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5-卫生宝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杏仁(去皮尖) 升麻 黄 赤芍药 
白芨 白蔹 甘草(各一钱) 
上以油浸七日。却取出油。先炼令香熟。放冷。入诸药。慢火煎黄色。用绢滤去渣。入银石锅 
内。入蜡并麝香、松脂熬。少时以瓷合器盛。每用少许。薄摊绢帛上贴。若头面风。癣痒疮肿疼痛 
。并涂磨令热。频用之。如耳鼻中肉铃。用纸捻子每日点之。至一月即愈。如治灸疮。及小儿瘤疮 
。涂之。兼灭瘢痕。神效。 
x【司马温公解毒膏】x治诸疮及杖疮。尤宜贴之。 
乳香(三钱) 木鳖子(二十四个。去皮) 杏仁(四十八个) 蓖麻子(三十四个) 
巴豆(十四个) 槐枝(四两。长四指) 柳枝(二两) 桃枝(三两) 
黄丹(春秋三两半。夏四两。冬三两) 
上件。用清油一斤。下诸药熬黑。滴水内不散成也。用好绵滤过。用时于水内浴贴之。 
x【善应膏】x 
黄丹(二斤。细上等者) 没药(研) 白蔹(生) 官桂 
乳香(研) 木鳖子(生) 白芨(生) 当归 
白芷 杏仁(生。各一两) 柳枝(一两。如箸条长) 
上除黄丹、乳香、没药外。余药用麻油五斤。浸一宿。于炭火上铁锅内。熬至变黑色。滤去药 
不用。将黄丹 
入油内上火。用柳条如小钱粗四指长。搅令微变褐色。出火。再用柳枝搅令出烟尽。入乳香、没药 
。再用柳条搅令匀。候冷倾入瓷盆内。切成块。油纸裹之。后用如常法。 
x【大红膏】x治从高坠下。及落马堕车。筋骨疼痛。 
当归 赤芍药 乌药(各一两) 小油(半斤。浸上药七日七夜) 
没药(一两。研) 乳香(二两。研) 琥珀(二两。研) 黄丹(十两) 
沥青(一斤) 
上将沥青于银石器内熔开。入油。觑冷热硬软。滴水不散。用绵滤在银石器内。入黄丹并诸药 
末。用手不住搅。令匀为度。用时摊纸上贴伤处。大有神效。 
x【消毒膏】x治一切肿毒结硬疼痛。 
柴胡 本 牛膝 续断 丹参 牡丹皮 甘草 细辛 
槐白皮 苍术(各一钱半) 羌活 何首乌 天麻 白芷(各二钱) 玄参 葛根 
升麻 白蔹 木通 木香 当归(洗焙) 川芎 白附子 乱发(水洗净。令干) 
赤茯苓(各二钱半) 木鳖子(去皮。三钱) 沉香 桃仁(汤浸去皮尖) 
杏仁(汤浸去皮尖。各三钱半) 白芨(四钱) 防风(五钱) 
赤芍药(五钱) 黄 (五钱) 黄丹(十三两) 麻油(一斤四两) 
上件药三十三味。入油内浸七日七夜。于净银石器内。慢火熬。候白芷焦黄色。放温。以白绵 
滤去渣。于瓷罐内密封三昼夜。候取出。倾于锅内、慢火温。再滤去渣。倾入好沙锅中。慢火再熬 
。次下黄蜡十五两。用竹篦不住手搅令匀。次下黄丹。搅匀。以慢火再熬动。出火搅匀。续次再上 
火三日。方欲膏盛于瓷合子内密封。每用时。以软白绢上摊匀。贴患处。 
x【绿白散】x治汤熨火烧疼痛。 
苦参(不以多少) 
上细末。用香油调搽。 
x【冰霜散】x治火烧燎损汤油热浇。伤皮。烂肉大痛。 
寒水石(生) 牡蛎(烧) 明朴硝 青黛(各一两) 
轻粉(一钱) 
上为末。新汲水调或油调。湿则干贴痛处。立止如神。 
x【如神散】x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 
川大黄 
上为末。新汲水调。搽冻破疮上。 
x【黄连散】x敛多年不效疮。 
木香 槟榔 黄连(各等分) 
上为末。先洗疮净。干贴。水出勿怪。未效。隔三日。再用贴之。 

卷十三
疮总论
属性:大凡疮疾有五善七恶之证。不可不察也。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或泄利无度。或小便如淋。一 
恶也。脓血大泄。肿 尤甚。脓血败臭。痛不可近。二恶也。喘粗短气。恍惚嗜卧。三恶也。目视 
不正。黑睛紧小。白睛反青。瞳子上看。四恶也。肩项不便。四肢沉重。五恶也。不能下食。服药 
则呕。食不知味。六恶也。声嘶色败。口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七恶也。动息自宁。饮食知味。 
一善也。便利调匀。二善也。脓溃肿消。色鲜不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语言清爽。四善也。体气 
和平。五善也。若五善见三则瘥。七恶见四则危。然则病有源同七恶。皮紧急者如善。病有源同五 
善。皮缓虚者如恶。夫如是者岂凡医之所知哉。若五善病至。则妙无以加也。如七恶并臻。则恶之 
剧矣。 

