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慈(Keats)和渥滋华斯(Wordsworth)
,所有这些浪漫主义者都充满了柔情蜜意的特色,而《地下室手记》却完全不同。浪漫主义从现时中逃逸,不管是逃往过去,逃向将来,或是逃到另一个世界、梦境,或者最常见的逃往一团浓雾里去。
这种浪漫主义是自我蒙骗。
浪漫主义想从“此时”
、“此地”的十字架上被解救下来:它愿意面对任何事情,只是不敢面对现实。
9
4存在主义
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手记》,并不是一种温柔的声音和朦胧的光线。它的声音无可再尖锐,它的光线无可更耀眼。无论有多大的报偿,都不能作为一点点自欺或丝毫掩饰丑恶现实的理由。但这并不是文学上迷困于物质环境的自然主义:《地下室手记》是一个人的内在生活,是他的情态、焦虑、和决心——这些都被带进了核心,一直到所有的景象被揭露无遗为止。这本在一八六四年出版的书,是世界文学中最富革命性和原创性的著作之一。
假使我们想在历史悠久的欧洲文学中找一些稍微类似的东西,我们在哲学里面是找不到的,只能在奥古斯汀和巴斯噶这一类基督教作家中找到。当然,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仍然是比相同之处来得显著;然而只有在基督教相信原罪的背景之下,我们才第一次找到这种浸淫于人的罪恶及重视人的内在生活的黑暗面。
在卢梭的《忏悔录》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记得他的喀尔文教的背景,但是他转而反对它,并否定了原罪,肯定人类天性的善良,并责难那带给人类罪恶的社会。然后,他进而解释所有的罪恶怎样可以在良好的社会中被铲除,而由普遍(即合于人类本性的道德原则)来制衡。在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中,没有任何良好的社会能够解除人们的罪恶:这本书具有一种启发性的辩论,它反对卢梭和整个社会哲学传统——起自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中经霍布斯和洛克,到边沁、黑格尔和约翰。米尔。陀斯妥也夫斯基在书中所创造的角色是传统基督教里所谓的那种罪恶的人物,但是他既不相信原罪也不相信上帝。在他看来,人的自我意
10
存在主义5
志并不是罪恶的,它只是偏离了理性论者的看法,以及那些把匀整结构估价得比丰富的个性内涵更高的人的看法而已。
诚然,陀斯妥也夫斯基自己是一个基督徒,因此,他也是一个激烈的反犹太、反天主教和反西方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所有他创造的最有趣角色的意见都归属于他。不幸,大多数的读者都不能区别陀斯妥也夫斯基的观点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们》中伊凡所说的故事里的大宗教裁判官的论点。虽然很明显地,这个角色是由作者憎恨罗马教会酝酿出来的。
又有许多批评家把克里洛夫(Kirilov)
的离奇观念当作陀斯妥也夫斯基深思熟虑的判断,尽管克里洛夫是后者笔下的一个疯狂角色。作为一个人,陀斯妥也夫斯基是和他所创造出来的任何角色一样令人感到蛊惑;但我们决不可把他的地下室人物的眼界和观念都归属于他,因为他毕竟还是信仰上帝的。
我找不出什么理由把陀斯妥也夫斯基看做存在主义者。
但是我认为《地下室手记》的第一章是历来所写过的最好的存在主义序曲。这篇序曲以无比的活力和技巧,将各个主要题旨叙述出来——当我们阅读从齐克果到卡缪的全部其他所谓存在主义者的著作时,这些题旨将会一一显示出来。
(二) 齐克果
当《地下室手记》在一八六四年发表的时候,齐克果已死了九年。他不知道陀斯妥也夫斯基,而陀斯妥也夫斯基也不知道他。然而尼采却在一八八七年看到了《地下室手记》,
11
6存在主义
而给予他一生稀有的印象,一年半之后,在他生命的终结之际,他听到了齐克果的名字,但已太晚,无法读到他任何的著作。
自此以后,我们的主要角色的时间秩序就明晰清楚了。
只有在最开始,当面对齐克果与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时候,我们才因有所需要而逆转了严格意义上的编年纪,而自陀斯妥也夫斯基开始。
陀斯妥也夫斯基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世界,而齐克果却以一个个人身分出现在我们面前。他们两人都具有无限的激扰性,不过陀斯妥也夫斯基是逼人的广阔,而齐克果则是刺耳的狭窄。如果一个人从齐克果投入陀斯妥也夫斯基,则他就如一个从小屋子中教养长大的人突然被置于大海上一样迷失,或者你甚至可以这样想:陀斯妥也夫斯基是有意地同齐克果开玩笑。相反地,那些把《地下室手记》当作序曲聆听的人,当幕布拉起,齐克果要报告他如何成为一个作者的时候,已经在心里有了准备,即使齐克果的《作为一个作者,我的作品之观点》对他也不再是陌生的,正似乎齐克果是从陀斯妥也夫斯基的笔下走出来的。
地下室的人物把安适的“水晶宫”当做一个遥远的可能性加以描绘,并告诉我们某个个人必定会反叛它,想办法彻底把这不可忍受的安适摧毁。而齐克果,这个并未被放逐到西伯利亚——如年轻时的陀斯妥也夫斯基——却生活于干净卫生的哥本哈根的人,倒看出生活是如何被弄得越来越舒适,而决心“到处制造困难。”
如果说陀斯妥也夫斯基的评论者所易犯的错误是把他书中人物的观点与论证归属于作者本人,则对齐克果所易犯的
12
存在主义7
错误乃是把作者本人完全忘了,把他的作品视同黑格尔的作品一般,在阅读之际忘了他的人格成分,这完全失去了作者原意。因此,研读齐克果最好是从他《作为一个作者,我的作品之观点》一书开始。
齐克果在谈论他自己时是何等怪异!
