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性的开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要听才能闻

    不自由啊

    为什么要吃才能饱

    为什么要睡才能觉

    不自由啊真不自由啊

    为什么有个我在这儿喊不自由

第二部分 3。浅说“修行”

    在佛教界里,常常听人提到“修行”。“修”是修菩提道,“行”是行菩萨行。“修”与“行”是一个学佛人应该兼具的行为特色。

    什么是菩提道呢?简单地说,菩提道就是使众生(尤其是人)从迷惘的内心深处发生初明、中明、大明乃至澈明的自觉之道。也可以说是众生为求生命的根本解脱,经由下学而上达的全程道迹。

    什么是菩萨行呢?这样来说吧:此处所谓的菩萨,不是一般泛指的“入了大乘之门就算菩萨”的菩萨,而是指一个已经到达了相当高的层次(高次元),并从迷惘中醒觉的修行者。他从根本上已“证”到了含灵万类的一体性。在他彻底破除了“私我”感觉的刹那,举首回顾尘寰,看到曾是来处的许多同类,仍然无知无助地在苦难中挣扎,于是,悲悯之心油然而生,乃因而有愿。然后据愿'1'采取了各种当机的救助行动。这种行动,可说是经由下学而上达,继上达之后而又下行的回向运动。回向是把努力所得的好处回过头来,无私地奉献给大家,既是一种布施,也是一种回馈。这个回向行动就叫菩萨行。我们也可以因此把菩萨行定义成:菩萨的愿力救助行为,或简称为菩萨的愿行。

    学佛人的菩萨行则不然。学佛人的菩萨行,正确地说,应该是效法大菩萨行为的一种行为。因为我们还没达到他们那种境界,我们一切行为都会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无法真正无私,所以在本质上是与大菩萨不相同的。

    菩萨行既是一种救助苦难的行为,为了进一步说明它的意义,自然有必要先行说明一下“苦难”:众生的苦难,在佛法里有三苦的大类说法,所谓“苦苦”、“行苦”、“坏苦”。不过我不打算在此讨论这些专有名词,我想换个立场,简单地把苦难归类成两种,即:“切身感受之苦”和“根本无奈之苦”。

    “切身感受之苦”是指社会上一般概念的痛苦,其中包括了疾病之苦、灾难之苦、贫困之苦……乃至说不完、道不尽的心灵烦恼之苦。对于这种苦难的救助,可着力的地方很多。不论是政治、经济、教育、环保、科技、医疗……乃至道德、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等,都有当机之处。至于“根本无奈之苦”,则是一种深沉的生命不能自满的本质之苦。由于“愚昧”(也可说没有能力),我们无法看清自己本质上的缺陷。例如说无明的“我执”和“法执”'2',又例如不断涌现却又无法满足或压抑的欲火等。这些缺陷把我们生存的环境“主观性”地变成了一个“苦海”'3'。在苦海中,有时即使明知它是非客观的,但却无能为力。因为那些制造苦海的因子,正好渗透掺杂在人之所以为人的成分中。

    菩萨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教导我们,使我们自己有能力凭借着“修”与“行”来净化这些先天的缺陷。苦因消失了,苦果自然就不存在。对一个净化成功的人而言,在他大悟的刹那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本来庄严,人间无异净土。

    说完两种苦难之后,读者或许已经十分明白,在菩萨行里,救助“切身感受之苦”是枝节,是临时性的“行权”。救度“根本无奈之苦”才是本根,才是究竟。故而身为大乘行者,如果只在行权上下工夫,忘了究竟之道;或者只着力于行权部分,忽略了根本救济之方,那么,他的菩萨行就算不得圆满,而是有所偏颇的了'4'。

    最后,来谈一下修与行的关联。就“修”而言,人类行为的影响力(业力)与个人的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佛人的境界愈高、愈深、愈广,他的精神力就愈强、愈纯净,故而愈能符合菩萨行的需要。想要落实更大的救助工作,就必须在“修”上下更大的工夫,提升自己到更高的境界才行。就“行”而言,一个大乘的行人,在他修境不断提升之际,随时随地都在做“回向”。愈回向,心量愈大。心量愈大,自我愈小,愈能体会生命的一体性。所以,菩萨行之于“修”,不论是在进程中或是在破除自我的刹那,常常扮演着积极而又关键的角色。不但如此,我们应该知道,单纯的修是有其局限性的。从一个很高的层次来看,修到某一地步,就不可能靠“纯修”前进了。那时必须寓“修”于“行”中。理由很简单:“独夫”不能自大而超越,因为众生的本相是“同”而非“独”。'5'总的来说,修与行的关联是:在某个层次以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某个层次以上,修与行就逐渐合而不分了。