卷十三
汗之则疮已
属性:丁巳岁。予从军回。住冬于曹州界。以事至州。有赵同知谓予曰。家舅牛经历。病头面赤肿。 
耳前后尤甚。疼 
痛不可忍。发热恶寒。牙关紧急。涕唾稠粘。饮食难下。不得安卧。一疡医于肿上砭刺四五百余针 
。肿赤不减。其痛益甚。不知所由然。愿请君一见。予遂往诊。视其脉浮紧。按之洪缓。此证乃寒 
覆皮毛。郁遏经络。热不得升。聚而赤肿。经云。天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身中。皮肤致密。腠理 
闭。汗不出。血气强。内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注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 
得取四厥。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后水可行。地可穿。人脉亦犹是也。又云。冬月闭藏。用药多而 
少针石也。宜以苦温之剂。温经散寒则已。所谓寒致腠理。以苦发之。以辛散之。宜以托里温经汤 
。麻黄苦温。发之者也。故以为君。防风辛温。散之者也。升麻苦辛。葛根甘平。解肌出汗。专治 
阳明经中之邪。故以为臣。血留而不行者则痛。以香白芷、当归身辛温以和血散滞。湿热则肿。苍 
术苦甘温。体轻浮。力雄壮。能泄肤腠间湿热。人参、甘草甘温。白芍药酸微寒、调中益气。使托 
其里。故以为佐。根据方饵之。以薄衣覆其首。以浓被覆其身。卧于暖处。使经血温。腠理开。寒乃 
散。阳气伸。大汗出。后肿减八九分。再服去麻黄、防风。加连翘、黍粘子。肿痛悉去。经言汗之 
则疮已。信哉斯言。或人以仲景言。疮家虽身肿痛。不可发汗。其理何也。予曰。此说乃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而患疮肿。作身疼痛。非外感寒邪而作疼痛。故戒之以不可发汗。若汗之则成 也。又 
问仲景言鼻衄者不可发汗。复言脉浮紧者。当以麻黄汤发之。衄血自止。所说不同。其故何也。愿 
闻其说。予曰。此议论血正与疮家概同。且夫人身血之与汗。异名而同类。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 
汗。今衄血妄行。为热所逼。更发其汗。反助邪热。重竭津液。必变凶证。故不可汗。若脉浮则为 
在表。脉紧则为寒。寒邪郁遏。阳不得伸。热伏荣中。迫血妄行。上出于鼻。 
则当麻黄汤散其寒邪。使阳气得舒。其衄自止。又何疑焉。或者叹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 
其要。流弊无穷。洁古之学。可谓知其要者矣。 
x【托里温经汤】x治寒覆毛皮。郁遏经络。不得伸越。热伏荣中。聚而为赤肿。痛不可忍。 
恶寒发热。或相引肢体疼痛。 
人参(去芦) 苍术(各一钱) 白芍药 甘草(炙。各一钱半) 
白芷 当归身 麻黄(去根节。各二钱) 防风(去芦) 
葛根(各三钱) 新升麻(四钱) 
上 咀。每服一两重。水三盏。先煎麻黄令沸。去沫。再下余药同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 
讫。卧于暖处。以绵衣覆之。得汗而散。 

卷十三
凡治病必察其下
属性:戊午冬。予从军住冬于成武县。有贾仓使父。年逾六旬。冬至后数日。疽发于背。五七日肿势 
约七寸许。不任其痛。疡医视之。曰脓已成。可开发矣。公惧不从。越三日。医曰。不开恐变证生 
矣。遂以燔针开之。脓泄痛减。以开迟之故。迨二日变证果生。觉重如负石。热如 火。痛楚倍常 
。六脉沉数。按之有力。此膏粱积热之变也。邪气酷热。固宜以寒药治之。时月严凝。复有用寒远 
寒之戒。乃思内经云。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以从其证可也。与疡医议。急作清凉饮子加黄连。 
秤一两五钱。作一服服之。利下两行。痛减七分。翌日复进 
前药。其证悉除。后月余平复。又陈录判母。年七十有余。亦冬至后脑出疽。形可瓯面大。命疡医 
诊视。俟疮熟以针出脓。因怒笞侍外家。疮辄内陷。凹一韭叶许。面色青黄不泽。四肢逆冷。汗出身 
清。时复呕吐。脉极沉细而迟。盖缘衰老之年。严寒之时。病中苦楚。饮食淡薄。已涤肥脓之气。 
独存瘦瘁之形。加之暴怒。精神愈损。故有此寒变也。病与时同。与疡医议。速制五香汤一剂。加丁 
香、附子各五钱。剂尽疡复大发。随证调治而愈。内经曰。凡治病必察其下。谓察时下之宜也。诸 
痛疮疡。皆属心火。言其常也。如疮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热终寒。此反常也。固当察时下之宜而 
权治。故曰。经者常也。法者用也。医者意也。随所宜而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 

卷十三
舍时从证
属性:至元壬午五月二十八日。王伯禄年逾五旬有七。右臂膊肿盛。上至肩。下至手指。色变。皮肤 
凉。六脉沉细而微。此乃脉证俱寒。予举疡医孙彦和视之。曰。此乃附骨痈。开发已迟。以燔针起 
之。脓清稀解。次日肘下再开之。加呃逆不绝。彦和与丁香柿蒂散两服。稍缓。次日。呃逆尤甚。 
自利。脐腹冷痛。腹满。饮食减少。时发昏愦。于左乳下黑尽处。灸二七壮。又处托里温中汤。用 
干姜、附子、木香、沉香、茴香、羌活等药。 咀一两半。欲与服。或者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 
火。又当盛暑之时。用干姜附子可乎。予应之曰。理所当然。不得不然。内经曰。脉细皮寒、泻利 
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况呃逆者。胃中虚寒故也。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是言其定理也。 
此证内外相反。须当舍时从证也。非大方辛热之剂急治之。则不能愈也。遂投之。诸证悉去。饮 
食倍进。疮势温。脓色正。彦和复用五香汤数服。后月余平复。噫。守常者众人之见。知变者知者 
之事。知常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