而不论在内容上,风格上与感受上他又何等相似于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人物!只要与海涅(HeinrichHeine)作一个简要的比较,就可以看出前两者都具有某种新的东西。海涅的自我意识是天下知名的,并且会一时困窘了浪漫派的读者。然而海涅的紧张性大部分是来自幻想与理性的分驰,而齐克果的自我意识,正如同地下室人物的自我意识,远更令人困窘,因为它与公众(群众)有关,与公众的反应与论断有关,而这关连是曲侮性的关连——而这个公众正是他鼓吹着加以卑视的。他的身体的畸形对他的风格与思想可能是没有影响的,然而,如同地下室的人物,他是内在脱臼的——情况是如此严重,以致海涅在相形之下似乎十分健康。
海涅的散文是何等流畅,而齐克果的散文却是何等扭曲!两者对讽刺有共同的爱好,然而海涅的世界相对齐克果而言却是整洁而轮廓清楚的:即使他的忧郁比起齐克果来都是快活的东西。他们是死于同年的同代人,然而海涅在今日看来几乎是古典的,齐克果却是痛苦地现代的人物。
他们两人都与黑格尔有关,海涅甚至曾与他共处,而年事稍晚的齐克果却只听过老迈的谢林(Scheling)
在黑格尔死后对他的苛烈批评。海涅与黑格尔分道扬镳是因为他觉得后者不够自由,且过分权威,而齐克果却觉得黑格尔过于理性,
13
8存在主义
过于自由。称海涅为浪漫主义者是不恰当的,因为他坚定地拒绝放弃启蒙时期的理想,他不肯收敛他刺透性的批评智力,因之也不能宽容任何情感。
齐克果也逃出了浪漫主义圈限,因为他同样摈弃感性的迷濛光线,摈弃心智与情感的一切可爱的综合,他坚持信仰的荒谬性——这种信仰是他所接受的。
陀斯妥也夫斯基毫无疑问地是世界文学的巨人,而齐克果则是它的怪杰:有时他是一个漂亮的但气死人的文体琢磨家,时常又是一个令人头昏脑胀的思想家,然而,总括起来说,他又以他的个人性蛊惑了读者。他对于他的墓志铭的提议是无双的:“那个个人”
(That
Individual)。
齐克果不仅是一个个人,并且试图把个人当作一个范畴导入我们的思想之中。在他庞大的、未经修剪的散文丛林中很难发现他在哲学上的重要性,他是一个有侵略性的思想家,而他主要攻击的对象是黑格尔——虽然对于此人他缺乏任何第一手的知识——以及基督教;后者已存在了大约十八个世纪,而初看起来似乎与哲学无任何关系。事实上,齐克果是在反叛希腊智慧:在哲学与基督教两者之中,他所攻击的都是希腊遗产。
西方思想受着希腊哲学的巨大影响,而后者复受数学影响,因而西方思想忽视了个人。
现在有些人注意到这个漏洞,然而,总是把它归罪于现世主义(secularism)
,而鼓吹人们应该返回到中世纪——似乎那时个人是中心点——或返回到柏拉图对永恒真理或永恒价值的信仰之中。然而齐克果反柏拉图一如反黑格尔,反汤玛斯(Thomas)一如反哥白尼。他把整个的宇宙概念扫开,当它是一个使注意力分散的东西。
14
存在主义9
“这些事以后,上帝试探亚伯拉罕,对他说,亚伯拉罕,他回答说,我在这里。上帝说,带着你的儿子,你唯一的儿子依撒喀,你最喜爱的儿子。”对齐克果而言,这是人之处境,人的命运。世界在其中不占分量,它不能给予任何帮助,人的处境即是如此,而“有一件事是必要的”
,就是决断。
齐克果不相信永恒不变的真理,不同意柏拉图之仰赖理性。对齐克果而言,伦理并非去洞见善,而是作决断。然而他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