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别跟我说你懂日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代中国的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做到他所孜孜以求的“数目字管理”。首要的技术限制在于资讯收集与传递的方式,对中国这样庞大的帝国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然而,或许因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在数据资料上面的重视程度确实有所不足,特别是和日本人相比较。比如涉及历史争议问题时,日本人往往会质疑中方的数据,并拿出己方详尽的资料作为对照。这固然说是一种偷换概念、浑水摸鱼的狡猾做法,可中方在辩驳时会颇感费力。毕竟,数据有其直截简明的说服力,胜过长篇累牍的说理。

  说起日本人对数据的热爱,可能比生鱼片还来得自然深厚。无论是论著、教材,还是报道、宣传品,随处可见数据的统计。市面上有不少专门罗列数据的书籍,内容五花八门,并且每年更新。表弟就读中学时,学校发了一本叫《数据书》的书,我看了很是喜欢。该书全由世界各国各种数据组成,在中国的那一节,我竟然看到了“马1019万匹,猪46806万头,鸡30亿只……”给初中生发放这玩意儿(表弟慷慨将书赠我,说“没意思”),却可见日本人对情报资讯的重视做到了从小抓起。

  有了数据,自然就能排榜。数据排了榜,也就更富参考意义。所以,日本人喜欢排榜,事无巨细地排榜。goo。ne。jp是比较流行的门户网站之一,其中专设了一个排行榜栏目,现在有6000多个排行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看起来很好玩儿。比如竟然有女性心目中男性“脚踩两(多)只船”迹象的排行榜。前十项中,隐藏或不让对方看手机高居榜首,经常和某人发短信排第三,手机短信量暴增排第五,曾删除通话通信记录排第六。和手机相关的独占四项,凸显了手机在当代人感情生活中的重要位置。这个榜看似无聊,倒还值得有志侦察与反侦察的双方参考。而《日本经济新闻》的副刊则有个栏目,叫做“何でもランキング”,即“什么都能排个榜”。大概这一天一榜委实有点太频,于是我看到“最适合家长与子女一起搭乘的索道排行榜”,真难为了责任编辑那为赋新词的用心良苦。

第11节:什么都来排个榜(2)


  “何でもランキング”的精神在日本人身上得到了极致的展现。日本内阁府和总务省年年公布一个排行榜,即全国各个都市车站附近停放的自行车数量,并且分正当和违章两类。内阁部门组织调查这种排行榜,中国人是不是会觉得有些难以理喻?

  排行榜之所以流行,其实还是国民性使然。榜单的最大功用,可能提供了一种指示,令观者省略调查不用思考,一下子直奔结论。你知道什么最人气最便宜最方便最舒适……统统有排行榜为证。前面说过日本人喜欢跟风,排行榜无疑是一个有助于掌握风向随大流的得力工具。不过,若你信了这个排行榜,但亲身体验之后心有不甘乃至大呼上当,也千万别怪人家,只能说你自己大概品位独特吧。就像常见的各种期刊上的美食排行榜,连拉面店也排出几十名的高下先后,详细到了面的分量、汤的浓度、肉的可口等细节,可倘若你按照榜单的指引去亲尝,没准儿会感到大失所望。

  但是,排行榜这玩意儿还是有其妙处的。假如把几十年来一直持续的某些排行榜拿出来纵观,会从中品味到世相的起伏、人心的嬗变、环境的迁移。简单的例子,就拿日本政府与民间机构每年都做的外国好感度排行榜来说,几十年来中国的排序上下,充分验证了国际政经格局与中日关系的风雨历程。20世纪70—80年代,对华好感的日本民众比率则一般在70%~80%之间。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不久,美国民间机构PewResearchCenter公布了一个在日民调,对中国持有好感的日本民众为21%,厌恶的则高达69%,是在24个候选国家中印象最差的。同年,日本内阁省公布的外交舆论调查结果也显示,对中国有好感的日本人较2007年再度下降,以31。8%创下1978年开始调查以来最低点。不管是探究国家战略发展,还是研讨社会文化变革,排行榜都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参照。
第12节:“战斗在一线”的日本老人



  “战斗在一线”的日本老人

  世人皆知日本人长寿,其实,心理层面的“拒老”和他们依然忘我的频繁活动,应该是两个重要原因吧。

  导演今村昌平有一部获得1983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名作《梄山节考》,说的是日本过去农村存在的弃老习俗,也就是把年老体衰的老人遗弃到深山等地令其自生自灭,有的甚至是由子女亲手杀害。《梄山节考》背景所在的长野县,今日仍是日本的农业大县,所不同者,近年因青壮劳动力不足,从中国引进了不少所谓研修生从事繁重劳动。