第二部分 4。注释

    '1'菩萨存在于“高次元”中(后面将有专文解释何谓“次元”),他们的行为无法直接影响到“低次元”的人类,所以要先有“愿”,借“愿”或乘“愿”才能在“人间”办事。

    '2'“我执、法执”是我们众生的根本妄情。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得先了解一系列的佛学理论才行。在此处尚无法深谈,只因说理至此不能不提到它们而已。

    '3'“苦海”的“苦”,是发生在觉悟者反观其未觉悟前的感觉说法。未觉悟的人会觉得我们的世界是相对性的苦乐各半,并非“什么都是苦”的。

    '4'有人深信因果,终生吃斋拜佛,多行善事,以为功德无量。不错,站在社会的立场是对的,而且绝对应予肯定,但站在“修行”的立场则尚嫌有所不足。因为一个人固然对“生命的现象”有责任,但终属因果循环内的事,更应有责任的是如何使别人及自己从本质上得到净化与解脱。学佛人若能善于把握本末,不浪费时光,方不虚此生。

    '5'“独夫不能自大而超越”这句话,并非针对大、小乘的实况而言,而是泛指修行者的心态及其发展性。佛法分大、小乘,从心态上讲,一般把急于度己的法门归于小乘,把兼及其他有情的归于大乘。不论大乘、小乘,实际上都是佛心所流出的教法。由于我们修行者都是处于“凡夫地”的有情,大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小也不会小到哪里去,差别只在初发心的观念不同而已。对目前的我们来说,想要度化广大群生的“愿”,有时多半是出于“理智”而非自然的“真情”,而一个急于度己的修行者,也并非就等于抹杀了同情心。释尊在世时,那些已证四果的阿罗汉们的表现不是也很像菩萨吗?其实,只要真正证入了“法性”,就会流露出佛性,不同之处只在契入的深广度有别而已。既然都是佛的教法,我们对所谓的“小乘”,实不应盲目地随便加以呵斥,应该把它理解成在进程中,采用了不同的“阶段性”的法门。所谓不同的阶段性,是指在成佛的进程上,在想要证入法性而未证入的那个阶段,小乘是心无旁鹜的以“修”为主,大乘则兼顾到“行”。至于小乘证四果后还有些什么,会转换跑道吗?由于境界太高,想来处于凡夫地的我们,是无法知道的。但纯就速度而论,或者小乘还会比大乘快得多呢!当然就深广度而言,自然要归大乘了。就总进程(成佛)而言,谁快则不知。不过,成佛不是在比快,成佛是生活全体向上的表现,最好能兼顾到过程中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第二部分 5。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1)

    “修”可以被看成是学佛人上达的手段,也可被看成是生命净化、升华乃至超越而达“究竟解脱”的一项大工程。就工程的观点来看,从蓝图设计到完工,往往需要若干代的“分段生死”,亦即需要若干“生”的时间才能完成,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或许有人以为,所谓修,不过就是念念佛、打打坐那回事,十分简单。其实不然,这只是表象。修的内涵相当复杂,可说是既精致又广泛的。现在试分条说明如下。

    第一,在我们修前应先弄清“为何修”及“修什么”。这犹之乎建筑工程,要先确定建筑意向和目标,而后才能设计蓝图,进行施工。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对自己学佛的概念和意向相当模糊,但却并不十分想弄清楚;很多人说是在修佛,其实是在利用他们所了解佛法中的“因果律”大修福报;也有不少人自以为清楚,其实并未深究'1',他们心中的“佛”其实是自创的偶像。凡此种种,立意修行,岂能不加注意哉!

    第二,当修功有进展时,心灵之门会慢慢打开。那时“心眼”或“意识眼”之类的功能会逐渐发生作用,会因此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不少“异类”,并看到或感受到各种异象。因为在这超立体的大宇宙中(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到处都充斥着各种不同的生命,到处都有不同层次的生命在活动着。一旦我们进入了他们的领域,就免不了会与他们有所接触。处于这种情况,不是“魔来斩魔,佛来斩佛”那样简单就可处理。这好比我们潜入了深海,看到了平时看不见的生物,不是我们闭上眼睛不看,它们就不存在了。除了闭上眼睛不理不睬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吗?有时由于某种因缘还必须与它们打交道呢!那时又当如何?

    第三,心灵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东西。当我们以入静方式逐步深入其中,世俗的“粗质思虑”会慢慢减弱。减弱到某一程度时,一种惊人的创造力就会从心灵深处爆发出来。那时我们不但能在“三昧”'2'境中以“念”来创造想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在定中,经过一段不算太长的时间,在现世“事成”,俗语不是有“心想事成”这句话吗?彼时,如果理念不明,一念之差就有可能创造出来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三昧时空泡泡”。而这个泡泡可以提供某种力量,使拥有者在人世间展现某些异能,并因而产生某种特殊的自我肯定感,进而削弱了他的警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