边的那些铁警哥们儿鲜活的生活、传奇的故事是他创作的源泉。写作之前;他往往要列出一个人物清单;每个人是什么模样、什么脾气、什么经历;一一标注出来;然后细细揣摩;直至把每个人的心思都揣摩透了;才动手写作。于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警察来到我们眼前:心思缜密、大胆沉着、技艺超群的传奇人物鲁远航;为人正直、临危不惧、中规中矩的警长周泉;思维活跃、聪明好学、机智灵活的年轻乘警窦智;老成持重、经验丰富、遇事息事宁人的老乘警朱得海;还有嫉恶如仇、性格刚烈、宁折不弯的老公安武惠民;他们的各具风格丰富了读者对警察的感性认识;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视线。人物只有先活在作者心里;然后才有可能活在读者眼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危情列车》里看到警察形象都那样的生动、真实、鲜活、感人。
《危情列车》警察形象的成功塑造离不开和他们上演对手戏的那些犯罪嫌疑人。掐死个臭虫;算不上能耐;只有打死老虎;才能成就英雄武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小重深谙此道。为了考验这些警察英雄的含金量;作者为他们找了一批重量级的对手:穷凶极恶的毒贩子;失踪多年重现江江湖的惯偷;有着合法身份准备潜逃的高官;黑社会雇用的职业杀手;还有伺机盗窃旅客财物的盗窃团伙。这些家伙没一个善茬儿;其中不乏心狠手黑且狡诈诡异之徒;他们之所以难缠;是因为每个人都经过了巧妙的伪装;而且是反侦查的高手;可以说是有备而来。他们善于给警察出难题;因此这种较量首先表现为智力的比拼;继而发展为成败存乎一线的生死较量;由此带来的挑战和压力足以让人感到窒息。难怪警长周泉都感觉吃不住劲了;“第一次感觉心里慌慌的”。
看高手过招;品智力较量;这种好戏是当今读者的最爱。在《危情列车》中;这样的好戏从人物在车站一亮相就开始了。要抓住读者;写好这样的好戏;小重精心设计了每个人物的登场。就像中医一出手就搭住病人脉搏一样;作者第一时间就找到了交锋的切入口。“便衣神探”鲁远航、惯偷老赶、贪官于志明、毒贩魏永仁及其保镖“少爷”的亮相都堪称“惊艳”。以老赶为例;这个惯偷在站台汹涌的人流中;仅从走路的姿势这个具有职业特点的细节中就立即发现了鲁远航是铁路便衣警察;又顺着鲁远航的目光发现了身着便衣的老民警武惠民;于是心里就暗自加了一份小心。小说没有平铺直叙从头说起;而是让这些人物带戏登台;故事从无声的较量中开场了。
与一些作者专注于情节的设计并忘情于情节发展不同的是;小重始终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关注着人物的情感波动和行为动机。在《危情列车》里;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不是次要的、从属的;而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推进情节悬念迈向高潮的发动机;是解读小说精神价值的钥匙。几位性格各异的警察中;鲁远航的内心冲突最为紧张激烈;性格更为丰满典型;对整篇小说的意义也更为突出。
鲁远航是个传奇性的人物;有“便衣神探”之称;同行们亲切地称呼他“鲁班”。由于常年奔波在外;无暇顾及家庭和妻子秋萍;好友方国庆乘虚而入勾搭了秋萍;在嚣张的方国庆面前;鲁远航失去了理智;刀刺方国庆毙命。鲁远航这个昔日的警界骄傲;一下子沦为负案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巨大的反差使他内心无比纠结。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鲁远航登上危机四伏的列车。心中藏着不能说的秘密的鲁远航很快面临了来自同行的挑战。先是地方公安武惠民得到北河警方的通知;要求他在车上协助查访犯罪嫌疑人鲁远航。武惠民为了顺利缉拿贪官于志明;于是审时度势地暂时放了鲁远航一马。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警长周泉又得到警队指挥室的指令;要求乘警组控制住鲁远航。此时的鲁远航已经预感危机逼近;正准备悄悄下车走人。焦头烂额的乘警组认为即使鲁远航“错手杀了人;他也不会忘本;在他心中肯定还拿自己当个警察”;决定召唤鲁远航回来一同战斗。当那首约定紧急集结的《骏马奔驰保边疆》响起;鲁远航明白那是战友在召唤!战友的信任深深打动了他。他果断决定搁置自己的私念;“要在火车上完成最后一个任务;对自己的职业尽最后一次忠诚”。鲁远航的回归使得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