  弃老是人群在生活条件恶劣、物质严重匮乏之下的一种迫不得已之策,就如同部分地区流行的溺婴习俗一样。弃老也好,溺婴也罢,最直接的动机是来自经济压力。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有限,人口过剩的情况下用残忍的手段进行强制淘汰,现在听起来会觉得毛骨悚然,可当时或许浸透了无奈。值得研究的是,不同的人群在物资困境面前的选择迥异,有时弃老,有时溺婴。

  据学者考证,中国在中古时期以前的部分地区也曾有过弃老的现象,但相对而言,溺婴行为无疑更为显著。特别是南方的福建、江西等地,自唐宋迄明清,虽官府着力疏导禁绝亦无多大效力。日本亦曾经广泛存在溺婴现象,坂本太郎的《日本史概况》说,18世纪,溺婴在日本全国几乎成了惯习。可弃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着实有点难以想象,历朝历代无不鼓吹孝道,遗弃虐待老人要受到法律严惩。《唐律》中对背地里诅咒父母的都以谋杀罪论处斩刑,《梄山节考》的那种做法一定是难逃活剐了。

  从浅显的意义去理解,溺婴扼杀的是将来,而弃老抛弃的是过去。两种行为的背后,是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我学养不足,未敢妄议。

  不知道是不是弃老的习俗影响,日本老人普遍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活力。他们不甘于老,甚至忌老。我有过几次在电车上试图让座给老人却遭到白眼和拒绝的经历,虽然他/她脸上手上的老年斑历历在目。给年长者让座的行为,至少在东京并不多见,多数年轻人对站在面前的老人视而不见,或许也有免得自讨没趣的打算。同时,大量的老人们依旧活跃在社会的各种岗位上,哪怕是体力劳动。刚来日本那年帮同学搬家,约了一辆我们称之为“小红帽”的运货车,司机是位看上去六十多岁的老头儿。我心里很惊讶,在中国,这是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年纪啊。老头儿穿着制服,和我们一起搬上搬下,身手很是利落矫健。当时我的日语不过初级,也按捺不住问他为何还干这份工作,让老头好像觉得我这个外国青年有点好笑。

  在日本生活久了,这种老年劳动者随处可见。白发苍苍的出租车司机,骑着自行车送货的老妇,两鬓风霜的警备员……见得久就习惯了之余,也有一些感想。对照起来,相当的中国人在心理上过早地自认衰老,并且急于进入休闲养老的阶段,除了照顾孙辈,恐怕没什么劳动的意愿。而日本老人却不愿承认自己的老去,更积极地工作并参与社会生活。世人皆知日本老人的长寿,心理层面的“拒老”和频繁的活动,应该是两个重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老人驾车,在2005年的交通事故统计中,死亡的驾车者四成多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2009年6月,新的道路交通法施行,要求75岁以上的老人在更新驾照时必须做包括观察力、反应灵敏度等内容的体检。尽管如此,若看到满头银发的司机,还是小心点为好。

  不过,日本老人的这种“元气”(健康),某种程度上也源于当代日本社会仍盛行的弃老之风。老人缺乏来自子女的赡养,自然要继续打拼或自我照顾。日本有大量的老人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养老看护产业。日本舆论一直在说社会的老龄化和少子化,这是长期的焦点话题。根据日本政府每五年一次的“国势调查”,2005年一人独自生活的老人家庭高达386万个。他们当然不是都没有子女,但子女一般都过着独立的家庭生活,来往有限。在经济上,老人如果没有资产收益,就主要依靠年金和积蓄,所以不少老人仍需要就业。
  有一次电视台采访一位刚满百岁的老妇,她还守着自己开的一个杂货店,每天上货记账。百岁生日这天,子女们没有人来看望,只有远在外地的孙子打了个电话:“要加油啊!”

  从中国人的角度看,这一场景怕是不可思议吧。

第13节:缺乏人情味的日本


  缺乏人情味的日本

  日本人作为个体,偏重社会关系和角色、轻视家庭关系和角色的特点,随着当代社会的变迁出现放大与扭曲。

  根据日本警察部门发行的2008年白皮书记载,该年度日本共发生了1297件杀人案。四五年来,此一数字基本上在1000~1300件上下浮动,但其中引起社会广泛注意的,每年只有几件。乔治?奥威尔在1946年写过一篇《英国式谋杀的衰落》,提到那种能够给人以深刻印象和记忆的谋杀案之要件,首要一项是杀害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若以日本的情况来看,奥威尔似乎不必大发感慨,因为日本的谋杀案当中,杀亲的比例真是高得可以。

  手头一份2007年日本警方的数据显示,杀人、杀人未遂案件共有1052起,其中家族内部的死活之争为503件,几乎占到了一半。亲人相残的现象,引起了日本社会各界的议论。新上台的民主党政权中,以放言无忌著称的金融财政大臣龟井静香语出惊人,把此类案件的增多归罪于日本的大企业“人情味渐渐淡薄”的文化,直指经团联对此负有责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